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在中國的人才任用上,先是五帝時代採用的禪讓制,不講求出生背景,只看重品行與能力,是儒家常常稱讚的一種方式。之後又出現了世襲制,兩漢時則出現了察舉制和徵辟制。魏文帝在位時期(220~226年),則是採用九品中正制,這些制度雖在不斷進步,但始終未能形成比較系統、完備並且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直到隋唐時期,才慢慢形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科舉制。在唐太宗在位時期,唐朝學院規模和數量都大大提升,而後武則天又增加“武舉”,等到唐玄宗時,科舉制已經比較成熟了,等到宋代,科舉制就成了一套相當完備的人才選拔制度。

宋代的科舉制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鄉試、省試和殿試。鄉試就是地方政府對當地的人才進行選拔,在鄉試中脫穎而出的,會得到一個資格證,而在這個等級的選拔中,第一名通常稱為“解元”。

獲得資格的人才,會前去京城,參加由中央政府機構主持的選拔。而中央機構的選拔大會通常是由尚書省籌劃開展的,所以稱為省試,在省試中拿到第一名的,通常稱為“會元”。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省試也通過了的,則可前往最後的殿試。殿試則是由皇帝和當朝大臣主持的,直接面試人才,不僅會考究本身的文才,還要問及當世政要和經世方法,並且面對天子,極其考研學子的心理素質。

而在殿試中過關的,就叫做進士,而進士中的第一名,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狀元,而第二、第三名分別被稱為榜眼和探花。事實上,要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獲得進士都是極其困難的,更何況在這能人云集中獲得第一名的狀元呢?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在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就講述了一個我們熟知的故事,那就是《范進中舉》。一直參與考試幾十年都未能中舉的范進,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中舉後,居然喜極而瘋。而范進中的這個舉人,在清代“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的排名中,僅僅排到第三,可見在科舉中藥拿到“進士”等級的第一名“狀元”究竟有多難了。

但在歷史上,似乎探花郎總比狀元郎要跟“吃香”,比如清朝的和珅,就是一名探花郎,而與他同屆的狀元郎,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了。而按道理來說,狀元第一探花第三,理應是狀元更好,可古時候,大多數人都更加喜歡當探花郎,而非狀元郎,這是為何呢?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首先,狀元、榜眼跟探花被稱為科舉考試的“三鼎甲”,其實在才學上,三人相差無幾,這個排名幾乎就是以皇帝的喜愛來排的。但所謂伴君如伴虎,現在找皇帝喜愛,以後也可能招皇帝厭惡,而狀元郎戴著第一名的頭銜,就更讓皇帝感到威脅了。

第二,狀元郎通常會直接受到皇帝的重用,甚至招為駙馬,利益關係就直接跟皇帝綁定了。而這在古代風起雲湧的朝堂上,相當於失去了其他的選擇,狀元郎在各方勢力中沒有斡旋的餘地,因而會受到更多的針對和敵意。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第三,“探花”一詞本來並非是專指進士第三名的,而是因相貌端莊長相清秀而被挑選出來,去城內採摘各種鮮花,並在之後的探花宴中為狀元獻花的一個特別的身份,到後來探花才用來專指進士第三名。

但先前的“潛規則”已經形成,故而探花郎通常會是一個長相帥氣的男子。在朝堂上長得帥氣,從第一眼上看去就讓人更加青睞。加上從才學上跟狀元幾乎沒有什麼差距,而且還沒有太強的利益捆綁,這就給探花郎一個在各方勢力中周旋的餘地,進而為自己謀求最好的歸宿。

科舉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科舉制有多難?

也正因此三點,古人反而更喜歡探花郎而非狀元,而榜眼則高不成低不就,在人才輩出的進士裡,尤其跟狀元與探花相比,就更加黯然失色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