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安南,秦時稱為

交趾郡,東漢時改名交州,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北方一帶。

“安南”一詞始於唐朝

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李治曾

在這裡設立了安南都護府,直到清嘉慶八年才更改國號為越南。

安南雖然稱臣千年之久,但早在五代十國時就已經脫離南漢成為了獨立的政權。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保證地區的安寧,特意在《皇明祖訓》中記載了15個不徵之國,安南便是其一。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朱元璋認為

隨意攻伐他國

是件不道義的事情,元朝滅亡這麼快很大原因就是與鄰國的關係惡劣。

若是因為追求軍功而四處征討的話只會讓國家空耗國力,勞民傷財。

這第二點就是朱元璋對外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了向北逃竄的蒙元身上。

雖然元朝的殘部已經逃離了中原,但是從客觀上來看這些殘餘勢力還是比較有實力的。

朱元璋也是經歷過元朝黑暗年代的人之一,若是等到了蒙元的死灰復燃,那對中原來說就又是一場浩劫。

在不徵之國和蒙元的對比之下。那些從未

大肆

掠奪過中原的邊境小國也就成了

癬疥

之疾,蒙元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朱元璋形象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小國有大國夢這本來無可厚非,但致命的就是統治者估錯了敵我雙方的真實實力,

公元1400年,這一年大明與安南過得都不太平,雙方國內都有大事發生。

大明的1400年正處在靖難之役的關鍵時期,朱允炆和朱棣在中原打得如火如荼,戰局十分焦灼。

鄰國的1400年過得也並不美好,安南

國內的矛盾已經變得十分激烈。外戚

權臣

黎季犛廢黜了安南國王陳氏,並且上位後大肆捕殺王族。

殺光了王族的

黎季犛迫於國內壓力,只好將皇位傳給了兒子黎漢蒼。安南就這樣成了黎季犛父子的一言堂。

漸漸的

黎季犛父子的野心也不滿於貧瘠的安南一地,就將侵略的目光看向了正值戰火卻地廣物博的大明身上。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黎季犛形象

由於當時的大明國君朱允炆正與四叔朱棣交戰,也就沒注意這個千里之外的小國,但在

黎季犛父子的眼中這種情況竟被當成了預設,所以信心暴漲日益驕縱。

等到了大明燕王朱棣贏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後,

黎季犛還是不知收斂竟然向朱棣編造了皇位“不得不”更替的原因。

朱棣本來也算是得位不正,一時之間反而相信了這個

謊言,隨即冊封黎季犛為安南國王。

但就在此時原安南國的大夫

裴伯奢終於歷經磨難,跑到了大明國都向朱棣道出了安南國內的實情。

隨後安南先君遺孤陳天平也逃離安南跑到了大明求助,朱棣這才對這場他國政變的真相確鑿無疑。

此時的朱棣雖憤恨

黎季犛

的欺騙,但還是保持了幾分上國姿態。先是以詔書駁斥了

黎季犛父子,然後讓其趕緊退位。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朱棣形象

朱棣也怕出了差錯就派

廣西副將軍黃中和呂毅帶領五千精兵,護送陳天平回國。

只可惜

黎季犛父子表裡不一,雖明面上唯唯諾諾,但卻在陰處暗藏殺機。

這五千兵馬和陳天平剛剛進入安南境內就遭到了

黎季犛的伏兵襲殺,在黎季犛的意識裡大明絕對不會為了陳天平和五千人馬就與安南為敵的。

朱棣在聽說此事之後勃然大怒,陳天平自然不算什麼但

黎季犛的

這種舉動就是在冒犯上國威嚴。

之前未曾派兵不過是因為朱元璋的祖訓,但結果卻反而讓安南得寸進尺。

永樂四年,大將朱能統帥三十萬大軍於廣西、雲南兩路出擊安南,

黎季犛本想利用氣候差異和在水中投x讓明軍知難而退。

但是後來發現這種陰招根本就阻止不了大明鐵軍,

再加上安南的百姓早就憎恨這個偽善的政權所以紛紛支援明軍,最終黎季犛父子兵敗被俘。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由於

早年前陳氏皇族都被黎季犛斬殺殆盡了。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也順勢重新設立

交趾郡意在

將安南重新劃入大明版圖。

但在這件事上,朱棣做得並不成功。和之前民眾對大明軍

隊的簞食壺漿不同,

安南已經獨立了數百年,骨子裡也早就將中原人視作外人。

於是從永樂六年開始安南就叛亂迭起,朱棣雖然屢次派兵鎮壓卻仍然毫無用處。

北寇兇殘,南民困屈

這是越南的歷史書中評價當時被明朝佔領的心情,北寇自然指的就是大明。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 為何對待“不徵之國”安南的態度完全不同?

等到了朱棣去世後,安南的叛亂反而愈演愈烈。但這時候的大明國都早就從南京遷移到了北京,對安南的掌控自然也就越來越小。

當時的大明稅賦一年不過千萬,但用於平定安南的費用每年就需三百萬兩之多。加上北方的蒙元已經有了捲土重來之兆,安南一時之間竟成了大明內部最不穩定的因素。

大明的朝堂也就對是否放棄安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

由朱瞻基拍板,群臣意見一致

都認為安南已不可久守。

放棄安南盡全力來對抗蒙元,反而成了明智之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