首頁/ 歷史/ 正文

江南遺事31:從暗戰到明鬥,徐家兄弟的血拼一觸即發

江南遺事31:從暗戰到明鬥,徐家兄弟的血拼一觸即發

由於嚴可求的先見之明,及時勸說徐溫放棄尊唐路線,自立門戶,避免了日後的尷尬。

這不,後唐剛消滅朱氏後梁,便遣使登門通報了。如果徐溫不自立門戶,那後唐皇帝使節到了揚州,你這大唐忠臣,淮南節度使、吳王要不要跪接聖旨呢?換句話說,要不要向後唐投降呢?

現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徐溫自立於中原之外,已經不是大唐的淮南節度使了,而是吳國,一個獨立的國家。後唐自然就不能再以朝廷的身份干涉吳國事務了,這一招確實高明。

但這並不影響吳唐雙方頻繁的交往,史書裡記載了大量雙方交往的史實。

而江南另一個政權吳越就尷尬了,它原是後梁的附庸,現在後唐取代了後梁,吳越錢氏不愧是俊傑中的俊傑,馬上遣使向後唐稱臣。後唐冊封其為吳越國王,吳越國隨後遣使到吳國通報。

吳王楊溥見兩國國號很相似,就不樂意了,心裡很不爽,從此就斷絕了和吳越的官方聯絡。

江南遺事31:從暗戰到明鬥,徐家兄弟的血拼一觸即發

乾貞元年(927年)十月,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傑出的一代權臣,吳國大丞相、東海郡王徐溫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66歲。

截止此時他的頭上已經有七個頭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和曹操、高歡、宇文泰等權臣一樣,徐溫至死也沒有邁出那最後一步,保住了晚節。

早在徐溫病重之時,接班人的問題便再次擺到了他面前。不斷有人進言希望徐溫立親兒子為嗣,將來繼承自己的事業。正好徐溫次子徐知詢一心想接老爹的班,對養子徐知誥自然沒有好感。

嚴可求、徐玠等人也極力為徐知詢美言。徐溫有所動心,但因為徐知誥非常孝順懂事,心裡又不忍就這麼拋棄掉。

他曾語重心長地對二兒子徐知詢說:“你呀,不如知誥。”

徐知誥的養母陳氏也勸徐溫要三思,她說知誥是我們當年貧困時撫養的,為什麼富貴了反而要拋棄他呢?

“知誥乃貧賤時養之,奈何富貴棄之!”——《十國春秋·吳三》

正是在各種力挺徐知誥的力量保護下,徐溫才始終難以下決心廢掉徐知誥。不過不廢不等於不防,後來他還是把二兒子徐知詢調回揚州主持朝政。

老徐調次子回京明擺著是為了取代徐知誥,本來老徐還準備親自回京為次子壯聲勢,並率領百官向吳王楊溥勸進。

但就在出發前夕,老徐卻突然病倒了,只好派次子代表他進京勸進,並藉機留在揚州挖徐知誥的牆角。

江南遺事31:從暗戰到明鬥,徐家兄弟的血拼一觸即發

徐知誥當然清楚二公子的來意,也明白徐溫才是二公子背後的黑手。他現在還不敢和徐溫公開對抗,怎麼辦?是坐以待斃還是主動退讓,思前想後徐知誥決定以退為進。

他連夜擬了一道摺子請求外放洪州(今江西南昌)節度使,準備第二天一早就遞上去。誰知當天夜裡便傳來了徐溫的死訊,徐知誥馬上燒掉摺子,靜觀事態變化再做打算。

而進京勸進的徐知詢剛走到半道聽到老爹的死訊,立即返回金陵處理後事。徐溫一死爭位大戰一觸即發,徐知誥胸有成竹,二公子徐知詢也志在必得,二人龍爭虎鬥,互不相讓。

不過當時的資深分析人士都不看好徐知詢,雖然他是徐溫的親兒子,但由於他政績平平,威望也不高,拿不出多少成績來,這一點似乎並沒有給他加分。

徐知詢這個人,《十國春秋》說他“素暗懦,遇諸弟頗薄。”懦弱、缺乏遠見,待弟弟們很薄情,因此幾個弟弟都跟他離心離德。

早前極力為他美言的徐玠此時也終於清醒了,明白這小子壓根沒戲,馬上改變立場,蒐集徐知詢的黑材料向徐知誥示好。

徐知詢一面被弟弟們拆臺,一面被徐玠出賣,自己卻渾然不知,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手握重兵又坐鎮金陵,收拾徐知誥還不是易如反掌。

註釋:

見《十國春秋·吳十三·徐知詢傳》“自以控強兵,居重地,去知誥如舉手易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