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說到如今關於後宮爭鬥的電視劇,相信很多女生都喜歡看,這種型別的電視劇也都很火,演的情節內容,無非都是後宮女子之間的鬥爭。

在真實的歷史中,後宮女子的爭鬥也是十分常見的,而且十分恐怖。就拿呂后來說,她為了報復劉邦的戚夫人,將其四肢全部砍掉,扔在了豬圈中變成了人彘,可見後宮中的女人有多麼心狠手辣。

而在漢朝時,漢成帝的後宮中鬥爭也十分激烈,但是有一位卻出淤泥而不染,不爭不搶,她不僅貌美,而且很有智慧,她就是一代才女班婕妤。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班婕妤出身於一個功勳世家,她的父親班況曾擔任越騎校尉一職,在對抗匈奴的時候立下了不少戰功。除此之外,班氏家族還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說軍事家班超。班婕妤從小就聰明伶俐,喜歡讀書,文才出眾,不僅相貌過人,而且舉止端莊。

漢建始元年,漢成帝劉驁即位,班氏被選入皇宮,剛進宮時只是被封為少使(下等女官品階)。儘管位分不高,但她為人謹慎謙卑,從不與她人爭搶。在得寵之後,她被賜封“婕妤”,而她的真實姓名在史料上沒有相關記載,所以後人便將她稱作班婕妤。

在她得寵之時,也曾為漢成帝生下一子,可惜命薄,孩子數月便夭折。此後,班婕妤就再也沒有生育,但她的文采和美貌卻依舊吸引著漢成帝。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她雖然受寵,但她並沒有恃寵而驕,反正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不喜奢侈。

有一次,漢成帝下令要製作一輛攆車,與她一同出遊,但是班婕妤卻認為這樣太奢侈了,便拒絕了漢成帝。如果換做其他嬪妃的話,她們一定會格外珍惜這次機會,畢竟是和皇帝出遊,這是莫大的榮幸。

班婕妤曾說過,明君身邊都會有忠臣陪伴,只有亡國之君才整日和妃嬪在一起嬉戲取樂,所以她不想這樣做。而漢成帝聽完後也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漢書·卷九十七 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成帝遊於後庭,嘗欲與婕好同輦載,婕好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後來此事被當時的王太后得知,對她稱讚有加,對左右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樊姬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王后,曾以不吃禽獸肉,勸阻楚莊王不要因打獵,玩物喪志。樊姬的意志和行動最終感化楚莊王,使楚莊王覺悟過來,並改過自新,最終在諸侯國中得以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后將班婕妤與楚莊公的夫人樊姬相提並論,可見對她的評價有多高。王太后的稱讚,無疑讓班婕妤在後宮的地位更加穩固。而班婕妤也時常加強自己德、才等各方面的修養,希望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道的明君。

可沒想到的是,漢成帝不是楚莊王,他是爛泥扶不上牆。

漢成帝即位後,本就荒於酒色,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後,他變本加厲,不思進取,終日聲色犬馬,班婕妤逐漸受到冷落。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趙氏姐妹入宮後,仗著漢成帝恩寵,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當時的許皇后十分痛恨,便出自下策,在寢宮設定神壇,晨昏誦經禮拜,祈求漢成帝多福多壽,詛咒趙氏姐妹災禍臨門。

誰知此事被人告密洩露,被趙氏姐妹反咬一口,說許皇后不僅咒罵自己,也咒罵皇帝,漢成帝一怒之下,便將許皇后廢居昭臺宮。狠毒的趙氏姐妹想趁此一舉打擊班婕妤,誣陷班婕妤也參與其中。

而班婕妤非常從容,直截了當地說自己不屑做這樣的事。漢成帝念在此前的恩愛之情,又加上王太后的撐腰,故特加憐惜,不予追究。

雖然漢成帝相信了她的話,但是她也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她想遠離這場紛爭。於是便選擇去侍奉王太后,只有得到太后的保護,她才能不被飛燕姐妹迫害。此後便呆在深宮,年華老去。在這期間,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趙合德也被封為了昭儀,漢成帝依舊縱聲酒色,不理朝政。

《漢書·卷九十七 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趙氏姐弟驕妒,婕妤恐久見危,求共(供)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婕妤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

班婕妤除了陪侍王太后燒香禮拜之外,閒暇之餘,弄箏調筆,塗塗寫寫,以抒發心中的感慨,從而為文壇留下了許多詩篇。

會作詩不如會跳舞,才女班婕妤為何不敵趙飛燕,淪為守墓人

會作詩的才女班婕妤,卻敵不過會跳舞的趙飛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班婕妤不屑於爭寵,不想陷入互相讒構、嫉妒、排擠的後宮爭鬥當中。

綏和二年,漢成帝崩逝於未央宮,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此事得到王太后許可,從此,班婕妤每天陪著石人石馬,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年。一年後,班婕妤也隨之病逝,葬於漢成帝陵中。

班婕妤是一個才華橫絕的人,但後宮女子的作用本來就是討皇帝歡心,會作詩的班婕妤終究還是敵不過會飛舞的趙飛燕。

參考資料:《漢書·卷九十七 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