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明英宗繼位後,因過於重新寵信太監王振,加上自身極其自負,最終導致明朝在土木堡大敗。明朝精銳之師在此戰中全軍覆沒,加上連年與瓦剌作戰,國力大大衰弱,明朝從這時期起走上了下坡路。

明英宗

自明英宗之後,雖然出現了三次中興之勢,但因明朝末年東林黨爭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致使明朝國力再次快速下降,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公元1628元,崇禎帝朱由檢繼位,他也無力處理明朝末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他的個人失誤也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分崩離析。

本文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前言

雖然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日漸衰微,但其堅實的基礎仍在。百姓雖揹負沉重的賦稅,可社會還比較穩定,暫不至於動搖皇朝根基。可是如果不對現狀進行快速補救,根基再深的大明王朝也終將腐朽,淹沒在農民起義中。

從天啟朝開始,因天啟皇帝無力壓制黨派之爭,致使朝政腐敗,百姓負擔加重。天啟四十六年,努爾哈赤釋出

《七大恨》

詔書,正式對明朝宣戰。此時的明朝深陷內憂外患之中,內部黨爭嚴重,外部後金虎視中原。連年與後金交戰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財富和資源,百姓怨聲載道,但連年征戰仍然無法平定遼東,遼東戰事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持續消耗明朝的財富。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七大恨詔書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直到天啟駕崩也未能解決。崇禎帝繼位後,內外局勢仍沒有好轉,反而逐漸惡化。

崇禎的性格缺陷導致其在治理國政時常常不顧後果一意孤行,對局勢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對大臣的不信任

崇禎皇帝不但與大臣不能夠君臣一心,而且十分多疑,十分不信賴身邊的大臣。只有有人向其彈劾某些臣工有不臣之心,崇禎就會疑心大作。關寧戰事中,使崇禎這一缺陷就徹底的暴露了出來。不過似乎明朝皇帝都十分多疑,對臣工多不信任,天啟帝也是這樣。

努爾哈赤對明朝正式宣戰之後,天啟帝令孫承宗和袁崇煥等人負責遼東戰事,並構建了強大的關寧防線。這一防線的構築有效組織了後金軍的進攻,使皇太極一籌莫展。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皇太極

天啟元年,天啟帝重新啟用熊廷弼,授兵部尚書,重新負責遼東戰事。同時,皇帝還授予他遼東兵權和尚方寶劍,熊廷弼希望皇帝為傅國、胡嘉棟等人平反昭雪,天啟帝也一一答應。甚至在熊廷弼離京,赴遼東就任之時,天啟帝還親自出送,並令文武百官皆為熊廷弼送行。還特地賞賜他一件麒麟服。這種禮遇在整個明朝歷史中也不多見。

天啟二年,王化貞不聽熊廷弼調令,私自調兵出擊,致使廣寧一役慘敗,城池盡落於後金軍之手。

戰後,王化貞與熊廷弼皆被天啟帝判處死刑。熊廷弼為免一死賄賂宦官集團,讓魏忠賢勸說天啟帝暫緩處決,並答應獻出四萬金的“孝敬”。

但熊廷弼不守信用,說好的四萬金也沒了蹤影,這徹底惹怒宦官集團。魏忠賢不斷地為天啟帝灌輸熊廷弼行賄受賄,居心叵測,最終引導天啟帝在天啟五年將熊廷弼斬首示眾,並且將他的首級傳視遼東,使遼東軍民心寒。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熊廷弼

熊廷弼雖然性格有所缺陷,也不懂人情世故,但在遼東戰事上他的決策是正確的,他也確實延緩了清軍的進攻,保護了明朝統治下的遼東百姓。但他因觸怒官宦集團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在明朝末期的大背景之下,貪贓受賄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況且熊廷弼的罪行遠不至死。但是天啟帝不經過自己的調查和判斷,單純聽信宦官之言就誅殺重臣,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對於臣工的不信任,從一開始就不信任。至於以高規格的禮儀對待即將出徵的熊廷弼,也僅僅是作秀收買人心而已。

崇禎帝也繼承了天啟帝這一點,也時常聽信宦官之言不顧後果誅殺忠良。不久,袁崇煥就走上了和熊廷弼一樣的道路。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天啟帝

崇禎元年,崇禎帝召袁崇煥等人參議遼東戰事。袁崇煥提出了他平定遼東的戰略構想。

《明史》中記載:“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崇禎帝大為高興,賞賜他尚方寶劍,並命令工部、兵部等五部要在袁崇煥給出的五年期限中權利配合他解決遼東戰事。這一方面和天啟帝以最高禮遇對待熊廷弼時如出一轍。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袁崇煥

