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第二回 初征戰東興慘敗 報雪恥新城大捷

1、南征東吳

司馬懿一共九個兒子,但先前謀劃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一直只單獨和嫡長子司馬師商量,並沒有告訴其他兒子,包括次子司馬昭。直到政變前一晚司馬懿才向司馬昭說明情況,結果當晚司馬昭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心裡默默數了一千多隻羊都沒起任何作用,最終整晚未睡。

司馬師卻沒事人似的,像往常一樣安然入睡,鼾聲如雷。

第二天一早,司馬師作為中護軍,以暗中豢養的三千死士(敢死隊,私人武裝)為基礎,迅速拿下城內武庫,然後分兵把守各處城門。最後,司馬師親自帶兵駐紮在司馬門,將都城洛陽完全掌控。整個過程中,司馬師的隊伍軍容整肅,組織有序,行動迅速有效,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就連見多識廣的司馬懿在事後都禁不住感慨:“

此子竟可也

”,沒想到我這個兒子這麼厲害啊!言語中透露出難以掩飾的自豪。

這三千死士是司馬師暗中一手培養,平常這些人分散在民間,跟普通人一樣,外人根本看不出來,這當然是為了逃過曹爽眼線。

政變當天三千死士突然在城中集結,有如神兵天降,整個城內無論官員還是百姓,竟沒有一人知道這些死士是從哪冒出來的。“

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

能做到這樣,司馬師顯然也不是尋常人,加上又是司馬懿嫡長子,被司馬懿選做接班人自然順理成章。

從父親手中接過大權的這一年是公元251年,司馬師43歲。

在繼續講述司馬師之前,我們不妨把鎂光燈暫時從司馬師身上移開一下,來看看此時中華大地上另外兩家豪門,蜀漢和東吳。

蜀漢,劉備和諸葛亮這批創業老人早已故去多年,就連諸葛亮臨終前推薦的蔣琬也已病逝數年。這時的蜀漢皇帝劉禪以大將軍費禕主持內政,衛將軍姜維主持軍事。但費禕力主休養生息,反對北伐,因而姜維處處受到掣肘,日子過得非常憋屈。

東吳,孫權尚在,不過已經70歲了,掐指一算還有不到一年壽命。此時東吳因連續多年為廢立太子的事鬧得舉國不安,夷陵大戰中火燒劉備六百里連營的大都督陸遜就因捲入太子之爭,最後憂憤而死。孫權尚能倚重的重臣有諸葛恪(kè)、陸抗等。諸葛恪是諸葛瑾長子,陸抗是陸遜次子。

總體來說,魏蜀吳三家各自的小日子都過得不太舒服,各有各的難處,互相之間除了在邊境上小打小鬧以外,一時間誰也搞不定誰。

三國的歷史進展到此時似乎有些乏味,遠不如早期群雄並起、猛將如雲來的精彩,但是這種精彩是對我們這些看客來說的,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乏味則意味著安寧,當然是好事。

繼續說司馬師。

司馬懿死後,皇帝曹芳任命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之職輔理國政,很快又升其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等等。

對於剛上臺的司馬師來說,其實加什麼頭銜並不重要,如何能在權力交接這個敏感節點上穩住大局,鞏固地位,樹立威信,然後發展國力,在三國角逐中最終勝出,這些才是關鍵。

考驗很快就來了。

前番曾提到,年事已高的孫權為防止自己死後曹魏趁機南下,下令出動十萬大軍修築工事,截斷塗水,形成塗塘,以阻塞由北南下的道路。

除此外,孫權還調集大批民夫在東興(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西南)境內的濡須水(巢湖流向長江的河道)上修堤築壩,建立新的防線。

公元252年10月,還沒等堤壩修好孫權就病逝了,年僅十歲的太子孫亮繼位,任命諸葛瑾長子諸葛恪(kè)為太傅,總理軍政大權,諸葛恪就成了東吳說一不二的權臣。

諸葛恪上任後下令繼續修建東興堤壩,還在堤壩的左右兩邊各修築了一座新城,每座城池設定一千精兵駐防。

雖然工程浩大,但東吳此舉只是修築防線工事,防止曹魏南侵,並非北伐,對曹魏幾乎沒有進攻威脅,按理曹魏不該有過激反應。但東吳在施工過程中侵佔了部分曹魏領土,結果引起曹魏極大不滿,滿朝文武群情激昂,強烈要求司馬師出兵收回領土。

司馬師會如何應對?

