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秦國首都咸陽通向外界各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是哪些

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之間戰爭頻仍,商業交換也比較發達,各國都大力發展交通。到了戰國後期,不僅華夏諸國之間有了發達的水陸交通路線,例如魏、趙、齊等國之間有著許多交錯的陸路大道,史稱“午道”。就是進入邊徼地區也新闢了道路,如金牛道等。這些都為中華民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秦國首都咸陽通向外界各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是哪些

秦始皇統一後,將戰國以來零亂錯雜的交通道路進行統一和改建,如大修馳道,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輻射向全國各地的水陸交通網。漢代興起,又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充套件和延伸。主要有下列幾條幹線:

西北幹線。由長安往西,沿渭水河谷或涇水河谷,踰隴山、六盤山,貫通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各地。

北路幹線。有兩條:一條是秦始皇為抵禦匈奴所開的直道。自咸陽北面淳化為起點,北由子午嶺上,進入鄂爾多斯草原,至今包頭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今尚有斷續遺蹟可尋。漢時仍被利用。一條是從長安(或咸陽)東出,沿著渭水至蒲津渡河,沿汾水河谷而上,經平陽、太原,以至雲中、代郡。戰國時秦晉交通多由此道。

秦國首都咸陽通向外界各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是哪些

西南幹線。由渭水流域向南穿秦嶺間河谷,由故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進入漢中盆地,再由戰國時秦國所開石牛(金牛)道入蜀。秦滅蜀即由此。自此再循秦漢所開五尺道或稱西南夷道入滇。

南路幹線。由長安東南出武關,經南陽盆地出襄陽,下漢水至江陵,由荊江溯湘水經靈渠下灕水、鬱水至番禺(今廣州)。由此入海,再往南海諸國。另外還有從長江溯湘、贛等水而上,從五嶺上幾條山道如橫浦關(今梅嶺關)、陽山關、湟溪關等,進入嶺南地區。

東路幹線。從長安東出函谷關至洛陽,東經成皋、滎陽,循濟瀆抵定陶,以達東方大都會臨淄。這條路線是戰國以來中原東西交通的幹線,也是秦漢帝國的動脈。

東北幹線。從長安至洛陽,再自洛陽渡河,沿著太行山東麓,經鄴、邯鄲,以通涿、薊,復向東北至遼東地區。

秦國首都咸陽通向外界各方的主要交通幹線是哪些

東南幹線。由洛陽東經成皋、滎陽至陳留,沿戰國時魏國開鑿的鴻溝南下,由潁入淮;逾淮由肥水、巢湖以抵長江,渡江由胥溪運河進入太湖地區。另一條支線,由濟瀆經定陶出荷水,由泗入淮,復沿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抵達江干,渡江而至太湖流域。

長江干線。這是唯一一條不是由首都出發的水運幹線。公元前308年秦司馬錯率巴蜀眾10萬,大船萬艘,米600萬斛,浮江伐楚。前210年秦始皇自雲夢一帶浮江而下,過丹陽,至錢唐(今杭州)。這些說明長江干流是長江流域水運的主要幹線。

以上是秦漢帝國境內以首都為中心通向四方的主要交通幹線,其間還有許多支線相連,難以備述。這一全國性水陸交通網是先秦以來長期形成,而又由秦漢帝國統一經營的結果,不僅在當時起著加強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統一帝國的積極作用。並且為後代長期沿用。直至近代鐵路出現以前,仍然是我國境內主要交通幹線。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