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召集各國諸侯開設“葵丘之會”,相約遵奉周天子之旨意,共同抵禦北方蠻夷,史稱“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對歷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尊王攘夷”的提出,表面上看似維護周天子的地位,實則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手段。此次會盟之後,齊桓公成為各國諸侯所認可的天下霸主,正式改變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後來相繼崛起的春秋霸主,也紛紛效仿齊桓公,利用“尊王攘夷”的口號,爭奪天下霸主之位。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齊桓公像

但是,“尊王攘夷”在儒家經典中,意外產生許多正面評價,成為儒家所謂正天下的良方,使得齊桓公坐擁正面的形象。而接受儒家文化的國家,也會運用“尊王攘夷”一詞表示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朝鮮運用“尊王攘夷”的口號,宣稱對明朝王室的忠誠以及對清朝王權的蔑視。而幕末時期的日本運用“尊王攘夷”的口號,表現對日本天皇的敬仰及排外的決心。

齊桓公為什麼要“尊王攘夷”呢?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在齊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富國強兵,並且對外擴張。但是,齊桓公縱然實力堅強,也只是一個諸侯,根據周代的禮制,他並沒有資格征討各國,讓其他諸侯臣服其下。因此,管仲便建議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行事,如此一來,齊桓公武力擴張的同時,還能以道德作為名義,代替周天子出征,讓各國諸侯不得不承認他起兵的正當性。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管仲像

於是,齊桓公先是用“攘夷”的名義,救燕伐山戎、救邢伐狄、救衛伐狄,後用“尊王”的名義,討伐不向周天子納貢的楚國。最後,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逐漸獲得各國諸侯的認可,能夠擁有召開盟會的資格,用現在的話來說,齊桓公就是當時的“武林盟主”。

在葵丘之會中,齊桓公正式以霸主的身份,強調“尊王攘夷”,與各國諸侯互訂盟約,使得他的霸業到達高峰。此次會盟,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有記載,其中由《穀梁傳》的記載最為詳細,盟約的禁令還包含了各國不可獨用水源與糧食、不可以改換嫡子、以妾為妻、婦人不可參與政事等。

BC 679

尊王攘夷

甄(今山東鄄城縣)

桓公於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那麼,春秋時期在“尊王攘夷”前後,都經歷了什麼階段呢?

第一,齊桓公稱霸時期,首次提出“尊王攘夷”。

平王東遷後,“尊王攘夷”運動的開展,幾乎代表了整個春秋時期。

東周前期,周天子與秦、晉、鄭交換利益,移居洛邑,鄭國藉機坐大,不僅拒絕朝覲納貢,還擊退周桓王的軍隊,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自此周天子威名正式掃地,四方諸侯開始爭霸。

後來,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開設葵丘之會,魯國、宋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等國紛紛參與,就連周天子周襄王都派遣了王室太宰宰孔參加,將王室祖先的祭肉贈送給齊桓公,自此齊桓公凌駕於各國諸侯之上,周天子完全成為霸主的政治傀儡,“尊王攘夷”正式拉開春秋爭霸的序幕。

BC 651

葵丘之會

葵丘(今河南民權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中國河南省民權縣),召集魯國、宋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等國相會結盟,規定同盟國都要言歸於好,齊桓公頒佈了天子禁令五條。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這表示周天子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標誌著齊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第一個提出“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僅僅維持不到十年的風光時刻,齊國就發生了嚴重內鬥。當時,齊桓公病重逝世,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結黨奪權。於是,齊國不再有實力與狀態可以成為天下霸主,這讓各國諸侯也陷入群龍無首之境,楚國趁機崛起。

第二,宋襄公稱霸時期,“尊王攘夷”局面被楚國瓦解。

宋襄公助公子無虧(即齊孝公)奪回國君之位,自詡為齊桓公的繼承人,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舉行會盟,成為第二個提出“尊王攘夷”的霸主。

但是,面對夷狄楚國的進犯,宋國幾乎無力抵抗,並且於泓水之戰中敗退,宋襄公自此丟失霸主之位,而楚國正式打進中原,最遠擴張到黃河以北,宋國、魯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陳國、蔡國也轉而成為楚國的盟國。於是,宋襄公的“尊王攘夷”宣告失敗。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春秋局勢圖

第三,晉文公稱霸時期,用“尊王攘夷”口號與楚國展開拉鋸戰。

楚國作為夷狄,自然不可能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張勢力,這些諸侯國也僅僅是臣服於楚國的軍事實力。因此,時代又催生出一個“尊王攘夷”的國君,那就是晉國晉文公。

晉國在齊國、宋國稱霸的時候,屬於內亂時期。後來,晉文公藉著宋襄公的幫助,重新回到了晉國,開始整頓晉國的內政,於楚國侵略中原的時候崛起,並且幫助流落在外的周襄王重回王都,於是他成為了第三個提出“尊王攘夷”的霸主,與楚國展開一段時間的拉鋸戰。

654 - 636

介子推輔佐晉文公

驪姬之亂時期,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重耳(晉文公)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當他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裡,不願出來。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

第四,春秋時期的尾聲,“尊王攘夷”局面正式瓦解。

在各國相繼征戰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歷史事件爆發,在這個過程中,所有諸侯已經不在乎所謂禮法,自相殘殺,進而視“尊王攘夷”為無物,認為以武力奪取天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由“尊王攘夷”守護的禮樂制度,終於正式崩壞。

最先由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無意間成為了中原的春秋霸主遵守的綱領,但在各國交戰的過程中,諸侯國的野心已非“尊王攘夷”可滿足,四方夷狄的實力也日漸強盛,無法抵擋。而對稱霸西戎的秦國、問鼎中原的楚國還有後來崛起的吳越來說,“尊王攘夷”根本不需要作為稱霸的手段,完全不必喊著這一口號起兵,因此春秋時期的結束,所謂的“尊王攘夷”也變成名存實亡的空話。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6192dd47fa20001ce1ccb;侵權必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