司馬師將此視為樹立個人威信、鞏固自己地位的大好機會,一面透過外交部門向東吳表示強烈抗議,要求拆毀防線,一面積極進行軍事準備。

軍事準備?難道司馬師剛上臺就準備打仗?

是,不但打而且還要大打,理由很多。

從東吳方面來看,孫權剛剛病逝,新君孫亮年幼無知,主少國疑,朝政由權臣諸葛恪掌握,而反對派又暗中掣肘,這注定了東吳當前政局很不穩定。借喪出兵雖然不合禮法,但卻是最佳時機。

從己方來看,曹操在世時就一直想南吞東吳,如果能在對陣東吳的戰爭中贏得大勝,對司馬師樹立威望和穩固權力極為有利。另外,朝野上下仍暗藏許多反對司馬家族掌權的反對派,如果藉此能讓這些人主動跳出來,然後伺機打壓,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司馬師決定大舉伐吳。

戰前,司馬師向群臣徵求意見。

鎮東將軍諸葛誕(dàn)建議:“大將軍可讓王昶(chǎng)進攻江陵,令毌丘儉(Guàn qiū jiǎn)進攻武昌,以吸引吳國部署在長江上游兵力,然後以主力精兵突襲東興,在其援軍抵達前一舉拿下兩城”。

諸葛誕,出身琅琊諸葛氏,和諸葛亮同族。琅琊指琅琊郡,今山東臨沂市境內。諸葛誕此時任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爵位為山陽亭侯,負責淮南地區軍務。

王昶,字文舒,和此前淮南一叛的王凌一樣出身於太原王氏,曹魏名臣。王昶受司馬懿器重,曾因提出五條治國方略受到嘉獎,時任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爵位為京陵侯。

毌丘儉,複姓毌丘,字仲恭,曹魏名將,同時也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可謂文武雙全。毌丘儉先後擔任過荊州刺史、幽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地方大員,曾隨司馬懿北征遼東,後來更是遠征高句麗,將朝鮮半島納入曹魏版圖。此時毌丘儉為豫州刺史、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

諸葛誕的方案是從西往東,沿長江一線兵分三路南下,王昶和毌丘儉主攻荊州,這兩路作為輔攻,主力則直驅東興。

接著,王昶、毌丘儉以及徵東將軍胡遵也紛紛提出自己的方案,有說以水軍為主沿江東下,也有說兵分四路,各方案均有所不同。胡遵出身安定胡氏,此前作為司馬懿帳下大將追隨司馬懿南征北戰多年。

因眾說紛紜,最後司馬師又詢問尚書傅嘏有何意見。傅嘏在曹爽時期曾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職,司馬懿掌權後被重新啟用,起初任命為河南尹,後因政績不俗被提升為尚書。

不過出乎司馬師意料的是,傅嘏卻反對出兵。

傅嘏洋洋灑灑說了一大篇,內容如下:

“將軍們這些方案,或三路或四路,都是以往戰爭的常規手段。但我們在淮南集結和訓練軍隊已有三年(指司馬懿掌權時期就已開始著手準備南侵),賊軍早已知曉,我們要想達到突襲效果幾乎不可能。孫氏在江南已立足六十餘年,期間君臣團結,同甘共苦。近期孫權病逝,東吳朝野上下心懷憂懼,因此不斷修築工事,加強戒備,如果他們以精銳水軍佈設於江防要塞,依託地形堅守險要,我們的水軍要想戰勝他們就很困難。我們部署在南線邊境的守軍通常與賊軍距離較遠,賊軍在邊境和內陸設定大量盤查哨所,對往來人員嚴加盤查,致使我們的間諜人員很難混入其中,因此對賊軍的佈防情況知之甚少。如此情況下冒然大舉出兵無異於閉目前行,是先打仗而後求勝,這不是好的做法”。

傅嘏認為現階段雙方在邊境小打小鬧還行,並不具備大舉出兵的條件,時機尚不成熟,若大舉出兵只能是冒險,勝負未知。

傅嘏又對如何對付東吳談了自己的看法。

傅嘏接著說道:“對我們來說,最正確也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在邊境大規模駐軍和屯田。將軍可讓王昶、胡遵等人在邊境選擇險要之地據守,互相交錯,相互呼應,伺機向前推進。然後還要做到以下七點:1、軍隊根據時機攻佔肥沃之地,讓吳軍退守貧瘠之地;2、嚴肅軍紀,與百姓秋毫無犯;3、在邊境施行安撫政策,吸納東吳百姓不斷歸附;4、多設盤查點,嚴防東吳間諜;5、每佔據一地立即開荒屯田;6、屯田要能完全滿足前線糧食供應,無須後方調撥;7、每次進攻要等待合適時機,速戰速決。做到這七點,才是最終解決東吳的正確方法”。

