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對於我國2100年的封建史,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個非常極端的評價: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會從中產生。

這種觀點自然是相當偏頗,惡意甚至溢位了螢幕。什麼叫進步?最大的進步,莫過於透過文化、制度,把一片廣袤國土上的人們徹底整個為一個共同的民族,互相間不再掠奪、傾軋,共同將一種文明不間斷傳承數千年。縱觀全世界,只有中國做到了這一點,再也沒有比這更偉大的進步了。

但有一點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自秦始皇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是很“自私”的,他們所有的措施,首先是為了保證“家天下”的延續。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為了這一目標,他們甚至會讓自己智商有障礙的孩子接班(司馬炎傳給司馬衷),也不可能考慮血緣關係稍遠一點的親屬,“禪讓讓賢”更是天方夜譚;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開國皇帝對開國元勳們的普遍性殺戮:畢竟這些人,是最具備造反能力、經驗的,就等於新王朝最主要的潛在危險分子。

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會對功臣心存忌憚,只是在具體的處理方式上有所差異,是杯酒釋兵權、還是舉起屠刀?主要由以下幾方面來決定:

第一,皇帝本身的年齡。

開國皇帝的年齡,與他們殺害功臣的機率之間成正比,即:年輕/正值壯年的開國皇帝,一般不會採取殺人的極端方式,因為功臣們普遍比自己年紀大,讓其有足夠的精力、空間進行應對,無須擔心留給自己的後代。反之,往往會迫不及待地除之而後快。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第二,皇帝與功臣們的階層出身。

皇帝如果出自前朝權貴、知識分子,那他的功臣們也大多屬於同個階層。這種情況下,相對於肉體毀滅,皇帝更偏向於用制度限制。反之,那些草根逆襲的,大多會對自己曾經的幫手痛下狠手。

第三,開國方式。

與上面第二點有一定關聯。與原統治階層有關的開國皇帝,大多透過篡位奪權,這種情況下大規模殺功臣的情況比較少見。相反,原統治階層之外、以武裝暴力立國的,大多也會選擇用暴力的方式剷除未來的政權隱患。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以上幾點並非絕對,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

李世民實際上是唐朝的“聯合開國皇帝”,他出身貴族,即位時年僅27歲,手下的開國功勳絕大多數出自貴族階層。因此。貞觀年間幾乎沒出現殺害功臣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他天生仁厚、不防備功臣,畢竟在他去世前,出於對仍活躍在政壇的凌煙閣功臣李世勣的戒備,刻意毫無理由地將其外貶,並且吩咐自己的兒子李治,加速李世勣有一絲猶豫,就將其除掉。

劉秀,出身漢朝皇室、小地主、太學生,雖然發家之處藉助過綠林軍的勢力,但他身邊的功勳大多也出身於地主、士大夫。加上他稱帝時年僅30歲,所以他對待功臣的方式以“厚道”而聞名:讓他們離開政治中心、以富家翁的身份享受人生。後來,本為後周輔政大臣的趙匡胤也借用了這種方式,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們的潛在威脅。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相反的案例,則以劉邦、朱元璋為代表。

出身基層官員的劉邦,稱帝時已五十有餘;他的人生逆襲過程,是在與傳統貴族集團的軍事對抗中獲得了勝利。這些因素相疊加,讓他對自己的功臣集團充滿了戒備:以冷酷的手段除掉了韓信、英布、彭越等非沛縣元老的“合作方”;對與自己如影隨形的蕭何也高度戒備,多次進行測試。

但由於妻子呂后與自己“共定天下”,擁有相當高的手腕與威信,足矣協助自己的接班人,於是他並沒有對沛縣元勳下手,而是簽訂白馬之盟、明確共享利益,並且設立大量同宗藩王為外援。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而朱元璋之所以成為對待功臣最兇殘、冷血的皇帝,自有其充足理由。

第一,朱元璋40歲稱帝,但直到公元1382年降服大理、1393年控制河西,才正式實現了嚴格意義上的一統天下,而此時的他已經年逾花甲;更為令人憂慮的是,他苦心培養了多年的接班人朱標於公元1392年意外病死,自己心儀的替補物件——皇太孫朱允炆年僅15、性格孱弱,在一眾功臣面前如同羔羊面對獅群;

第二,朱元璋是歷史上第二位出身平民的大一統開國皇帝,而且是唯一一位透過農民起義獲取成功的帝王,他的功臣群體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政治素養、自我約束能力、對君臣關係的認知等等均較為薄弱,意味著高度的威脅。

因此,為了替自己的孫子消除隱患,朱元璋一方面大封藩王,另一方面將功臣宿將屠戮殆盡,打擊面之廣、殺害人數之多,世上罕見。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那他為什麼饒了湯和一馬?原因很簡單:沒威脅。

其一,謹慎謙卑是湯和一生中的固有人設,無論處在任何地位;而且地位越高、越謹慎。

史稱他“勇而善斷,不妄發言”,從不亂說話,也避免了禍從口出;

“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口風極嚴,對於朱元璋絕對忠誠;

“行師受任,有詔即行,不少顧家”,收到朝廷的任何命令都立即動身,壓根不為家長裡短分心。這一點極為關鍵——當初的李世勣之所以順利透過李世民的考驗,就在於“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接令後立即出發,連家都沒回;

而且,湯和頭腦清醒、不眷念權力。公元1388年,朱標還在世的時候,湯和就洞察出了朱元璋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的心思,第一個告老還鄉,讓朱元璋極為歡欣。

當然了,還有一點也很關鍵:湯和去世的早,先於朱元璋三年離世,這也保證了他與朱元璋和諧的君臣關係。

開國皇帝那麼多,為啥朱元璋清除功臣最殘忍?湯和如何躲過一劫?

說這麼多,但筆者並沒有絲毫吐槽朱元璋的意思。農耕時代的封建皇權自有其侷限性,它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必然導致統治者帶有揮之不去的小農意識;家族利益凌駕於政權之上,註定了開國皇帝與功臣間不可調和的潛在矛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