皮島之戰毛文龍慘敗,但處理敗軍之將之權在皇帝手中。袁崇煥未等朝廷旨意到達遼東,就於崇禎二年私自捕獲毛文龍並將其誅殺,這一行為立即在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明史》記載:“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鬥有半,侵盜軍糧,四當斬。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走卒、輿夫盡金緋,六當斬。自寧遠還,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強取民間子女,不知紀極,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當斬。驅難民遠竊人參,不從則餓死,島上白骨如莽,九當斬。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

從這裡可以看出,袁崇煥對毛文龍積怨已久,並且他為毛文龍定下的第十條罪狀也激怒了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不過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沒有權利擅自處決朝廷命官。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毛文龍

很快,魏忠賢就在崇禎帝面前不斷彈劾袁崇煥密謀投降清朝,並且懷有不臣之心。再加上清軍繞過關寧防線直擊京城,袁崇煥未經朝廷授權就私自領兵回援北京,讓明廷大為震驚,坐實了他陰謀叛逆了投降清軍的可能,雖然他真的是一心為國,但此刻也百口莫辯。

崇禎帝此刻無視了袁崇煥在遼東的功績,無視了他是如何將清軍抵禦在國門之外,無視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也無視了他擊殺努爾哈赤這一大功,於崇禎三年年底將其凌遲處死,抄家流放,落得了和熊廷弼一樣的下場。遼東諸將也多被處決。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崇禎帝

明廷本身對於遼東戰事是有著比較強的控制的,但屢屢因崇禎帝多疑而罔殺忠良,致使遼東戰事上無人可用,將士們也對明廷十分寒心,這也直接導致了洪承疇投降清國,反過來進攻明朝。

二、不顧後果誅殺魏忠賢

崇禎皇帝繼位後,東林黨爭更加激烈,但此時由於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集團與東林黨人形成互相牽制的局面,所以崇禎朝初期雖貪汙腐敗十分嚴重,但政治還較為穩定。帝王之術,本就在於制衡大臣權勢,已達到穩固朝政的目的。崇禎帝卻親手毀了這一均衡態勢。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魏忠賢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東林黨並非是徹徹底底的奸黨亂黨,他們也為明朝政局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比如主張對國家進行改革、減輕百姓負擔、最佳化人才選拔制度等等,這都對明末社會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但在魏忠賢死後宦官集團地位下降,東林黨一家獨大,這就使他們無法得到另一股勢力的制衡,很容易擾亂朝政並引導皇帝推行一些錯誤的政策。

《明史》記載:“天下清流之士群相應和,遂總目為東林。凡忤東林者,即共指為奸邪。”

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林黨人視未加入自己計程車人為死敵,也可以映射出明朝末年東林黨結黨營私有多麼嚴重。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士人的組織,雖然對國家也做出了諸多貢獻,但他們仍要藉助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來為士人階層謀取利益。

《明史》記載:“於是賢者仍以講學為發明理道之舉,而不肖即借東林為把持官府、刻剝小民、遙執朝柄、廣庇匪類。”

況且這些士人基本上都沒有上過戰場,對於遼東戰事只能是紙上談兵,經常耽誤軍機大事。並且東林黨一家獨大,也讓皇帝可以使用的人才減少。

從崇禎帝的個人失誤入手,探析明王朝的覆滅

明清勢力圖

東林黨把握朝政多年,但仍無力讓明王朝起死回生。直到崇禎末年,大明王朝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時,崇禎帝才意識到東林黨誤國誤君,重新任用宦官集團,命司禮太監負責遼東戰事。但此時已晚,不久北京城破,明皇吊死於煤山之上。

評價

明朝末年雖然政治腐敗,國家根基不穩,但其優越的政治制度、龐大的疆土、優秀的臣工,這幾個因素仍可保持老邁的明朝再堅持一些時日。但崇禎帝登基之後,由於他個人原因,嚴重打破了明朝的政治平衡,使東林黨一家獨大,諸多優秀的臣工在他疑心大作時被殺。

這些因素都嚴重動搖了明朝的國家根基。即便在清軍攻陷北京之時,崇禎帝的第一反應仍然是責備手下臣工做事不利,這才於煤山自盡。

《明史》記載崇禎帝曾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總的來說,崇禎帝在國家即將湮滅的時候守住了天子氣節,這一點屬實令人敬佩。但他將所有不利因素全部推倒大臣身上,又因遼東戰事和平定內亂,不顧百姓死活執意徵加三餉,都直接觸發了國家所有的不穩定因素。可以說,明朝是在崇禎帝的統治下加速了消亡,崇禎帝也一直在自掘墳墓。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