諸位此時對傅嘏的話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等你一直讀到28年後司馬炎六路大軍滅東吳時再回頭看看傅嘏的話,一定會深有感觸。傅嘏主張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靜待時機成熟,最終一戰定乾坤。而現在,時機根本未到,曹魏沒有能力重創或滅掉東吳。

傅嘏的七點主張實際正是日後太傅羊祜(hù)主政荊州期間採取的措施,正是羊祜在晉吳邊境十年苦心經營打下的牢固基礎,最終才有司馬炎一戰滅東吳。

但很顯然,傅嘏的策略是長久之策,一時半會沒有效果,而司馬師需要的是一場眼前及時的勝利來平復朝野怨氣,來樹立個人威望,所以司馬師自然不會採納。

2、東興慘敗

公元252年11月,接掌大權一年半後,也即東吳孫權病逝1個月後,司馬師參照諸葛誕意見,讓皇帝曹芳下詔以司馬昭為主帥(督軍),出動十多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東吳。

12月,大軍正式出發。

西線,徵南大將軍王昶率軍攻打南郡(今湖北省荊州市,治所在江陵),兵力數不詳。鎮南將軍毌丘儉率軍攻打武昌,兵力數不詳。

東線,主帥司馬昭攜徵東將軍胡遵和鎮東將軍諸葛誕,率七萬兵馬直驅東興。

雖然西線兩路大軍總數不詳,但至少應在三四萬以上,三路大軍合計約十餘萬。

12月甲寅日,吳國太傅諸葛恪獲悉後立即集結4萬兵馬由都城建業出發,晝夜兼程馳援東興。建業即南京,後來在西晉末年為避皇帝司馬鄴的諱,被更名為建康。

司馬昭抵達東興後先在濡須水上架設浮橋渡河,然後分兵進攻堤壩兩邊新築的城池。城內東吳守軍雖各自僅有一千士卒,但依託城池固守不出,魏軍一時也奈何不得。

諸葛恪命冠軍將軍丁奉與將軍呂據、留贊、唐諮等人作為前鋒部隊,先行向西進發。

丁奉是三國名將,東吳老臣,早年先後跟隨甘寧、陸遜、潘璋等名將南征北戰,後來在孫休時期還做了權臣。

途中,丁奉嫌行軍速度太慢,怕耽誤救援,於是對帳下諸將說:“現在行軍速度太慢,如果被魏軍拿下城池,我們即使趕到也很難取勝,所以我決定冒險突進”,說完率領本部三千兵馬與其他前鋒將領分開,獨自向西快速突進。

脫離大部隊的丁奉僅用兩天時間便抵達徐塘前線(今安徽馬鞍山市含山縣西南),已能遠遠望見胡遵、諸葛誕設在堤壩上的營寨。

時值寒冬臘月,大雪紛飛,胡遵和將士們正三五一群聚在一起燃起篝火飲酒取暖。

抵近堤壩之後,丁奉對將士們說:“諸位,領賞封侯就在今日!”,然後下令全體將士解開盔甲,赤裸上身,扔掉不利攀爬的長矛長戟,僅手持短刀短劍開始爬上堤壩,向堤壩上的魏軍進攻。

魏軍見到大雪天裡吳軍將士赤裸身體、努力攀爬的樣子十分滑稽,而且看他們人數也不多,又僅有短刀短劍,似乎把打仗當成兒戲,於是哈哈大笑只管繼續喝酒,根本不以為意。

攀上堤壩後,丁奉立即重新集合隊伍,擂鼓進軍,迅速向魏軍殺去。

霎那間,堤壩上喊殺聲震天,魏軍這才發覺不秒,匆忙組織抵抗,可到了這會哪裡還來得及。吳軍士氣高漲,丁奉奮勇當先,把驚慌失措的魏軍殺得潰不成軍。

吳軍很快攻佔魏軍前鋒營寨,魏軍只能邊打邊撤。就在這時,呂據、留贊、唐諮等人也率軍趕到,魏軍更是大為恐懼,索性放棄抵抗,四散奔逃。

濡須水上,潰敗的魏軍為了活命爭先恐後搶渡浮橋,最終導致浮橋坍塌,大批士卒落水。隨後逃至河邊的魏軍見已無浮橋,只得前赴後繼投身水中,大批士卒被淹死,浮屍塞滿河道。

司馬昭帶著胡遵、諸葛誕等人僥倖渡河北逃,但是包括前部督韓綜和樂安太守桓嘉在內的大批將領戰死。全部的車馬輜重,堆積如山的糧草兵器都成了諸葛恪的戰利品,戰死淹死的魏軍將士達數萬人。

東興慘敗的訊息很快傳到西線,王昶和毌丘儉無奈之下各自燒燬營寨,撤回曹魏境內。

這就是三國末期曹魏和東吳之間一場著名大戰,東興之戰。

東興之戰的慘敗對於迫切希望獲得一場大捷的司馬師來說無異於被人當頭棒喝。

朝野上下要求嚴懲諸葛誕、胡遵等參戰大將,司馬師卻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此我過也,諸將何罪?

