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人都是康熙時期的名臣,但是現代人瞭解他們大多是透過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瞭解的,當然,歷史上的三人與電視劇中的情況不太相似,歷史上的三人比電視劇中的結局要好得多。

年輕時是遊俠,年紀大了後棄武學文的姚啟聖

姚啟聖是三人之中年紀最大的人,他也是為康熙收復臺灣奠定基礎的名將。姚啟聖是大明天啟四年(1624年)生人,祖籍浙江紹興,自古都知道江南出文士,尤其是浙江紹興更是書香之地,但姚啟聖年輕時卻不愛讀書,姚啟聖自幼就很有勇力,喜歡替人出頭打抱不平,有豪俠之氣。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順治初年,清軍攻佔了江南,姚啟聖跑到了通州(現今江蘇南通),在通州時姚啟聖由於替人出頭打抱不平得罪了當地豪紳,由於豪紳勢大,姚啟聖被豪紳所侮辱,因此姚啟聖為了報仇,於是投靠了清軍,由於姚啟聖打仗勇敢,因此他很快被清朝任命為通州知州。在當了知州後,姚啟聖立刻就把侮辱他的豪紳捕殺,在擅殺豪紳之後,姚啟聖就棄官而去。

姚啟聖後來在蕭山遊玩時,偶遇兩名清兵欺辱良家婦女,姚啟聖俠義心腸頓起,他先是對兩名清兵說了一堆好話,然後假裝上前勸解,隨即趁機奪取了清兵的佩刀將二人當場砍殺,姚啟聖又將該女子護送回家,最後姚啟聖擔心殺害清兵的事被暴露出來,於是趕緊連夜離開蕭山趕回紹興老家隱居起來。

姚啟聖在老家隱居時棄武習文,後來姚啟聖依附族人戶籍獲得了漢軍鑲紅旗的身份,因此姚啟聖就有資格參加了難度比較低的八旗科舉,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但是好景不長,在康熙八年(1669年)時,姚啟聖因為沒有遵守清朝海禁政策,擅自開放了海禁,受到了御史彈劾,因此姚啟聖很快就被罷官,又回到老家賦閒。

不過很快三藩之亂就爆發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從福建出兵攻入了浙江,隨即攻陷了浙江溫州,姚啟聖眼見三藩之亂爆發,他知道自己從新步入官場的機會來了。

姚啟聖在家鄉散盡家財招募了數百名鄉勇,他就帶著這群鄉勇投靠了被康熙委派下來平定叛亂的康親王傑書麾下,傑書十分讚許姚啟聖如此盡忠報國,於是任命其為諸暨知縣。

此後姚啟聖就一直在傑書麾下追隨其平定耿精忠叛亂,姚啟聖不僅作戰英勇,還和他的人際關係有關,姚啟聖的妹夫正是當時的大學士黃錫袞,因此有了黃錫袞這層關係再加之姚啟聖作戰英勇,所以傑書對其極為器重賞識。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之後傑書率大軍收復了福建,逼降了耿精忠,在論功行賞時,傑書特意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極力表彰了姚啟聖在平定耿精忠叛亂中的功勞,因此康熙才知道了南方有姚啟聖這麼一號人物,於是姚啟聖在三藩之亂平定後被任命為福建布政使,成為福建省的二號人物。

在三藩之亂爆發時,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吳三桂曾經暗中聯絡割據臺灣的鄭經,吳三桂希望鄭經從臺灣出兵在福建漳州和泉州登陸,然後吳三桂在派兵接應鄭經的部隊,兩方會師共同對抗清朝。

於是鄭經就親自從臺灣率兵登陸福建準備大幹一番,吳三桂這頭也派出了江西方面的大將韓大任到福建接應鄭經。結果韓大任到了福建一看耿精忠投降了,他就心慌了,他預感吳三桂要失敗,因此韓大任就有了投降之心。

恰好韓大任與姚啟聖曾經有一面之緣,因此姚啟聖就單身入韓大任軍營勸其投降,韓大任當然也很識時務地向姚啟聖投降,於是韓大任所部三千餘名吳三桂軍隊被姚啟聖收編。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姚啟聖從韓大任那得知鄭經登陸福建的事,於是姚啟聖親自帶領韓大任主動進攻鄭經,而鄭經一看韓大任投降了,他又看姚啟聖率軍來攻,以為清軍勢大,因此鄭經就被姚啟聖嚇回了臺灣,姚啟聖很輕鬆的就收復了漳州和泉州。

