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子會願意被作為質子送往敵國呢?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子會願意被作為質子送往敵國呢?我們在一些歷史劇當中經常看到,本國皇子或者身份尊貴之人被送到別國為止。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自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經做過人質。那麼為什麼在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王子都要去別國當人質呢?難道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質子來換取兩國盟好嗎?這些諸侯國公子們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作為質子被送往敵國呢?嗯總得來說,太子或重要的公子去他國做人質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兩國結盟為表示締結友好關係的誠意互派人質。第二,就是戰敗的一方那智求和,主動認輸。第三點是小國為了求得大國的保護,主動地送公子為志。而大國有的時候也會為了一時的利益需要向別的國家送公子來作為交換想進。我、楚國這樣的大國都曾經派太子外出做過人質。第四點是有些諸侯國公子希望透過質子的身份來謀求對方國家的援助和支援,來鞏固自己回國之後的第一位。嗯。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征伐兼併不斷,朱那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這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智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至此出現於公元前七百。二十年的周鄭交質,這是以人質來確保兩國關係的第一個案例。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子會願意被作為質子送往敵國呢?

交換人質

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相信任。周平王的兒子胡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正交質的出現是春秋時代的重大事件,周王室的權威衰落在這一事件當中暴露無遺,用諸侯公子為志的習俗也由此開始。隨著列國爭霸的開始,齊桓公、晉文公等相繼稱霸中原,以信義為基礎結成聯盟,小國履行參會的義務,而大國則以其強大的國力來保護弱國。於是在齊桓公稱霸的時代,仍是諸侯實現互信的重要方式。這一時期列國交質的現象並不多見。而到了晉國與楚國稱霸的時代,蒙氏已經不足以保證彼此間的信任了,交換質子作為蒙氏的補充就開始大量出現。嗯那個時候諸侯國的國君基本上都會有一二十個兒子,通常來說,列國派去做人質的公子地位都不高,背景不雄厚,如果發生意外也不會危及國內局勢。而質子到別的國家,有可能認識更多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對他回國之後也是會起到一定幫助的。所以一些在本國地位不高的公子。你願意到別國為止的。公子到別國為止也不意味著他到別的國家就一定會過得不好,反而很有可能待遇會很高。這是因為質子通常是互求信任、罷兵議和、請求援助、要挾土地等外交手段的輔助。因此他們天然是作為某種信物存在的,互質之初往往是兩國關係趨於緩和的開端,所以呢質子在他國一般來說生活的不算太糟糕。當然這也有例外情況,比如說燕太子丹就因為在秦國過得不如意,沒有得到秦王嬴政的禮遇而感覺到了羞辱,他心懷怨恨,找了個機會。逃回到了燕國。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子會願意被作為質子送往敵國呢?

後來在秦國橫掃六國的軍事壓力之下,太子丹咽不下這新仇舊恨,他就派荊軻來刺殺秦王。不料荊軻刺秦失敗,秦王加速攻打燕國,燕王迫於壓力殺掉了太子丹,向秦王謝罪。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沒有扭轉燕國覆滅的悲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