”。這都是我的問題,和諸將有何關係,最後僅把主帥司馬昭爵位撤了,其他將領未受任何處罰。

相比之下,弟弟司馬昭就差得太遠了。

司馬昭在敗退途中曾問眾將:“這次慘敗,誰應該承擔責任”,眾人默然不語。許久,司馬昭的參軍王儀說了一句:“應當是主帥負責”。司馬昭大怒:“你這是要把責任都加在我頭上嗎?”,說完竟命人將王儀推出門外斬首示眾。

東興之戰對曹魏是慘敗,對東吳自然就是大捷。

戰後諸葛恪被進爵陽都侯,加拜荊州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另賞黃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諸葛恪在東吳的權勢進一步鞏固。繒,音zēng,絲織品,絲綢和布帛當時都是硬通貨。

被打落牙齒卻只能往肚裡咽的司馬師隨後把精力全部投入內政。

司馬師下令大舉選拔人才,撫卹窮困百姓,處理被荒廢的政務;以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等名將坐鎮四方,守衛疆土;以王基、州泰、鄧艾、石苞等賢臣署理地方州郡事務;由盧毓、李豐等人專門負責選拔官員;由傅嘏和虞松負責出謀劃策;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等人參與朝政。

一時間,“

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曹魏上下一心,一片肅然。

當然,司馬師絕不會嚥下這口惡氣,他一直在等待報仇機會。而且巧的很,老天很給面子,司馬師僅僅只等了兩個月,諸葛恪自己就送上門來。

公元253年3月,諸葛恪不顧朝野一片反對,執意以二十萬大軍北伐。

司馬師能一雪前恥嗎?

3、兩面受攻

東興大捷給了諸葛恪驕傲的資本,原來曹魏不過如此,區區數千人就能殺得曹魏數萬大軍人仰馬翻,丟盔棄甲,倘若要是出動數十萬大軍那豈不是就能滅了曹魏?

諸葛恪洋洋得意,得勝後一直想著趁熱打鐵,再次出兵,而且這次要搞個大的,要能驚天動地。

東吳群臣聽說諸葛恪準備主動進攻曹魏,紛紛上書勸諫。諸葛恪認為群臣鼠目寸光,看不長遠,於是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文,引經據典,大談出兵好處。文中說如果不早對曹魏用兵,等於把困難留給子孫,還說漢高祖劉邦佔據漢中險要之地本可以安享富貴,卻還是冒險出關攻打項羽。劉表就因為考慮不到十年之後的事,其子孫很快失去荊州,你們這些朝臣都是鼠目寸光,只顧眼前……云云。

看來諸葛恪志存高遠,再次出兵顯然不在爭奪邊境,而是你死我活的滅國之戰,小打小鬧諸葛恪已經看不上了。

中散大夫蔣延在朝堂上力陳出兵危害,結果話沒說完就被拉出殿外。不過諸葛恪沒殺他,只是不想再聽他廢話。眾臣明知諸葛恪強詞奪理,卻無人敢再勸。

丹楊太守聶友仗著和諸葛恪私交很好,於是斗膽上書,諸葛恪便把那篇長文寄給聶友,說:“你說的雖然也有道理,但缺乏長遠考慮,你看完我這篇文章自然就會明白”。諸葛恪的兒女親家、孫權女婿、衛將軍滕胤也苦言相勸,諸葛恪依舊熟視無睹。

公元253年3月,諸葛恪調集東吳各州郡兵馬20萬人征討曹魏,這幾乎是東吳全部家底。

大軍離開建業後一路向西,很快進入淮南地區。

諸葛恪原本打算由淮南北上,耀武揚威,攻城掠地,但有部下建議說:“我大軍若只顧深入魏境,沿途補給會越來越難,而曹魏百姓早早望風而逃,令我們一無所獲。如此大動干戈卻收穫甚少,很是不值。不如集中兵力包圍新城,如能破城,則新城要塞就是我們北上的據點。即便一時無法破城,我們也可以圍城打援,無須遠征就能殲滅曹魏主力”。