姚啟聖的表現獲得了福建總督郎廷佐的賞識,後來郎廷佐病重退休,特意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接替自己出任福建總督,因此姚啟聖後來就成了福建總督。

自姚啟聖收編韓大任擊退鄭經之後,他從此也就和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姚啟聖作為福建總督一直負責福建海防,以及為收復臺灣做準備。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此後鄭經多次親率臺灣大將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侵擾福建,而每次擊退鄭經的都是福建總督姚啟聖。尤其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啟聖不僅多次擊退鄭經,還從鄭經手中收復了被其常年所佔據的金門和廈門,這讓康熙十分高興,於是康熙下旨加封姚啟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並且其後代可以世襲騎都尉和雲騎尉兩個小世襲爵位。

鄭經在金門和廈門被姚啟聖打敗不久之後就抑鬱而亡,本來由其長子鄭克臧繼位,但是大將馮錫範為了扶持女婿鄭經的次子鄭克塽繼位,將鄭克臧陷害而死,由於臺灣內部爆發了兄弟爭位事件,於是姚啟聖就上表康熙,認為收復臺灣時機到了。

姚啟聖雖然常年在沿海當官,但他實際上是旱鴨子,他不善水戰,而清軍也和他一樣都以步戰為主,所以姚啟聖雖然想收復臺灣,可是缺少能訓練水師的將領,因此姚啟聖向康熙舉薦了原鄭成功麾下降將施琅。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與電視劇中姚啟聖和施琅是師生關係不同,歷史上的姚啟聖與施琅素不相識,姚啟聖之所以舉薦施琅還是多虧了李光地牽線。當初姚啟聖上書康熙請求積極備戰收復臺灣,當時身為內閣學士的李光地深深贊同姚啟聖的提議,因此他也聯名向康熙請求收復臺灣。

施琅是鄭成功的叛將,與鄭成功有殺父之仇,他在降清之後,早在康熙繼位之初就出任過福建水師提督,但是由於當時朝政大權在權臣鰲拜手中掌控,鰲拜屬於保守派,他擔心清軍不善水戰會敗給臺灣墮了八旗軍戰無不勝的威名,因此鰲拜堅決不同意施琅武力收復臺灣的計劃,施琅也由於與鰲拜意見不和被調離了福建水師提督的職位,調到了直隸當提督,因此施琅是懷才不遇,內心鬱悶。

後來李光地到京城任職,結識了懷才不遇的施琅,李光地本人就是福建人,施琅在福建當提督時,李光地就素聞他善於治軍,擅長海戰的威名,因此到了姚啟聖上書康熙收復臺灣時,李光地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調施琅去福建組織水師收復臺灣。於是李光地就和姚啟聖通了訊息,二人又聯名向康熙舉薦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在這樣的情況下施琅就赴福建出任水師提督,訓練水師準備武力收復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師出征臺灣,施琅先是在澎湖海戰中一戰就擊潰了臺灣大將劉國軒,攻取了澎湖列島,姚啟聖則率兵進駐澎湖列島,據澎湖列島替施琅水師運籌糧草補給。

兩個月後,也就是八月份,劉國軒戰敗逃回臺灣後就明白大勢已去,因此他力勸鄭克塽和馮錫範投降,後來在劉國軒的力勸之下,鄭克塽決定投降,八月中旬鄭克塽率馮錫範、劉國軒等臺灣官員向施琅投降。

不過很可惜的是姚啟聖率軍回福州之後不久就因病在當年年底去世了,終年60歲。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姚啟聖與電視劇中不大相同,他不是被周培公舉薦出來的,而是自己靠平定三藩之亂戰功熬出來的,他與施琅也不是師生關係,姚啟聖在歷史上的結局還算是不錯了。

幕僚出身周培公

在電視劇中周培公頗有諸葛亮的風采,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是他的結局並不好,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大功,卻受到滿臣排擠,最終被康熙貶去盛京,後來周培公在盛京病故,臨終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可收復臺灣。

實際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中大不相同,歷史上的周培公到盛京當官其實算是升職了,並非是被貶職,這主要因為歷史上的周培公其實出身極其低微。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歷史上的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他是湖北荊門人,自幼父母雙亡,孤苦無依,年紀大些之後就混跡到縣裡出任小卒,後來周培公依靠攀附權貴得以來到京城任職,到京城之後進入內閣,出任內閣供奉這種低階的文案參謀官職。

