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的毒品歷史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毒品問題,是從罌粟開始的。這種邪惡的果實,最早追溯到唐初,由阿拉伯商人朝貢給中國皇帝而逐漸流傳開來。但在阿拉伯世界被視為聖品的“底也伽”,並沒有在中國掀起任何波瀾,它只作為治病救人的一味良藥,記載在中藥的藥典中。

明朝則是毒品問題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歷史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明朝中後期,罌粟和它的衍生物(鴉片)已經悄悄從藥用轉化為精神依賴品。宮廷中迷漫著奢侈、縱慾的風氣,鴉片正是在這種氛圍裡成了貴族們熱衷的“神品”,連皇帝也概莫能外,萬曆皇帝長期吸食鴉片幾乎是公開的秘密。這也是導致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到了清朝,吸食鴉片已經開始在士大夫和底層百姓中小規模流行,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氾濫,是因為鴉片並不便宜。但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為了抵消對清政府的貿易逆差,利用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傾銷大量廉價鴉片,使吸食鴉片門檻迅速降低,吸毒風氣迅速助長,吸食者猛增至200萬人。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銷燬鴉片,歷時23天,共銷燬鴉片19187箱、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最終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隨著中國的失敗,中國徹底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鴉片也如潮水般湧入中國,被稱為“洋菸”的外國鴉片在19世紀80年代達到了最高潮。

與此同時,罌粟種植與土煙生產在士大夫們“稍分洋菸之利”的口號下劇增猛長。到了20世紀初葉,在多難的中國近代史上,又添上了幾個苦澀的紀錄:罌粟種植最廣、鴉片產量最多、吸毒人口最多。尤其嚴重的是,鴉片與吸毒深刻而全面地侵入中國社會的肌體,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民生活。

到了民國時期,中央和地方的軍閥為擴大地盤,縱容並鼓勵種植罌粟,毒害民眾,以致百業凋敝、田土荒蕪,民不聊生。20年代後期,中國大煙的產量達6萬噸,為各國鴉片產量的10倍,而吸食各類毒品者達3000萬人。

在那個時代,毒品成了市場流通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毒品與黃金同價,鴉片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煙土被稱為“黑糧”。吸毒成為全民族16。8%人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50%以上的中國人的生計、生活不同程度地依賴毒品。而五花八門的煙稅更是成為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各種政治勢力為爭奪罌粟種植地、鴉片運輸通道和煙稅而連年混戰。毒品已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肌體上的一個巨大毒瘤。

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曾言:“鴉片流毒,為中國三千年史未有之禍。”但他沒有想到,直到其死後近百年,鴉片流毒都沒有在中國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這顆讓近代中國人淪為“東亞病夫”的大毒瘤才得到肅清。

相比國民政府“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的禁菸運動,新中國領導人非常重視毒品於國於民的危害,發動群眾展開戒毒、禁毒運動,採取“力勸兩頭,斷斬中間”的策略,即規勸吸毒者不吸、種者不種,嚴格打擊製毒販毒。同時,新中國政府在各地成立大量戒菸所,對於屢教不改者,則採取強制戒癮。一直依靠種罌粟為生的農民,新中國政府也免費提供油菜、玉米、小麥等糧食種子,為他們先解決溫飽問題,不再依靠種植罌粟為生。

短短三年時間,新中國使得種罌粟的不易賣出,吸食者也不易買到,除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偏僻山區尚有零星種植罌粟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實現了禁種,基本禁絕了為患百餘年的鴉片流毒。此後無論政治多麼動盪,但政府對鴉片、嗎啡之類毒品的打擊依然沒有放鬆,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釋出數道禁毒的法律,並依靠人民群體的力量,與毒品做鬥爭。至此,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新中國以“無毒國”享譽世界近三十年,這在世界禁毒史上是舉世公認的奇蹟。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強制隔離戒毒所民警,湖南省作家協會、湖南省兒童文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