諸葛恪沒有自己的主意,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帶著二十萬大軍掉頭折返,於5月殺回合肥,將新城團團包圍。

新城即合肥新城,位於今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境內,現存有曹魏合肥新城遺址。

新城是相對舊城而言,公元230年時,為加強對淮南的控制,魏明帝曹叡根據徵東將軍滿寵的意見,在合肥舊城西30裡處另築一座更加堅實的城池,即合肥新城。合肥新城一經築成便成為曹魏抵禦東吳的防禦要塞和橋頭堡,孫權曾於公元233和234年兩度親自圍攻新城,想拔掉這顆釘子,但均告失敗。

合肥舊城也很有名,因為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守將,三國名將張遼。公元215年,孫權以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在次日凌晨率八百敢死隊出城,大破吳軍。十餘天后,孫權見攻城無望,被迫撤退,張遼趁勝追擊,再次大敗吳軍,此戰中孫權差點被張遼生擒活捉。

無論舊城還是新城,合肥雖飽經戰火、數次被圍,卻始終牢牢掌握在曹魏手中。

那麼這一次呢?

此時合肥新城內僅有牙門將張特率領的三千魏兵,城外卻是諸葛恪二十萬大軍,兵力太過懸殊,縱使城高池深,又能堅守幾日?城破似乎就在旦夕之間。

諸葛恪就是這麼想的,司馬師在軍中根基尚不穩定,東興慘敗又導致魏軍士氣低落,如今二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守軍直接投降也說不定。

如果諸葛恪此時知道曹魏西部也突遭戰火,就更會胸有成竹了。

諸葛恪率軍北上不久蜀漢姜維便已得到訊息,料定二十萬吳軍足以讓司馬師把曹魏主力悉數調往淮南,如此便難以抽出兵力馳援西北。

時機稍縱即逝,姜維迅速上表申請北伐。

蜀漢在費禕主政期間力求自保,反對用兵,主持軍事的姜維處處受到掣肘。姜維出身天水姜氏,熟悉西北民情,一直想借助西北羌人、氐人為羽翼,北出漢中,佔據隴西,然後進據關中。可姜維每次申請北伐時,費禕都極力阻攔,即便同意,最終撥付的兵力往往不足萬人,每每讓姜維無可奈何。

費禕曾對姜維說:“你我和丞相(指諸葛亮)都相去甚遠,丞相在世時都不能定鼎中原,何況你我?不如安心保國治民,謹守社稷。開疆拓土這種大業只能留待將來再出現一位丞相這樣的能人。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僥倖,冒險以一戰來定勝負,否則一旦失敗,後悔莫及”。

姜維無言以對。

幾個月前,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漢舉行年初大朝會時,曹魏降將郭脩(xiū)趁費禕正喝的酩酊大醉時用偷偷藏在馬鞭內的一柄短刀刺進費禕胸口,幾天後費禕傷重去世。

從此姜維再無掣肘。

這次,姜維集結數萬兵馬,出石營(今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境內)北上,直驅曹魏所屬的狄道(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境內,洮音táo)。

狄道位於隴西,姜維覬覦已久。狄道也是世家大族隴西李氏的祖籍地,多年後出自隴西李氏的李暠建立了十六國裡的西涼,李暠也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先祖。

東有諸葛恪二十萬大軍,西有姜維數萬兵馬,東西兩線同燃戰火,考驗司馬師的時候到了。

司馬師並未驚慌失措,戰前分析、密集會商,對策很快出來:

姜維不足為慮,駐守關中的郭淮、陳泰即可搞定。至於合肥新城,司馬師指了指沙盤,慢悠悠地說:讓他們打!

4、新城大捷

時間:公元253年夏,地點:合肥新城。

二十萬吳軍將新城圍的鐵桶一般,在諸葛恪的指揮下奮力攻城。城頭三千守軍分散各處,以弓箭、石塊,拆卸下來的民房門板等作為武器,拼死抵抗。攻守雙方呼聲震天,空中矢石疾如飛蝗。

勝負本無懸念,可最終偏偏就被守將張特扭轉了,這位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小牙門將,卻憑此戰而青史留名。

張特在被圍前召集守軍開了一個動員大會,會上慷慨陳詞:“咱們雖然城小兵少,但咱們是一支英雄的隊伍,這座城更不是豆腐渣,那是獲過魯班獎的,要多堅固有多堅固。諸葛恪雖然人多勢眾,但他們大部分都使不上勁,他們只能一部分攻城,其餘圍觀攻城”。

