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隋文帝4個月一統天下,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他的運氣,好到讓李世民嫉妒,但一統天下,只靠運氣可不行。房玄齡曾說:“主上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這個“詐”字,道盡了楊堅的籌謀算計。

從三國開始,一直到隋朝,期間有300多年,共有30多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旺,史書將這一時期,稱之為“三國兩晉南北朝”。

這是史書上有名的混亂時期。

這一時期,只發生過2次大一統:1次是晉武帝司馬炎,1次是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

公元265年,29歲的司馬炎,廢掉了魏元帝曹奐,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15年後,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三國時期,一統天下。

只可惜,這一次久違的統一,僅僅維繫了10多年。

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享年55歲。他的兒子司馬衷比較無能,是史書上有名的痴呆皇帝。

司馬衷當上皇帝時,已經29歲了,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皇后賈南風,最終,皇后干政引發八王之亂,西晉元氣大傷。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此後,就是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期。

這個時期,漢人非常悽慘,著名的“五胡亂華”,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公元581年,40歲的隋文帝接受幼帝的禪讓,登基為帝,建立隋朝。

10年後,陳後主投降,嶺南洗夫人稱臣,隋文帝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如果嚴格來算,隋文帝結束分裂的時間,應該是“耗時10年”。

題目中,“耗時四個月”,是指楊堅滅掉最後一個國家“陳”的時間。即從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到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正月之間。

無論是4個月,還是10個月,隋文帝一統中國的功績,都非比尋常。

280年的分裂,各個勢力層出不窮,楊堅能完成這一壯舉,背後藏著機遇,也藏著策略。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第一,運氣好,全盤接手了宇文邕打下的整個北方。

楊堅的運氣,是真的好。

北周宇文邕統一北方後,就被楊堅摘了“勝利的果實”。

當時,北方主要有2個國家,分別是北周和北齊。

宇文邕身為北周皇帝,一邊與突厥和親,一邊與南邊的陳國搞好關係。然後,他趁著北齊混亂,舉兵伐齊。

此時,北齊上層官場一片腐敗,君王更是毫無識人用人的智慧,昏庸好色、誅殺名將。

《周書·列傳第五十二·韋孝寬》:“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

在這場對決中,北周大獲全勝,統一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宇文邕是個不錯的君主。

他果斷明決,又儉樸耐勞;征戰時,親自上陣,鼓舞士氣;理政時,懂得民間疾苦。

如果不是時運不濟,他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人。

只可惜,統一北方後不久,他就死在了親征突厥的路上,年僅36歲。

他的繼任者宇文贇,沉迷酒色、暴虐荒淫,當皇帝沒幾年,就把自己玩死了,只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繼承皇位。

楊堅是北周權臣,也是宇文贇的岳父。

於是乎,他順理成章,接受幼帝的禪讓,自己當皇帝,改國號為“隋”。

這種運氣,真是讓人眼饞。

不動兵馬,半路當皇帝;國家強盛,坐享一統北方的成果。

這種運氣,李世民是真的嫉妒。

畢竟,他想要當皇帝,可是殺兄逼父,留下千古罵名。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第二,以智取勝,先安內再擴張。

接手北周的楊堅,只要滅掉南方的陳國,再吞併僅有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就可以統一天下。

可這件事,不能著急。

楊堅稱帝時,國內的經濟、政治,基本上一塌糊塗。

他必須先發展自身,才有實力去爭奪天下。

而楊堅的智謀,也體現在這個方面。

一方面,楊堅仿照漢魏的官制,改革魏三省六部,精簡機構,把地方官員的任免權,收歸到中央手裡。

“五服之內,政決王朝,一命免拜,必歸吏部。”(《通典·選舉典·雜議論》)

另一方面,他統一混亂已久的貨幣制度、度量衡,興修一系列水利,幫助生產。

可以說,楊堅初登基的幾年裡,幾乎沒有領土擴張,只有經濟發展。

而基礎打牢之後,隋文帝就開始了征戰天下的道路。

他的策略是:逐個擊破。

其一,挑撥突厥,安北疆。

突厥,是北周的勁敵。

他們與隋朝接壤,兵馬強壯,地處塞外北疆。

曾經,為了穩住突厥,北周不斷送公主過去和親。

楊堅繼位後,北周的公主不認隋朝,還挑撥關係,要攻打楊堅。

第一戰,隋朝得勝。但楊堅心裡非常慌,因為現階段根本不適合打仗。

可是,北周公主恨他,討好拉攏也沒用。

這就是懸在楊堅頭上的利劍,搞不好,他就要腹背受敵。

此時,長孫無忌的父親出了個好主意。

長孫晟(長孫無忌的父親)提議:“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

這句話的意思是,拉一個,打一個。

楊堅瞬間瞭然,不就是挑撥離間嗎?

