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以詩人的身份而言,李白配得上所有我們能想到的讚譽之詞:謫仙人、詩仙、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達到了後人難及的高度……

而在“學而優則仕”的大時代下,小具名氣後,李白也“俗氣”的進入了官場。但他的從政歷程,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從帝王身邊的朝廷官員,到浪跡江湖,再到涉嫌謀反、被流放、進監牢,最終竟死於喝酒過度。

這正是我們熟悉的“自古才子多薄命”的情節,難道是由於政治的黑暗、人心的寡涼?時代不同,但人性相通,如果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李白的多舛命運,主要源於他自己作死。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出道即巔峰,李白初入仕途,即躋身高官的搖籃

《新唐書》稱,李白是“興聖皇帝九世孫”。興聖皇帝,即李暠,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被李唐王朝視為自己的先祖。如果這個說法屬實的話,那李白就稱得上是唐皇室的血親了。但在更早的《舊唐書》中,並沒有這個說法。

不過出身並不是筆者的重點。李白自小就堪稱文學奇才,據稱他“十歲通詩書”。成年後,他的父親擔任任城縣尉後,舉家搬遷至此。在這裡,李白經常與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一群狐朋狗友(實際上都是顯赫一時的文人)聚會喝酒,人稱“竹溪六逸”。

而其後關於他進入仕途的渠道,也有兩個說法:

《新唐書》稱,李白與道士吳筠熟識。後者被唐玄宗徵召後,向朝廷強力引薦了自己的好基友李白。

《舊唐書》則記錄,李白的貴人是另一位文學家、政客賀知章,“謫仙人”的雅稱,正是出自這位同仁之口。在他的仗義引薦下,李白首次面聖就得到了李隆基青眼,甚至享受了御手親自調羹、賜食的待遇。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雖然途徑有異議,但李白在朝廷的職位很一致:供奉/待詔翰林。

翰林院歸中書省,“待詔”的有關介紹如下:

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別院以稟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

也就是按照所學領域,滿足皇帝的知識需求,雖然門類眾多,但詩詞是第一位的,這顯然是最適合李白的崗位。

有唐以來,翰林院一向是產生大神的熱土,看看下面這些名字:

溫大雅、魏徵、李百藥、岑文字、許敬宗、褚遂良、許敬宗、蘇味道、韋承慶、崔湜……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而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待詔成了皇帝的心腹職務:

王者尊極,一日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

各地進奏的檔案、朝廷的批覆,甚至皇帝本人的詔書,都要經過翰林待詔之手。用今天的概念理解,這就是領導身旁的機要秘書。

領導的貼身秘書,很大機率會走向領導崗位,任何時期都如此。唐玄宗時期,曾經擔任這一職務的有以下大咖: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

張說、張九齡,其後都擔任了宰相;陸堅——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令,參與朝廷機密大事;徐安貞,官至中書侍郎,一段時間是李隆基的御用寫詔人;張垍則是張說的兒子,還娶了公主當老婆。

無視出身、僅憑文采就能步入高官的搖籃,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這種機制都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可見,若有人說唐玄宗前期的政治黑暗、迫害人才,並無充分的依據。

因此,如李白對仕途有興趣的話,他完全可以成為李隆基身前的當紅炸子雞。不過,從接下來的行為來看,要麼他志不在此,要麼是對規則渾然不知,或者是有意挑戰現有規則。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一再挑戰規則,李白活成了讓後人嘆息的樣子

擔任了唐玄宗的秘書後,李白的表現,卻絲毫沒有一點嚴肅感:他無視崗位制度,時常在工作期間,大喇喇的跑出去喝酒:“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

而每當皇帝新譜了曲子、需要找李白填詞時,只能安排人去酒家把他扛回來。

好在唐玄宗雖有各種毛病,但在識才、容人方面,曾經是一流水準:被一盆冷水迎面澆醒的李白,下筆立成、辭意俱佳,讓李隆基大為讚賞:“帝頗嘉之”。

而且,出於對李白才華的欣賞,李隆基不僅不追究他無視考勤制度的毛病,反而不斷給予殊榮:“帝愛其才,數宴見”。

然而正是在宴會上,蹬鼻子上臉、得意忘形的李白,透過一件事徹底惹怒了李隆基——他羞辱了高力士。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我們都知道,高力士是唐玄宗手下的頭號宦官,而且還參與了政治;而根據歷史經驗來看,宦官參政,幾乎就會成為陰險、奸詐、禍害朝政的代名詞。但嚴格來說,曾權傾朝野的高力士,並不能歸為這類人。

