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上古華夏 夏商周簡史之五帝,是歷史還是神話?

上古華夏 夏商周簡史之五帝,是歷史還是神話?

同樣,“五帝”也未必僅僅就是五個“帝”。

“帝”的本義是“天帝”,指的是宇宙萬物的終極控制者,也就是俗稱的天老爺。在古人心中,“天”是一個具有人格特徵的神,祂統治著全人類乃至整個天地萬物。但宇宙太大,天帝一個神也管不來,所以他對空間進行了分割槽管理。管理正中央這一片星空的為“黃帝”,管理東方這一片星空的為“青帝”,管理南方這一片星空的為“赤帝”,管理西方這一片星空的為“白帝”,管理北方這一片星空的為“黑帝”。五帝之中,黃帝為首。黃、青、赤三位較為知名,白、黑二帝較為低調。

五帝本來是天上的神仙,怎麼就成人類的統治者了呢?這主要根源於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五行家”。他們以五行配五帝,又把五帝套在了上古的五位部落聯盟首領身上。

五行家主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黃帝代表中央土德,白帝代表西方金德,青帝代表東方木德,赤帝代表南方火德,黑帝代表北方水德。這五種德行迴圈相生,永無止境。為了宣傳該派學說,他們強行給上古的幾位著名首領奉上了“帝”的尊號,以證明本派源遠流長。當時的儒家已經“祖述”到了堯。為了蓋過儒家一頭,五行家便“祖述”到了更早的軒轅氏,將其尊為“黃帝”。其他各學派也不甘落後,紛紛把本派的祖師上溯到了黃帝。於是,上古的“五帝”就這麼產生了。為了讓人信服,他們還給制定了明確的在位時間表(諜記)。但各家造出來的諜記不一致,相互懸殊較大。有些造得很離譜,動不動就在位“一百年”。個別學派的諜記上,黃帝的在位時間甚至達到了“三百年”!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候,也見到過這些“諜記”,但因相互之間出入太大,根本不敢引用到《史記》中。為了避免誤導後世,他還不忘在《史記·三代世表》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但皇甫謐的則沒有這些顧忌,他直接採用了五行家們的“諜記”。按照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青帝)在位100年、顓頊(有說他也是青帝,也有說他就是黑帝,真亂)在位78年、帝嚳在位75年,帝挈在位9年、帝堯在位98年、帝舜在位22年(含避位丹朱3年)。

問題來了,如果他們都是超級壽星的話,有些事情就不可思議了。試舉一例:伯鯀是顓頊的兒子,帝堯在位60年左右才讓他去治水,則此時的伯鯀大概已接近200歲。活到這個年紀還要出去抗洪搶險,也真夠為難他的。但也沒辦法,當時在朝為官的,又有幾個不是百歲老人呢?所以相比之下,後來“七十遇文王”的姜子牙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因此,如果從黃帝到夏禹真有五百多年的話,就肯定不止五個“帝”。相比後面的兩個朝代,夏朝不足500年,但有19個“後”。商朝比夏朝多了幾十年,也有17世31帝。所以,在夏朝之前的五百多年中,至少存在過15—20個帝。

但是,這眾多的“帝”中只有五個最有名,所以就被五行家選中了。五行思想傳到西漢時,被董仲舒吸收進了儒家,並傳給了司馬遷。然後,在《史記》中就出現了“五帝本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五帝事蹟基本是五行家們加工出來的,司馬遷先生只是照搬照抄而已。

但是,無論五行家怎麼加工,他們也不敢完全虛構出某個“帝”來。為什麼呢?因為除五行家之外,當時還有諸子百家在旁邊盯著嘞。你五行家要是敢天馬行空地造假,隨時都可能被人戳穿,成為他們攻擊你這一派的口實。

所以,“五帝”雖然是被選出來的,但他們又是在上古真實存在過的。你可以對他們的事蹟作適當的誇大,但你不敢毫無根據地去虛構。所以,除去那些神話色彩,和那些違背生理學的在位時間,其他史實基本上是可靠的。《史記》中雖然也採用了一些神話成分,還漏掉了很多個“帝”。但這也不能完全怪司馬遷。因為“神道設教”是當時史學界的責任之一,何況他當時能見到的也只有那些文字資料。

上古華夏 夏商周簡史之五帝,是歷史還是神話?

我們先來看一看五帝之首的“黃帝”。現在基本上可以確定,“黃帝”這個稱號是戰國時的五行家強行給他安上去的。他的真實姓名叫“公孫軒轅”,是由熊氏首領,住在渭水流域一帶。

至於他是如何登上歷史舞臺的?還得從神農氏說起。

綜合各種史料可知,神農氏在當了幾百年的中原老大之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各氏族隨著人口的增長,為了爭奪土地又開始大打出手。而神農氏沒有能力去制止。一些弱小的氏族便紛紛請求關中的有熊氏出面主持公道。

有熊氏以“熊”為圖騰,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在血緣關係上也屬於中原族群。是陝西關中一帶霸主。他們的首領叫公孫軒轅(還是稱“黃帝”方便一些)。他英明神武,特別能戰鬥,在20歲時就已擔任氏族首領了。