三千守軍同仇敵愾,誓與城池共存亡。

張特佈置好防守任務後派了一位名叫鄭像的下屬秘密出城,前往壽春求援。駐守壽春的原本是諸葛誕,現在換成了毌丘儉,也是張特的頂頭上司。毌丘儉原為豫州刺史,司馬師在東興之敗後將毌丘儉和諸葛誕二人的職務和防區對調了一下。毌丘儉改任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駐守壽春,諸葛誕則接替毌丘儉轉任豫州刺史。

鄭像也是一位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小人物。

途中鄭像不幸被吳軍巡邏士兵俘虜,諸葛恪命人把鄭像帶至城下,讓鄭像衝城頭喊話,說壽春已是一座空城,毌丘儉早帶著部下聞風而逃了,根本不會有援軍趕來,讓大家趕緊投降,到了這邊還有大肉包子吃。

鄭像唯唯諾諾,只管點頭應允,可到了城下後卻胸口一挺,衝城頭大喊:“兄弟們,援軍很快就會趕來,一定要堅持住!”

吳軍惱羞成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對著鄭像一陣猛剁……

諸葛恪下令繼續猛攻城池,張特則日夜守在城頭,指揮將士嚴防死守。

就這樣,城外猛攻,城內堅守,因城池堅固,守軍堅韌,一攻一守之間合肥新城竟然奇蹟般的屹立了三個多月。

可是,終究沒有哪座城池能真正固若金湯。

經過九十多天的戰火,城牆四周多處崩塌,守城器械損壞嚴重,三千守軍更是死傷大半,僅剩一千餘人。時間每過一天都是煎熬,而援軍卻始終不見影子。

好在張特不但有勇,還有謀。

眼看著再也撐不了幾天,於是張特決定投降。

張特給諸葛恪寫了封親筆信:“我仰慕大人已經很久了,有如濤濤江水,但是我一直拖到現在沒投降是因為有苦衷。我們老大有個規定,如果前方守將在百日內投降敵人,那麼後方的家屬就會全部被殺,如果撐過百日後再投降,則家屬無罪。現在離百日僅剩幾天,咱們雙方沒必要再打下去,百日後我會親自出城投降。”

為彰顯誠意,張特還把牙門將的印綬一併交給諸葛恪。

此時城外吳軍其實也早已疲憊不堪,於是諸葛恪選擇相信張特,下令停止進攻。

然後,破損的城牆被連夜修補好,守城器械也被連夜修好。再然後,百日之後城內沒有任何動靜,張特並沒有如約投降。

諸葛恪這才發現上當,大怒,下令繼續猛攻。

可是,之前城牆破損、守軍疲憊時都難以攻克,現在守軍已得到休整,城牆已被修繕,如此情況下想迅速攻下城池又談何容易!更何況此時吳軍處境實在不妙,已如強弩之末。

吳軍三月出發,新城之戰五月打響,現在已經到了八月,正值盛夏酷暑。因天氣炎熱,飲水飲食不潔,吳軍各營寨接連感染疫病,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負傷、戰死、染病計程車兵幾乎佔了一半,士氣極度衰落,攻勢遠不如前。

一時間諸葛恪進退兩難,心急如焚,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鎮南將軍朱異(東吳名將朱桓之子)因提出撤軍,被諸葛恪削去官職後打發回建業。都尉蔡林屢次獻計,不但不被採納,還被諸葛恪痛斥。一怒之下蔡林叛逃曹魏,將吳軍內部情況合盤托出。

看來時機成熟,坐鎮洛陽密切關注合肥戰局的司馬師一聲令下:司馬孚叔叔,毌丘儉、文欽,該你們上場了!

魏軍前線總指揮、督軍司馬孚早已在壽春等待多時,立即派毌丘儉和文欽率數萬精兵火速增援新城,切斷諸葛恪南逃之路。

司馬孚是司馬懿三弟,很有才學,博史通經,曾做過大文學家曹植的文學櫞。曹叡時期司馬孚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掌管國家財政。曹叡非常信任司馬懿和司馬孚,曾宣稱:“我有司馬懿兄弟二人輔佐,還有什麼可擔心的!”。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孚被拜為司空,後又代替王凌擔任太尉。司馬孚還是司馬家族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老壽星,一直活到司馬炎建立西晉,死時92歲高齡。