電視劇中演繹的周培公比姚啟聖死得還早,實際在歷史上周培公比姚啟聖晚死將近20年,因此不存在周培公臨終推薦姚啟聖的事。

歷史上的周培公幾乎和姚啟聖沒有交集,如果非要說他倆有交集的話,那麼唯一交集就是周培公是依靠攀附姚啟聖的妹夫大學士黃錫袞才得以到內閣任職。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在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煽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叛,後來王輔臣果然反叛,割據了陝西平涼一帶,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是想策應打通王輔臣與耿精忠之間的聯絡,然後在西北、西南、東南同時連成一片,那時清朝就束手無策了。

不過康熙看出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因此康熙派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黃錫袞率大軍出征,阻斷王輔臣與耿精忠的聯絡。黃錫袞出征時選帶了周培公作為隨軍參謀,周培公因此得以參與平定三藩之亂。

黃錫袞大軍一出,耿精忠立刻腹背受敵,西面有黃錫袞的生力軍,東面還有康親王傑書的八旗精銳,因此耿精忠很快就敗退福建,由於耿精忠敗退很快,黃錫袞這幾乎沒有什麼事可幹了,於是黃錫袞就推薦周培公去大學士圖海那去參與平定王輔臣叛亂。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大學士圖海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十萬大軍征討陝西叛亂的王輔臣,而這個王輔臣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勇將,外號“馬鷂子”,早些年在明朝時就已經給八旗兵打出陰影來了,因此圖海的十萬大軍根本沒有被王輔臣放在眼裡,而八旗軍也震懾於王輔臣的威名,雖然把他圍在平涼城外,卻拿他沒轍,一時成了僵局。

周培公到了前線之後,透過觀察形勢,周培公認為王輔臣可以勸降,這主要在於王輔臣最初並沒有跟隨吳三桂叛亂,而是後來他與陝甘總督莫洛不和,在衝突中誤殺了莫洛才被迫反叛,因此周培公認為只要開啟王輔臣的心結,讓康熙寬恕他誤殺莫洛的事,那麼王輔臣就可以被勸降。

周培公這邊認為王輔臣可以勸降,王輔臣那邊手下龔榮遇和黃九疇是周培公的同鄉,三人素有交往,二人早就不想追隨王輔臣反叛,因此聽說周培公到了前線,二人就秘密與周培公取得聯絡,互通訊息。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周培公在得知城內情況後,更有把握勸降王輔臣了,於是周培公決定自己親自進城勸降王輔臣,周培公把想法告知圖海之後,圖海非常高興,立刻給康熙上書,把周培公的計劃報告給了康熙。

康熙一直對陝西的王輔臣頭疼不已,主要在於王輔臣驍勇善戰,離京城還近,康熙怕王輔臣能直接攻打京城,所以一直想解決王輔臣這個問題,這時候聽說周培公有計劃,看了周培公的計劃之後康熙覺得十分可行,因此他高興地召見了周培公。

周培公面見康熙之後,詳細闡述了自己如何勸降王輔臣的話術,康熙覺得此舉有很大成功機率,於是下旨賜周培公黃馬褂,並任命周培公為軍政參議道,但是加正一品銜。通常道員都是三品官或四品官,周培公是屬於頂級的一品道員,在當時還是比較少見的。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於是周培公就穿著黃馬褂拿著康熙的招降聖旨進城勸王輔臣投降,在龔榮遇和黃九疇一同勸說下,王輔臣最終決定舉兵投降,就這樣周培公兵不血刃的就替康熙解決了一大難題,康熙十分高興。

康熙後來問周培公想要何賞賜,周培公卻極為孝順,想替父母討封號和祭文,於是康熙親自為周培公父母撰寫了祭文,並給追加了封號。三藩之亂平定後周培公被外放為山東軍政參議道,不過周培公很快就因與同僚不和憤而辭職了,此後賦閒隱居在荊門老家。

周培公雖然隱居,但也沒閒著,時刻關注著朝廷大事,當他得知康熙要御駕親征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時,周培公給康熙上了平定噶爾丹計劃條陳,他的計劃得到了康熙很大的讚許,於是康熙又再度啟用周培公,任命他為盛京提督。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盛京提督是正一品的高階軍職,而此前周培公的官位不過是軍政參議道,比提督差遠了,雖然他因勸降王輔臣的功勞而享受正一品待遇,但官位並不是一品官職,所以歷史上的周培公並不是被康熙貶去盛京,相反,他到盛京反而是升官了。