李隆基身為藩王時,高力士與其結交,依靠職務之便,時常對其予以關照;公元713年,高力士協助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一黨,被拜為銀青光祿大夫(三品榮譽官職);

而李隆基登上帝位後,宦官這個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內務、,軍事、政治,宦官們都有機會參與,而高力士則是這一群體的“大總管”。李隆基曾說:“高力士在,我就睡得安穩”;各地送上來的奏文,也都必須經過高力士呈送給李隆基;其中的小事,他甚至有權自行決定。

到後來,太子李亨也得尊稱高力士為“二兄”;其他的藩王、公主,則稱其“阿翁”(對長輩男子的尊稱);駙馬們則更慘,得叫他“爺”。

高力士雖權勢滔天,但“向來謹慎無大過”;他雖然引用了李林甫等佞臣,但也推薦了安思順、高仙芝等名將,因此,很難簡單地將他歸為奸、忠之列。如果非要打個標籤的話,李隆基與高力士既是主僕,也是好友;後來,得知李隆基死後,返京途中的高力士北望痛哭、吐血而死,二人的關係,已經超出了君臣的概念。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而對於這樣一位皇帝的頭號心腹,李白卻不屑一顧,甚至尋機羞辱。他藉著陪李隆基喝酒作樂的機會,趁醉吩咐高力士給自己脫鞋子。

脫沒脫成不重要,這個想法已經足以石破天驚了。《新唐書》稱,懷恨在心的高力士透過楊貴妃,阻止李隆基給李白加官進爵。但這種宮闈秘事,捕風捉影居多;首先,高力士要排擠李白,不需要他人替自己出頭;其次,即使沒人進讒言,李隆基也有足夠的理由貶斥李白:高力士是自己一個人的老臣、僕人,怎麼可能任一個翰林使喚?

俗話說,打狗也得看主人,況且高力士對於李隆基而言,重要性遠遠不止於此。因此,李白在李隆基身前的仕途算是走到頭了,《舊唐書》稱,李白因此被罷免:“由是斥去”。而《新唐書》則給足了李白麵子:“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而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李白就是一些企業中常見的刺兒頭:有能力,但眼中毫無規則制度,甚至公然無故羞辱公司元老。這種破壞秩序的人,別說領導本人,身邊的同事有幾人能容忍。

(由上文我們可以體會到:相較於《舊唐書》,《新唐書》對李白更為肯定,用詞也較為正面;而且,前者完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後者成書於距離唐朝更久遠的宋代、卻對李白描繪的更加細緻。考慮到宋代文人當政,而且《新唐書》的主筆者是文豪歐陽修等人,箇中緣由,不難領會。)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而其後的李白,既完全放飛了自我,也徹底黴運不斷:

浪跡江湖,終日;浮游四方,旁若無人;

被永王李璘徵為幕僚,卻差點被這位謀反的王爺拉下水。幸運的是,曾經被李白幫助過的郭子儀、此時已因功位居高位,他表態願捨棄一切官職相贖,李白才撿回了一條命,改為流放夜郎郡;

後來遇到朝廷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尋陽,但卻再次犯事被關進了監獄;

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採訪使宋若思率兵北上路過尋陽,找關係放出了李白,並請他擔任自己的參謀,然而沒過多久李白就辭職而去;

最終唐代宗李豫即位後,出於對李白才華的仰慕,以左拾遺的職位(類似於監察官)徵召他入京為官,但此時的李白已經因飲酒過度而死。一代文學奇才的人生,就這樣在顛沛流離中結束。

高起點的李白,為啥顛沛半生?再開放的時代,也無法容忍破壞規則

縱觀李白的一生,不能說那個時代容不下他,也不能認為他不適合那個時代。只有大唐才能造就李白這樣的詩人,李白則反過來豐富、完善了唐朝的全方位興盛。也許正是這種狂放不羈、與社會規則格格不入的獨特性格,才造就了他天馬行空、豪邁奔放、想象狂野、爛漫不羈的獨特文風。

唯一可以指責的,也許只是幾千年“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觀念,把一位文學奇才推向了他並不適合的領域。而他的獨特才華,註定了其難以被束縛起來,併為特定階層服務。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