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類似

小心丟了你的烏紗帽

之類的說法一般都是拿它來指代官員。那麼關於烏紗帽除了這個名字,不知道各位朋友還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關於烏紗帽的知識。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

1、烏紗帽的發展歷史

烏紗帽最早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皇帝讓在皇宮中做事的官員戴上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這便是最早的烏紗帽。南朝劉宋時期,宗室劉休仁製作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這種製作手法簡單,很快便在民間流傳開,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所有人都開始戴這種烏紗帽。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

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楊堅開皇初年,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唐朝時李世民也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關於烏紗帽的描述,我們還可以從唐詩中進一步的瞭解,如白居易的“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說明當時烏紗帽還可以作為禮物互相贈送。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樣式

宋朝趙匡胤時期在帽子的兩邊加上了“長翅”,目的是為了防止官員在上朝時交頭接耳,還在帽子上裝飾不同的花紋用於區分官階的大小。這樣只要大臣的腦袋一晃動,帽子的翅膀便會顫動,皇帝居高臨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宋朝時民間也普遍戴烏紗帽。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宋朝官員的長翅烏紗帽

朱元璋稱帝后將烏紗帽定為官帽,規定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取得功名但是還沒有授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以佩戴烏紗帽。整個明朝烏紗帽就成了官員特有的標誌性服飾。清朝將官員的帽子改成了頂戴花翎,烏紗帽作為官帽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

2、烏紗帽的樣式及製作工藝

早期的烏紗帽並沒有特定的樣式,有的是荷葉形的,有的是像房屋的形狀,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宋朝初年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了一個長翅。明朝的烏紗帽則與唐宋時期的“幞頭”相近,前有半圓的頂,後腦部位有後山突起,呈前低後高的臺階形,兩旁有展角,以紗為外表而塗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脫下。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裡,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裡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隻帽翅。

3、烏紗帽的等級含義及價值

雖同是烏紗帽,但是也可以從烏紗帽上微小的差異來看出不同的官員等級。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數量來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明朝規定官階越大,烏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官階越小,烏紗帽的雙翅越寬。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烏紗帽

雖然烏紗帽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卻在中國人的語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現在還會將它與官員聯絡在一起,如某人當官了我們會說:“這人戴上烏紗帽了”;某人被革職了,我們會說:“這人被摘掉烏紗帽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