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1860年8月25日,曾國藩收到了一封從京城星夜兼程送來的廷寄。在這封廷寄裡,是咸豐皇帝的上諭。咸豐皇帝命令曾國藩派遣鮑超帶領3000精銳部隊進京勤王,“兼程前進,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

那時候,曾國藩剛剛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正在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坐鎮於安徽祁門,指揮湘軍圍攻安慶。安慶是一座位於長江邊的軍事重鎮,又是安徽的省城,以及天京的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湘軍和太平軍圍繞安慶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拉鋸戰,正處於十分關鍵的時期,人手十分緊缺,為什麼咸豐皇帝要曾國藩抽出人手去京城勤王呢?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一句話:英法聯軍打進了咸豐皇帝的家門口。

這事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

1856年,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出兵組建了英法聯軍,對中國發起侵略戰爭。由於這場戰爭有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子,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兩次戰爭相隔了16年,可戰爭的局面一模一樣。在英法聯軍的進攻面前,清軍幾乎沒有反手之力,一敗塗地。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萬多人在天津北塘登陸,很快就攻陷了塘沽、大沽等地,並輕鬆佔領了天津。英法聯軍不會止步於天津,而是繼續向京城進發。天津是京城的門戶,離京城只有200多里路。快馬加鞭的話,只有小半天的路程。

面對兵臨城下的英法聯軍,咸豐皇帝非常心慌。他雖然調集了僧格林沁、勝保率領八旗軍隊在英法聯軍進京的道路上進行攔截,但英法聯軍的力量太可怖了,僧格林沁、勝保未必能夠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怎麼辦呢?在這危急時刻,咸豐皇帝想到了曾國藩和他的湘軍。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創建出來的,類似於他的私人部隊。最初,咸豐皇帝頗為看不上這支由湖南農民組成的地方部隊。沒想到,曾國藩帶著這支武器裝備落後、人數不多的部隊,遏制住了太平軍的攻勢,並逐漸扭轉了局勢,使得戰爭形勢向有利於清廷的方向進展。咸豐皇帝很高興,在恭親王的建議下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還將江南、皖南的軍務都歸於曾國藩管轄。

既然湘軍戰鬥力頗為可觀,為什麼不將這支軍隊調過來勤王?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曾國藩頓時陷入了兩難。

一是當前正是安慶之戰的關鍵時刻,勝敗在此一舉。鮑超是湘軍中的一員虎將,在安慶之戰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將鮑超和3000精兵抽走,勢必影響到安慶之戰的結果。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二是勝保是一名專橫跋扈的八旗將領,平時裡看不起漢人大臣。如果鮑超帶兵去勤王,歸勝保節制後,一定會“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從此變成勝保的部下。

曾國藩從內心講,不願意派遣鮑超率領3000精兵去勤王。可是,直接抗擊咸豐皇帝的命令,不符合人臣大節,也違背了曾國藩接受過的忠君報國教育,就像他自己所說:“餘忝竊高位,又竊虛名,若不赴君父之難,則既貽後日之悔,復懼沒世之譏,成敗利鈍,不敢計也。”好在當了十多年京官,又帶了8年兵的曾國藩,有足夠的經驗來應付這種情況。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一個字:拖。

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奏摺往返於京城和祁門之間,需要二三十天。二三十天內,英法聯軍早就攻陷了京城,不再需要曾國藩勤王。因此,曾國藩在8月25日收到咸豐皇帝的命令,卻在9月6日才回復了一道奏摺。曾國藩在奏摺裡說,鮑超級別太低,又人生地不熟,恐怕難以勝任勤王的重任,請朝廷在他和胡林翼之間選擇一位,率部進京勤王。

這樣的態度,是非常坦誠的;這樣的理由,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咸豐皇帝命曾國藩勤王,他為何不聽號令

果然不出所料。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打敗了僧格林沁後,迅速攻佔了京城,順帶著燒掉了號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咸豐皇帝眼看形勢不妙,帶著后妃倉皇逃出京城,到承德避暑山莊躲難。恭親王奉命留守京城,負責與英法聯軍的善後事宜。說白了,就是與英法聯軍議和。

10月4日,曾國藩收到了朝廷的命令,指示他不必進京勤王了。曾國藩巴不得如此,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