此後周培公在盛京提督職位上任職一直幹了十一年,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任上去世,享年70歲。

整體而言歷史上的周培公到盛京屬於升官了,而且還是高壽善終,比電視劇中的周培公的結局好得多。

理學家李光地

電視劇中李光地是青年才俊,還曾獲得康熙愛女藍齊格格的喜愛,險些成了駙馬,到後來李光地被明珠和索額圖欺壓的開始黑化,變得刻薄歹毒,最終被康熙貶去澎湖列島當知縣。

實際歷史上的李光地是一位老學究,他是清朝著名的程朱理學家,他是學者型高官,而且歷史上李光地年紀比康熙還大了10幾歲,因此根本不可能會被康熙的女兒看中,還差點成為駙馬,李光地在最後被康熙拜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在清朝大學士幾乎等同於宰相,所以李光地也算是拜相了。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他自幼聰慧,曾被鄉里譽為神童,康熙九年(1670年)李光地透過科舉考試考中榜樣步入仕途。

李光地自步入仕途之後一直在京城出任文秘類的官職,雖然官級不高,但是能經常見到皇帝,因此更容易被皇帝發現,李光地就是如此經常與康熙接觸,才被康熙發現了他才華過人,康熙後來經常與李光地探討理學,兩人逐漸由君臣關係結為知己。

三藩之亂時李光地正好在老家泉州休假,耿精忠割據福建反叛,李光地因此滯留在了福建,後來耿精忠聯絡鄭經,泉州為鄭經所佔,耿精忠和鄭經素聞李光地的才名,因此多次招降他,但都被拒絕。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李光地為了躲避耿精忠和鄭經,只得帶家人跑到山裡躲了起來,後來李光地終於與康熙取得聯絡,暗中給康熙寫了密摺,彙報福建情況,康熙十分感動,於是命康親王傑書務必要把李光地救出來。

最後李光地終於與傑書會和,此後他一直在傑書麾下幫助平定耿精忠叛亂,也是在這時李光地與姚啟聖相識結為好友,才有了後來二人聯名建議康熙武力收復臺灣,又聯名推舉了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收復臺灣。

三藩之亂後,李光地一直擔任文化類官員,負責傳播學術,後來由於為官清正,善於治水,被康熙一步一步提升,最終成為了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李光地晚年由於年事已高,就想向康熙辭職退休,但是康熙卻拒絕了他,康熙告訴李光地當初追隨他的那些舊臣大多去世了,現在只剩下他們倆了,而且他們倆都老了,自己捨不得李光地。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因此李光地此後一直居住在京城陪伴康熙,由此也能看出李光地與康熙之間不僅是君臣關係,還是知己好友關係。

康熙晚年時由於兩廢太子胤礽,最終引發了諸子爭位的事情,在諸子爭位中皇八子胤禩最為深得人心還有才能,但是由於爭位之心過於明顯,因此遭到康熙猜忌和冷落,胤禩失寵之後,以前人人誇的胤禩,結果現在任何人都不敢當康熙面誇讚胤禩,唯有李光地敢和康熙誇讚胤禩。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和李光地閒聊,他以朋友的身份問李光地諸子中誰最適合當太子,李光地卻坦然回答胤禩。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如果是別人此刻在康熙面前誇讚胤禩,恐怕康熙早就生氣,認為這是胤禩一黨的人,但唯獨李光地舉薦胤禩讓康熙沒轍。

康熙聽完李光地推舉胤禩之後默然無語,隨即唉聲嘆氣不再接李光地的話茬,君臣二人也很明智地不再在這個話題上糾纏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病逝,享年77歲。李光地死後,康熙特意派了皇五子恆親王胤祺代替自己去送老友最後一程,給李光地上諡號為文貞。更有意思的是,雖然李光地在諸子爭位中支援了胤禩,但雍正後來居然沒有清算李光地,反而稱讚其為一代完人。

在真實歷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啟聖、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嗎?他們結局如何?

因此歷史上的李光地和電視劇中完全不同,歷史上的李光地結局比電視劇中好多了,而且還是長壽善終。

寫在最後

所以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被刻意地抬高放大,歷史上的他並不如電視劇中那麼出彩,不過結局卻非常好,而歷史上的姚啟聖則比電視劇中還要討人喜愛,至於歷史上的李光地也要比電視劇中好得多,不僅結局幸福,而且還是能被康熙引為知己的大臣。至於電視劇如何演繹嗎,畢竟那是電視劇,看看就好,不用當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