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與邳州有關的成語典故詮釋:門庭若市、圯橋進履、運籌帷幄

漢民族語言(簡稱“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漢語詞彙之豐富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語言所不能相比的,其中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極富表現力的成語典故數以萬計,近年出版的《中華成語詞海》(吉林大學出版社)所收條目達四萬餘條。這裡介紹一些與邳州有關的成語典故,並略加詮釋。

與邳州有關的成語典故詮釋:門庭若市、圯橋進履、運籌帷幄

一、 門庭若市

成語“門庭若市”源於《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諷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

鄒忌是戰國時齊國的美男子,“修八尺有餘,身體昳麗”,而且是一位高明的琴師,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稱成侯。

齊威王是桓公之子,齊桓公在位時,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威王繼位後,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國力漸強,開始稱王。鄒忌身為相國,重任在肩,朝思暮想:怎樣使威王頭腦清醒而不受他人矇蔽呢,思來想去,決定用委婉的言語勸說威王:廣開言路,瞭解真情。

一日,他入朝去見齊威王,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談起,委婉地勸說道:“我的確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漂亮,可是,由於我的妻偏愛我,我的妾畏懼我,我的朋友想請我幫他辦點事兒,就都說我比徐公漂亮。我差點兒受到他們的矇蔽。今天,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擁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大王宮中的姬妾和大王身邊的侍從,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朝廷中的官員,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國內的人民,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希求。由此看來,大王也深受矇蔽呀。”

“你講的真好!”齊威王稱讚鄒忌說。他於是採納鄒忌的意見,下達獎勵批評自己的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當面尖銳地批評國君)者,受上等賞賜;上書諫(勸說)寡人者,受中等賞賜;能謗議於市朝(在人多的地方批評或議論),聞寡人之耳者,受下等賞賜。”命令剛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大臣們都來提意見,宮門前熱鬧得就像街市一樣。過了幾個月,有人還偶然來貢獻意見。過了一年以後,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齊國大變,國風正了,國勢強了,紛紛派人朝拜齊威王。

在這個著名的故事中,“門庭若市”被作為成語廣泛地運用,形容來往進出的人很多,非常熱鬧。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徐公,據《戰國策》姚宏注,《 十二國史》作徐君平,也被當作美男子的代稱。高旭《檗子以詩見懷次韻答之》:“君子肯讓雲間陸,臣美原輸城北徐。”(雲間陸,指雲間陸士龍,其人有大才。雲間,松江縣的古稱。)

與邳州有關的成語典故詮釋:門庭若市、圯橋進履、運籌帷幄

二 、圯橋進履

張良圯橋進履的故事,秦末流傳於下邳一帶。司馬遷早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他曾涉汶泗,過彭城,在下邳採集到這一流傳已久的故事,後來寫入《史記·留侯世家》。

相傳張良於博浪沙(在今河南陽武縣東南)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亡至下邳,在圯橋之上,遇見一老父。老父身穿粗布衣(古時貧賤者所穿的衣服),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命令張良為他取鞋、穿鞋,張良見他年老,忍怒下橋取鞋,跪著為他穿上。老父認為“孺子可教”,又與張良“三期”(三次約會),意在反覆考驗張良。前兩次,張良皆落在老父之後,老父很生氣;第三次,不到半夜,張良就起身前往,比老父先至,老父高興地說:“與老人相約,應該如此。”經過再三考驗,老父便放心地將《太公兵法》授予張良,並言稱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那就是他。十三年後,張良跟從劉邦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見到黃石,“取而葆祠之”(視為珍寶,虔誠奉祀)。張良死後,與黃石葬在一起。

這個故事被稱為“圯橋進履”或“進履圯橋”。《漢語大詞典》(12卷本)中,有16個詞條源於這個故事。這些詞條在漢語中,尤其古詩文中被廣泛地運用。進履,或進履圯橋,用以稱屈己尊老,求取教益。進履之書,或黃石書、黃石編、黃石經,或圯上書、圯橋書、圯下兵法,在詩文中皆指老父於圯上授予張良的《太公兵法》。圯上老人,或圯下老,或黃石、黃石公、黃石老,在詩文中皆指授張良《太公兵法》於圯上的老父。

與邳州有關的成語典故詮釋:門庭若市、圯橋進履、運籌帷幄

三、 運籌帷幄

運籌帷幄,或運籌帷帳,語出《史記·高祖本紀》,而本於張良受黃石公書而為劉邦軍師的故事。.

張良,字子房,秦末城父(今安徽亳縣)人。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等五世之相,後來韓國為秦所滅。張良為報亡國之恨,毀家紓難,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匿下邳。黃石老人在圯上授給他兵書時,告訴他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並預言“後十年興”,意思是說十年以後必有新的王朝興起。張良心懷用世之志,“常習誦讀之”。

黃石老人的預言果真應驗。十年以後,陳涉等揭竿而起,敲響秦王朝的喪鐘。張良在下邳聚眾百餘,西去加入劉邦的起義軍,後來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屢屢以《太公兵法》勸說劉邦,劉邦以為張良說的很對,經常採用他所獻給的策略。比如在楚漢戰爭期間,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都被劉邦所採納。尤其項羽與劉邦約定,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之時,張良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這是關鍵時刻決戰決勝的重大策略。劉邦欣然採納,乘項羽撤兵的機會全力追擊,並約韓信、彭越合圍,致使項羽敗退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不久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劉邦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是為高祖。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高祖大封功臣。有人說,張良憑三寸舌為軍師,“未嘗有戰鬥功”。高祖力排眾議,主持公道說:“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自擇齊三萬戶”,在漢初是史無前例的,食邑最多的平陽侯曹參,一萬六千戶而已,更何況是讓張良自己選擇天下最富庶的齊地為食邑。面對高祖如此的厚封,張良沒有得意忘形,沒有頭腦發熱,而是婉言謝絕說:“臣始起下邳,與上(劉邦)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道家所謂“知其雄,守其雌”(道家提倡的一種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張良心中十分清楚,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劉邦賜與的這一殊榮。當時群臣爭功,一年未決,自己若受封三萬戶,必將成為眾矢之的。不過,不願受此殊榮,也要把話說得圓滿,免遭高祖猜忌。“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柔中帶剛,既表明不願接受三萬戶不是功勳不夠,而是謙恭不取,顯示出虛懷若谷的大度。此舉比之於韓信,其練達韜晦,不可同日而語。韓信曾當眾人之面說劉邦領兵不過十萬,而自己卻是“多多益善”,顯耀自己的才能,沒有想到恰恰犯了劉邦的大忌,劉邦接著他的話茬就說,“既然如此,何為為我擒。”由此可見,張良的政治修養,高出韓信何止一籌。

劉邦聽完張良的請求,便收回成命,改封張良為留侯,食邑一萬戶。排侯功序列,張良甘居第六十二位。待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功時,又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把張良與蕭何、韓信合稱,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高祖劉邦把“運籌帷帳”看得何等重要!

運籌帷帳,或運籌帷幄,或作“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或作“運籌決勝”、“運籌制勝”,皆謂在後方帳幕中謀劃軍機戰略,指揮前方作戰,穩操勝算。今作成語運用,則泛指善於謀劃、指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