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按照企業級理解,又豈止是“明智”,而且還“仁孝、剛毅、正直”!來看裴注《三國志》引《典略》中的一段——陳宮臨刑前與曹操的一番“智鬥”。下邳兵敗後,呂布與陳宮一齊被押上“白門樓”。太祖謂宮曰:卿常自謂智計有餘,今竟如何?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你不是很能嗎?

宮顧視(身旁的溫侯)曰:倘若此人能聽我言,未必為所禽也。太祖笑道:今日之事又當如何?宮曰: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再問:卿死,奈老母若何?宮曰:聞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存亡,在明公也。太祖曰:卿之妻子若何?

宮曰:聞仁治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存否,亦在明公。不等曹操再問,陳宮道:“請自就戮,以正軍法。”慷然趨步而出。這麼一來,等於是直接掀桌子,不給曹操機會了。那麼請問,此時的曹操,羞辱陳宮的成分多點?還是真心留用的意願強些?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我話還沒說完呢

一、曹操到底想不想留用陳宮

若單讀此段,你看,曹操多“和善”。又是母子妻兒的拉家常,還幫著回顧往昔的意氣風發——“常自謂智計過人”。無論失敗者如何“陰陽怪氣”,都一再拉攏、安撫,還“微笑”。妥妥的不計前嫌、唯才是舉啊!怎麼可能是在羞辱呢?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給地方官報備沒有?

曹操返鄉起事於陳留——靠著個人名望招募鄉勇,背後若沒有張邈——當時的陳留太守支援,可行嗎?事實上,關東聯軍抗董時,曹操在名義上也只是張邈的部將而已。只是討董失敗後,曹操在袁紹地支援下領了兗州牧,上下易位罷了。

不僅如此,2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越來越多。兵敗後,曹操附袁紹勢力——另立劉虞為帝。張邈則認同袁術的立場——迎原來的獻帝(袁術被朝廷封為左將軍)。明面上親密的合作關係,實際上在水面下早已波濤洶湧,裂痕與日俱增矣。——《張邈傳》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兄弟,大家吃好喝好就行了

邈畏曹公終為(袁)紹擊己也,心自不安。再加上曹老闆正處創業初期,或許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濫殺迂腐的“名士”慣了。此時以張邈為首的兗州士族態度,也逐漸從迎曹改為叛曹。李、郭之亂後,呂布又逃出長安。

自帶“衛護獻帝,刺董功臣”光環的溫侯,自然深得張邈之心。使得不僅是陳宮,像王楷、許汜等一眾兗州士族,都旗幟鮮明地轉而接納呂布,並終於在曹操一伐徐州期間,一齊發動了兗州之叛。《呂布傳》:宮初隨曹操,後自疑,乃從呂布。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只好先跟這些人了

所謂“曹粉”者,以慕武帝才華自居。但也別忘了曹操其人,也常以殺伐果斷為名。面對政治異見者,“白門樓”上“梟你首”前調戲幾句是大機率事件。像陳宮、高順這樣聰明的人,又怎識不破如此伎倆?可笑的,也只有呂布單純(幼稚)罷了。

陳宮的聰明之處在於:左右都是個死,先把“忠、義、孝”等“法理”佔住。曹公投鼠忌器,也不好滅其族了。陳宮的“大義凜然”,是為保全其家人。陳宮的“明智”,在於瞭解人之內心。像曹操這樣的政治人物處於事業上升期,“滅一戶而絕海內之望”,肯定是划不來的。果不其然,“宮死後,太祖待其家甚厚。”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你們趕緊去做

二、陳宮為啥不投劉備?

簡單地說——看不起。《典略》:宮少與海內知名人士連線。此時的劉備,與知名人士半毛錢關係也沒有,不過一縣令而已。明明是被求援,反而來句“孔北海安知劉備邪?”。比曹操和呂布的聲譽、地位與實力,劉備也難以望其項背。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原來我這麼出名?

討董失敗後,漢室式更微,天下各方豪強都在抓緊時間擴張。以袁紹為靠山的曹操,已然能率軍攻打州郡(徐州),占城掠地。劉備的軍力如何?除了公孫瓚贊助的數千兵馬、田楷的少許騎兵。真實的力量除了能打,不過幾千人而已。

如果實力是真的強,先主咋不在大家都在瘋狂搶地盤的時候,趁亂抄底呢?呂布雖是寡情薄義,但出逃後兜兜轉轉跑了一圈,先後投靠過袁術、袁紹、張揚等人,立下北擊張燕等戰功,實力確實很強。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只剩下3座城池了

而且又是帶著董卓之首逃離京城,朝廷的正式編中郎將。那時的正統思想,對不起,看重的就是這些。老家在兗州,叛曹後輔佐來投兗州的呂布。諮以對抗曹操,並迅速佔領兗州,理所當然的是陳宮首選。

那麼劉備執掌徐州後,陳宮為何還是不投呢?呂布投靠徐州時,手下文有陳宮、陳群、陳登父子(實際上是跟了呂布),武有張遼、高順等八健將。上面有名字的,哪一個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又有哪一個投靠劉備了呢?

一人不投是偶然,眾人都不投,自然有其原因。陶謙託徐州與劉備,結果也證明,僅僅是來了個呂布,劉備也是守不住的。劉備此時的仁義,在瘋狂的大環境下,稍顯廉價!陳宮叛曹操而投呂布,是那個年代萬千背叛事件中的滄海一粟。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我現在坐這裡也坐不穩

沒有實力的仁義,也使得有梟雄之姿的劉備,前半生積累不起任何資本。陳宮何許人也?先叛曹操投呂布;在呂布帳下又暗合郝萌;最後在曹兵圍攻徐州的時候,呂布本想降曹,他又積極勸阻。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也達不到合格謀士的資格吧?我看,與其說陳公臺是明智、剛烈、正直,倒不如說是為己鑽營,見利忘義的典型。劉備之仁義,前期哄哄關、張等小青年夠了。像陳宮這樣的見過世面的世家子弟,誰信?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格局不夠,聰明來湊

當然了,捎帶一下。沒有實力的仁義,自然收割不了資本;但沒有實力又沒有仁義,下場如呂布者,死得更快。皇叔之所以起勢極晚,在於沒有基本之地,底子太薄。潛力股,不適合自嗨青年們要日結的初心。

三、一點看法

對照正史(還是注),陳宮的資料極少。《演義》裡的公臺,羅老師加戲不少。前期如義釋曹操,義絕於“負天下人”,義兵於兗州。《三國志》囊括起來,不過“始隨太祖”4個字而已。當然了,《演義》加的戲違和感並不強。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這是故事

《三國志》之所以為良史,在於經過數千年以來,數十代史學家的學術考研與辯駁,得出的主流意見。即使到了今天的主流學說,也頗贊同陳壽的選材精煉、更符史實。再加上考古事業的發展,不斷有印證。

為什麼像陳宮這樣明智的人,不選擇劉備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呂布

要讀好書

由此而獨立出來,又與現代社科學並立的學說叫——《史料學》。可笑的是,網路上的一眾蠅營狗苟,不讀主流專家的主體意見,卻捧雞湯、腦補、地攤為聖經,又或是尋章摘句一些前人辯論之後,被棄之不用的牙慧,豈不是貽笑大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