當年,他能忽悠幼帝讓位,就在於一個“詐”字。

他可是挑撥離間的一把好手。

於是乎,在楊堅的刻意而為之下,突厥發生內亂,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

西突厥的可汗沙缽略,直接向隋朝稱臣,投奔楊堅的懷抱;

東突厥的內部,可汗林立,根本沒工夫對付隋朝。

就這樣,北疆安定了,楊堅可以把目光轉向南方了。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其二,滅西梁,拖垮陳國

南方的西梁,國力最弱,不堪一擊。

柿子挑軟的捏,楊堅直接出兵,先滅掉了西梁。

這一仗打得格外輕鬆。

但陳國,可不是西梁,它是塊難啃的骨頭。

陳國以富庶聞名,地處江南,不擅長軍事,但一般人也打不過他。

楊堅的“詐”,就體現在,他壓根不用軍事去對付陳國,而是利用地勢,巧妙把陳國的富庶,變成了劣勢。

當時,陳國主要作物是水稻,每次播種、收穫的時間,都比北方要早。

於是乎,楊堅每次都踩著陳國播種、收穫的時間點,派兵攻打。

他不為了贏,而是為了打亂陳國的農業節氣。

據《資治通鑑》記載,每次交戰,楊堅都沒打算好好打仗。只要把陳國把主要勞動力聚集起來,跑到隋陳邊境,就算完成任務。然後,隋軍撤退。

第二年,繼續開戰,然後撒腿就跑。

第三年,繼續……

古代以農為本,看天吃飯,楊堅這麼玩,再富庶的國家也扛不住啊。

而南方天氣熱,糧食儲存時間比較短,連續幾年被打亂了節氣,糧倉早就空了。

而且,楊堅的這招真的陰損。

他只要派出軍隊,陳國打或者不打,都損失慘重。

如果陳國乾脆不集中兵力,楊堅也能迅速舉兵攻陳。

“量彼收穫之際,微徵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禦,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後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資治通鑑》

公元588年,隋文帝見時機成熟,陳國國力空虛,便下令全力進攻。

當然,在交戰之前,楊堅又來了一招。

先亂陳國軍心,再全軍出擊。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他下詔怒斥陳後主叔寶20條罪狀,如造仙閣耗資產、整日與寵妃取樂等。然後,他派出楊廣、楊俊、楊素,兵分三路攻打陳國。

第二年的正月,就在陳國百姓還在歡度新年之際,陳叔寶被抓,陳國滅亡。

不久之後,各地的陳軍也紛紛投降,只有嶺南的洗夫人死守境地。

公元590年八月,隋朝派出使臣和談,洗夫人稱臣,天下統一。

可以說,縱觀楊堅打天下的戰略,處處透露著陰損。

於是乎,他得了房玄齡這樣一個評價:

“主上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資治通鑑》

其實,楊堅的“詐”,也是一種智慧。

畢竟,兵不厭詐,有用就行。

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內,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第三, 分久必合,人心所向。

楊堅能迅速一統天下,還因為他站在了時代的風口。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魏晉南北朝,是耗時最長的一段分裂時期。

這一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氏、揭、羌等民族,爭相南下,在中原地帶掀起了腥風血雨。

漢人地位極其低下,被視為“兩隻腳的羊”,有的被殺,有的被吃……

在這一時期,百姓的生活更苦。

政權頻繁更迭、戰亂永無休止,所有人都希望能夠有一個強大的王朝出現,一統天下,停止混戰。

當時,南北對峙中,北方地廣人眾、兵力更強,南方地狹人少,兵力也遠不如北方。

一統天下的壯舉,勢必由北方的強國完成。

因為百姓都厭惡戰亂,楊堅揮師南下時,南方百姓的牴觸情緒並不高。

一方面,隋代表的是中原軍隊;另一方面,楊堅治軍嚴明,嚴令不許殘害百姓。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處於這樣的時代,楊堅結束280多年的分裂,也實屬情理之中。

某種程度上,是混亂的時代成就了楊堅,讓他有機會為帝;楊堅也成就了那個時代,結束戰亂,完成了統一。

這個世界上很多豐功偉業,個人能力很重要,時代機遇同樣重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