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國破主降,他依然未曾放棄,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含義

歷史上關於費禕之死有著諸多考證,當然因此模糊暗示這件事罪魁禍首是姜維的也不在少數。不過平心而論,第一姜維沒必要這麼做,因為太明顯,自己俘虜的人殺了高階官員,很明顯目標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第二點是姜維跟郭循的接觸並沒有那麼深,完全不夠時間籠絡他。當然這件事對於姜維來說無疑有著一個好的結果,自己終於擺脫了費禕的掣肘,可以全面地在西北地方用兵了。

從費禕被殺到季漢滅亡,一共經過了10年時間,在這10年內,姜維多次發動了對曹魏的北伐,但是結果上卻不盡如人意。其實這件事要分為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姜維的軍事才能雖然優秀,但是沒有到達那種驚才絕豔的水平,而在北伐中姜維又遇到了鄧艾這個對手,兩者相互較量的時間段內,姜維並沒有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來壓制住鄧艾。另一方面,此時季漢的國力因為費禕的去世而缺乏另一個優秀的內政人才整合,開始漸漸衰退,從而使得姜維缺乏有力的後勤保障來支撐自己出兵。儘管如此,在隴西,洮西等地姜維還是取得了多次勝利,將曹魏在西北的軍事力量殲滅了大部分,實際上曹魏西北地方的軍事將領中,也唯獨鄧艾能夠跟姜維相提並論。

國破主降,他依然未曾放棄,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含義

此時的姜維,已經完全把諸葛亮的理想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在被壓制的十幾年內,姜維心心念唸的就是如何讓恩師的目標能夠實現,儘管在政治上姜維極少能夠插手,然而在軍事上,無論如何被限制,姜維始終勤於訓練兵馬,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徹底掌握北伐的權力,而事實上姜維也在季漢最後的時光裡,用行動證明了這點。

可惜大勢是不會被某個人所改變的,季漢跟曹魏的國力差,也不會因為姜維的幾場勝利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當司馬氏一族完全掌握了曹魏的權力後,為了讓自己接受曹魏政權的行為在法理上更有權威性和資格,征討季漢獲得功業就成了司馬氏提上日程的首要目標。於是在公元263年,曹魏的實際控制者司馬昭派出鍾會、鄧艾和諸葛緒分別率領三支軍隊進攻蜀地,在這場戰役中,姜維展示出了超乎尋常的軍事天才,在鍾會和諸葛緒兩路軍隊的夾攻下依然守住劍閣,讓這兩支部隊無法前進。

但老對手鄧艾還是技高一籌,從陰平小路偷渡奇襲成都,而此時的劉禪在宦官黃皓的蠱惑下以為魏軍不會成功,完全沒有做出防備,倉猝出戰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沙場,劉禪驚慌失措下投降,由此由劉備,諸葛亮開創的季漢王朝走到了終點。

聽聞這個訊息的姜維憤懣不已,卻無可奈何地向鍾會投降。鍾會一直以來就把姜維看作是相當崇敬的偶像級對手,姜維投降鍾會,對鍾會來說就好像是粉絲見到愛豆的感覺,而姜維也敏銳地察覺了這一點,他想利用鍾會做出一個大膽的行動。

國破主降,他依然未曾放棄,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含義

姜維設法鼓動鍾會,讓鍾會對司馬氏產生怨恨和憤怒,進而激發出鍾會的野心,使鍾會在成都自立為主,為此還設法陷害鄧艾,將鄧艾的部隊收歸己有。緊接著姜維和鍾會謀劃將所有北方出身的將領全部殺死,斷絕後患,然而功虧一簣,訊息洩露出去,鍾會手下的將領臨陣反撲,姜維和鍾會都死在亂軍之中,最後的希望化為烏有。

姜維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從私德上說,姜維不好財和色,生活簡樸,廉潔奉公,個人能力上,多次北伐和抵禦魏軍已經說明了一切,但是筆者認為,這都不是姜維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國破主降,他依然未曾放棄,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含義

姜維在投降以後,以他的身份和資歷完全可以安然享受榮華富貴,而司馬氏也非常樂於把季漢的實際軍事領導人姜維作為一個牌坊來供養起來。然而姜維選擇的是歷朝歷代滅亡政權將領都不曾做過的復國計劃,姜維為的是什麼呢?大概就是老師諸葛亮的囑託,在少年時代那份名為師徒,實為父子的情分,與其說姜維忠於季漢,不如說姜維身上有著先秦時期計程車人才有的剛烈和義氣。“士為知己者死”,在他寫給劉禪的密信中,“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已經可以說明一切。姜維為漢帝國畫上了最後的句號,這種百折不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才是姜維被後來的人牢記的原因。

“千載之下,炳炳如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