文欽,曹操同鄉,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曹操大將文稷之子。曹爽掌權時看重文欽是同鄉,於是提拔其為冠軍將軍。高平陵之變後,文欽原本憂心忡忡,擔心受到牽連,但司馬懿卻不以為意,仍刻意籠絡,加封其為前將軍。文欽與諸葛誕有私仇,與毌丘儉關係要好,此次隨毌丘儉一起進出徵。

諸葛恪見攻城無望,又得知壽春方向有數萬魏軍趕來增援,自知再無力抵抗,被迫下令撤退。

壽春距新城約二百里,一兩日內便可抵達,文欽很快追上諸葛恪。兩軍相逢,士氣低落的吳軍根本不是情緒高漲的魏軍對手,最終在丟下數萬具屍體後,諸葛恪帶著殘兵狼狽逃回建業。

新城之戰曹魏大勝,司馬師一雪前恥。

西線,姜維孤軍深入後很快糧草不濟,無法持久,又聞陳泰援軍就在前方,而諸葛恪在淮南業已大敗,自知孤掌難鳴,無奈之下也撤回巴蜀。

戰後,牙門將張特被司馬師直接封為列侯,晉升為安豐太守。獎勵功臣方面,司馬師向來毫不吝嗇。

太守是郡一級最高行政長官,州一級是刺史,安豐郡位於安徽淮南市西、六安市北一帶,治所為安豐縣,位於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城關鎮境內。

新城之戰以曹魏大勝告終,不過大家可能還會有疑問,為何在面對東線二十萬吳軍,西線數萬蜀軍的夾擊之下,司馬師還能如此鎮靜、胸有成竹?司馬師為何對西線姜維毫不擔心?又為何讓司馬孚、毌丘儉坐守壽春按兵不動,而不盡早增援新城?

為了解答這些疑惑,咱們不妨把鏡頭再切回戰前,看司馬師如何決斷。

得知諸葛恪進攻淮南後,司馬師便派叔叔司馬孚率二十萬大軍馳援淮南,卻不料隨後姜維又率數萬精兵北上,攻打隴西。東西兩線同時告急,這讓司馬師一時難以決斷,於是便找來參謀虞松商議。

司馬師問:“如今東、西兩線皆有戰事,事態緊急,朝野上下憂心忡忡,官兵士氣低落,這該如何應對?”

虞松似乎早有所料,從容答道:“昔日周亞夫只管堅守昌邑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境內),而最終吳、楚叛軍不戰自退,所以有些事情看似弱而實則強,需要我們仔細分析判斷。諸葛恪率二十萬吳軍傾巢而出,原本足以攪動北方,讓我們難以應付,可最終卻選擇困守一座孤城,此舉不過是圍城打援,吸引我們派大軍去決一死戰。一旦諸葛恪攻城不下,又無人前往應戰,時間一久,吳軍師老兵疲,士氣必然低落,最終將不戰自退。吳軍沒有選擇長驅直入,形勢對我們非常有利”。

周亞夫,西漢名將,太尉周勃次子,曾因細柳營治軍嚴謹而聞名。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膠西王等七個藩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隨後周亞夫被漢景帝拜為太尉,率軍平叛。

當時叛軍正集中力量攻打梁國,梁王多次上書求援,但周亞夫抵達昌邑城後卻始終按兵不動,甚至漢景帝親自下詔讓周亞夫出兵,周亞夫都不為所動。不過,雖然周亞夫沒有直接救援梁國,但卻暗中派兵截斷叛軍糧道,最終逼迫叛軍調轉矛頭進攻昌邑。遭遇慘敗後,劉濞率叛軍被迫撤軍,周亞夫全線追擊,一舉平定叛亂。

周亞夫認為最開始叛軍勢力強大,士氣旺盛,而自己卻長途奔襲,兵馬勞頓,不宜與叛軍正面對抗,同時梁國城池堅固,堅守一段時間完全沒有問題。於是周亞夫僅以小股兵力截斷叛軍糧草,令叛軍不能持久,士氣低落,然後主力再大舉反擊。周亞夫雖然順利平叛,但卻因遲遲不救梁國而得罪梁王,為日後的悽慘結局埋下禍根。

虞松還沒說完,接著將話題轉到西線:

“姜維這次雖然出動數萬大軍,與諸葛恪遙相呼應,但卻是孤軍深入。據我所知,姜維出兵時並未攜帶足夠的糧草輜重,只是以劫掠沿途我方百姓的麥子作為軍糧,這種打法顯然不能持久。姜維認為我們必會集中兵力對付東線,以致西線空虛,所以才冒險突進。對付姜維,無須從內地調兵,只需令關中駐軍星夜兼程,迅速截住姜維,姜維必不戰自退。至於新城,將軍無需擔憂,新城雖小卻異常堅固,易守難攻,憑他諸葛恪多少大軍,守住三個月應無問題。我們只需等待吳軍筋疲力盡,銳氣淨失,然後大舉出擊,一擊必勝”。