藉著那些小氏族的請求,黃帝的勢力趁機把擴充套件到河南一帶。他組建了一支軍隊,充當起了中原各族的仲裁者,對那些不服從仲裁,隨意侵佔他人的盤者進行了懲罰。從而獲得了各氏族的擁護,成為新的中原“共主”。

而衰弱的神農氏就逐漸被邊緣化了。

不僅如些,神農氏還遭到了東夷九黎族的侵略。九黎族在蚩尤的領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神農氏的領地就被九黎族侵佔完了。神農氏首領炎帝只好向黃帝求援。

黃帝於是將有熊氏、神農氏、有羆氏、有貔氏、有貅氏、有貙氏、有虎氏(大都以動物為圖騰)組成一支氏族聯軍,與蚩尤開戰。

然後,神話就來了。傳說蚩尤兄弟81人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他請動風神、雨神前來助戰,用洪水將黃帝圍困。黃帝則更厲害,他請來了旱魃女神,使洪水消退,地面變得十分乾燥。蚩尤接著祭起了大霧,使黃帝伸手不見五指,無法行動。黃帝於是又發明了指南車,衝出大霧並發動突襲,大敗九黎軍,殺死了蚩尤。

而真實情況有可能是這樣的:

蚩尤生活在黃、淮下游,那裡到處是沼澤、湖泊,所以蚩尤的軍隊非常善於水戰。他們駕著獨木舟,能快速機動地發起攻擊。而黃帝聯軍長期生活於黃河中游,只善於陸上作戰。雙方打了好幾年,每當洪水上漲時,黃帝就是有多遠躲多遠了。總之住在河邊就不安全。就像後來的曹操一樣,每當洪水季節,就害怕孫權來進攻。後來,黃帝想了個辦法,將蚩尤引誘到河北涿鹿一帶決戰,那裡非常乾燥,九黎軍毫無優勢可言。所以就被一戰定乾坤了。

蚩尤被殺後,九黎族就歸附了黃帝。但還有很多東夷部落沒有歸附,他們生活在山東、江蘇美海,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對夏商兩朝一直是時叛時附,至周公旦東征,東夷各部才完全融入華夏文化圈。

九黎族雖然歸附了,但原神農氏的領地並沒有完全還給他們。參戰的幾個氏族瓜分了原神農氏的地盤。因為這些領地是各氏族共同出力才奪回來的,這是神農氏應該支付的報酬。

因為領地被瓜分,神農氏被迫往黃河以南遷徙,去那裡尋找新的棲息地。但這些地方的宜耕地早就被人佔了,神農氏只能去開墾荒山,但石頭製作的耒耜根本翻不動硬土層。炎帝的心裡非常憋屈。便開始侵略周邊一些實力弱小的氏族,試圖將他們趕走。於是,這些小氏族就來向黃帝告狀。

黃帝以中原共主的身份主持調解,但炎帝拒不聽從黃帝的號令。無奈之下,黃帝又組織了幾個以動物為圖騰的氏族對炎帝發起了進攻。經過三次戰鬥後,炎帝損失慘重,便主動認輸,接受了黃帝的仲裁,其他氏族也讓了一些土地給神農氏,大家和平相處,共同擁戴黃帝為共主。

為了管理公共事務,黃帝設定了雲師、左右大監、風后、力牧、常先、大鴻(有說是人名,有說是官職)等政務部門,分管農、林、水、牧等各行各業。中華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機構。但黃帝沒有固定的都城。他帶著自己的衛隊到全國各地巡視,向東巡視到沿海,登上了泰山。向西巡視到甘肅的“崆峒”,登上了雞頭山。向南巡視到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巡視,驅逐了“葷粥”的進犯。然後在涿鹿山下(涿鹿之阿)的平地上建了一座城邑。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城市。

上古華夏 夏商周簡史之五帝,是歷史還是神話?

黃帝去世後,帝位傳給了東方的少昊氏。

據說少昊氏是黃帝的兒子,這算是“父傳子”。少昊氏的都城在山東的曲阜,西周時期魯國的都城就建在“少昊之墟”。但是,當時的曲阜屬於東夷的勢力範圍。一箇中原聯盟首領的兒子為何要跑到東夷來稱帝呢?在眾多傳說中,少昊氏的名號從“太昊”伏羲氏那裡發展而來的。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在《史記》中,黃帝是直接傳位給了孫子顓頊,並沒有少昊什麼事。

而按照當代王玉哲先生的觀點,當時尚處於母系氏族的後期,仍在實行族外婚。男方到女方家走婚,生出來的孩子屬於女方氏族。黃帝曾經巡視到過泰山,他與當地東夷族的女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少昊,這是很有可能的。

少昊去世後,帝位傳於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少昊的侄子。其都城在窮桑,後來又遷到了商丘。期間,東方的九黎族再次叛亂,顓頊派兵將其控制。

顓頊去世,傳位於帝嚳。帝嚳是顓頊的侄子。

帝嚳去世,傳位於帝摯,屬於父傳子。

帝摯在位的第九年,禪位於自己的兄弟帝堯。

到帝堯時,真正的“禪讓制”開始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