司馬師頻頻點頭,最後只說了一個字:“善!”。

虞松,前面曾提過,和傅嘏一起被司馬師視為參謀,留在身邊出謀劃策。但虞松在史書中流傳下來的事蹟非常少,成功策劃新城之戰是其僅有也是最為亮點的事蹟。

司馬師便按虞松建議,派雍州刺史陳泰和徵西將軍郭淮集中關中兵馬,星夜兼程趕往狄道。

陳泰這個名字雖然陌生,但提起他老爸卻是如雷貫耳。

陳泰出身世家大族穎川陳氏,父親便是三國著名政治家、曹魏名臣、“九品中正制”發明人、曹魏憲法《魏律》制定者、已故司空、錄尚書事陳群。陳群病逝後,陳泰承襲了父親的潁陰侯爵位。

高平陵之變中,陳泰隨曹爽一起出城,司馬懿寫信勸降曹爽時,一開始曹爽猶豫不決,陳泰便和侍中許允極力勸說。曹爽答應後便派陳泰和許允去見司馬懿,商議投降事宜。因勸降有功,事後司馬懿視陳泰為功臣,準備大加重用。可陳泰雖是幫助了司馬懿,但並非忠於司馬懿個人,而是不願看到曹魏在曹爽的統治下日漸衰落。陳泰後來不願留在京城捲入政治鬥爭,主動要求外放,最終被派往關中做了雍州刺史。多年後,陳泰被司馬昭調回京城任尚書右僕射,高貴鄉公曹髦被殺時,陳泰和司馬孚一起趴在曹髦屍體上慟哭不已,不久便憂憤而死,此為後話。

郭淮也是曹魏名臣,出身世家大族太原郭氏。說起世家大族,本書今後還將不斷提到,以後你會對什麼叫世家大族印象深刻。

郭淮一直在西北任職,早年作為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司馬,隨夏侯淵鎮守漢中。張頜接替夏侯淵後,郭淮又成為張頜的司馬,參加過歷次針對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戰鬥。高平陵之變後郭淮被司馬懿任命為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陽曲侯,和陳泰一起鎮守西北。郭淮有個侄女也叫郭槐,發音完全一樣,嫁給了曹魏名臣賈逵的兒子,後來成為西晉權臣的賈充,那位攪的西晉天翻地覆的皇后賈南風正是郭槐所生。

上文提到的司馬不是指中央三公之一那個司馬,那通常叫大司馬。此處的司馬是指一些有資格開府的高階官員的屬官,通常負責軍事相關事務。開府就是設立辦公機構,招聘工作人員。比如司馬師身為大將軍,就設有大將軍府,府內會設定司馬、參軍等各級機構和相應官吏。

姜維原以為關中守軍會被調往淮南,自己數萬大軍可以恣意縱橫西北,結果出乎意料,關中守軍竟然全衝著自己殺來了,糧草都沒帶夠的姜維只能撤軍。

司馬孚率軍抵達壽春和毌丘儉等人匯合後,司馬師叮囑司馬孚不要輕易出兵,毌丘儉和文欽幾次要求率軍增援新城都被拒絕。

新城之戰,魏國大獲全勝,一雪前恥,朝野上下興奮異常,司馬師的權力地位得到鞏固。相比之下,身居高位卻自信過頭的諸葛恪,新城之敗竟成了他身首異處的導火索。

諸葛恪自新城慘敗後因為擔心威信受到影響,於是“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統治手段更加嚴厲,動輒加罪官員,還大肆任用親信,致使朝廷內外佈滿眼線,大小官員噤若寒蟬,百官心存怨恨卻不敢多言。

侍中孫峻是吳國宗室,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原本和諸葛恪一起接受孫權託孤,但後來卻一直被諸葛恪排擠。孫峻早就對諸葛恪獨斷專權心懷忌恨,此時見諸葛恪民心盡失,時機成熟,於是暗中和小皇帝孫亮商議,利用諸葛恪進宮朝見的機會成功刺殺諸葛恪。之後,孫峻接替諸葛恪成為東吳丞相、大將軍,執掌大權。

新城之敗讓東吳精銳盡失,權力爭鬥更是讓東吳大傷元氣,短期內再無力伐魏,而且等待它的將是日漸衰落。

不過,對於司馬師來說,外患暫時沒了,但內憂卻要接連不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