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作為國史研究“五朵金花”之一,學界曾掀起一股研究“太平天國熱”,探討此次運動之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其中又以羅爾綱成就最為顯著。研究太平天國,有兩大熱點必定繞不開,即是“天京事變”、“孤軍北伐”,搞不清楚這兩件事之來龍去脈,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瞭解這段歷史。

對於太平天國北伐,歷來評價不一,持否定意見者佔多數,認為這是洪楊一次瘋狂舉動,是盲目自信,孤軍北伐豈有不敗之理?區區2萬人,長途千里奔襲大清帝都,沒有後勤補給,沒有隊友支援,成功機率等於零,這是大多數人對太平天國北伐之看法。李秀成在寫《自述》時,將林鳳祥、李開芳北伐列為“十誤”之首,曾立昌、秦日綱兩次增援北伐也同屬“十誤”之一。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仔細研究南方軍隊北伐之歷史,2萬人就敢北上征討對手,還真沒見過。如果朝廷決心北伐,動用之軍隊、民夫非常多,甚至達百萬之眾。

桓溫北伐:共三次,每次出動步騎四五萬、水師兩三萬,連同後勤人員(徵用民夫)在內,至少用八十萬。

劉裕北伐:共兩次,每次出動步兵、騎兵、水師,共計十餘萬,算上後勤人員(民夫),至少用百萬。

雍熙北伐:宋軍出動二十餘萬,(步兵為主),連同民夫,至少用兩百萬。

隆興北伐:南宋出動兵馬八萬,號稱二十萬,連同民夫,至少用八十萬。

開禧北伐:南宋出兵近十萬,號稱三十萬,連同民夫,至少用百萬。

徐達北伐:攻滅大都,步騎總計二十五萬;橫掃漠北,常用十五萬。若是算上民夫,估計每次得用到一兩百萬人。

藍玉北伐:突襲漠北,帶兵十五萬,出關後不帶民夫,純戰鬥力量。

朱棣五徵漠北:每次出動兵馬五十萬,戰鬥力量十餘萬,其餘為後勤。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從上述可知,當朝廷決定北伐“胡虜”時,單純出動軍隊至少接近10萬,多則50萬,規模不可謂不大。林鳳祥、李開芳2萬兵馬北伐滿清,而且還是孤軍深入,沒有後勤補給,又沒後續援兵派出,這在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畢竟2萬人實在有點少,組織一場大規模會戰都會力不從心。就此而言,洪楊的確是在進行戰略冒險,派兩萬精銳北伐實乃瘋狂之舉動。

但是,仔細分析當時之具體條件,再考慮到楊秀清突出之軍事才幹,北伐並非是一時之衝動,並非戰略冒險,更不是瘋狂之舉動,而是基於現實之理性判斷,既有實行之必要性,更有操作之可行性。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01。太平軍北伐之兵力構成

太平天國鬥爭14年,以“天京事變”為分水嶺,太平軍之構成可分為兩個階段。“天京事變”之前,軍隊中核心骨幹是“老廣西”,也就是從廣西一路殺到江南的精銳老兵,其戰鬥力相當強悍;“天京事變”後,精銳老兵要麼死於內部惡鬥,要麼被石達開帶走,李秀成等只好把手伸向天地會、流民、遊勇,甚至連地痞流氓都招收,部隊戰鬥力頓時下滑。

楊秀清此次出兵北伐,人數2萬,但成分相當純,清一色的老廣西(客家人為主),其戰鬥力、戰鬥意志、革命信念均一流。長期的土客械鬥生涯以及隨後的起義運動,讓這些老兵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客家人之血緣紐帶與拜上帝教之宗教信仰又將他們緊緊團結在一起,所以這2萬老兵堪稱之精銳中之精銳,具備北伐之硬實力。

此外,林鳳祥、李開芳這兩位主帥驍勇無敵,定都天京之前與羅大綱一起充當大軍開路先鋒,有“萬人敵”之稱。況且,林、李兩人之前曾長途奔襲長沙,具備長途作戰之必要經驗。就此而言,楊秀清選擇林、李做統帥,自有其道理。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02。太平軍北伐之迫切與必要

從北伐軍之兵力構成與統帥實力來看,北伐的確具有可行性,有把握達到閃擊對方,重創敵人之效果。當然,軍隊戰鬥力強,不一定就要北伐,畢竟當時太平天國需要用兵之處很多,分兵作戰乃兵家大忌,楊秀清不會不知。那麼,為何他還是要北伐呢,而且還只派出2萬人?其實,這是當時太平天國所處戰略環境之必然,北伐很迫切,也很必要。

當時,太平天國拖家帶口從武昌來到南京,人數多達60萬,再加上南京城內居民,估計有一百多萬。在“團營制度”與“聖庫制度”下,商業、手工業(民營)一併取消,整座城市如同軍事要塞,不事生產。如此一來,手頭僅有南京、鎮江兩城且處在清軍包圍中的太平天國若不想被“餓死”、“困死”,只能奪取產糧區,保證天京食物補給之同時建立外圍防線。

因此,太平天國必須西征,拿下長江中下游,保證糧草補給,建立戰略屏障,以保證天京安全。若想西征順利進行,不被清軍從四面合圍包餃子,必須得有一支軍隊北上,吸引清軍注意力,牽制北方八旗勁旅,阻止其南下作戰。所以,北伐非常必要與迫切,是確保太平天國戰略大手筆——西征順利進行之重要一環。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03。太平軍北伐之有利條件

就戰略處境而言,太平天國很被動,處在清軍包圍之中,而且地盤小,生存空間受擠壓,明顯居於劣勢地位。北伐卻不一樣,劣勢雖有,但有利條件更多,甚至可以說是恰遇千載難逢之良機,若是策略得當,還真有成功之可能。

有利條件一:清朝從未想過太平軍會北上,認為洪秀全、楊秀清最多是在江南地區折騰,絕對沒膽量北伐。所以,中原防務相當空虛,這為太平軍玩“閃擊戰”,長途奔襲北京提供了絕佳之機遇。

有利條件二:清朝兵力有限(本民族人口不多,又不放心漢人掌兵權),而且是分散駐防(兼警察性質所致),不利於調動。就算清朝想阻止北伐軍行動,短期內也無法調集一支有規模之武裝力量。事實的確如此,北伐軍殺到天津時,清朝東拼西湊,才弄出僧格林沁、勝保兩大軍團,總計六萬。此外,部分軍隊還是從江南抽調。

有利條件三:清朝腐朽沒落,剝削嚴重,北方民眾生活困苦,紛紛揭竿而起,尤其是兩淮地區的“捻軍”起義,更是讓滿清吃盡了苦頭。所以,北伐軍不是一“人”在戰鬥,會有隊友配合。北伐軍一個月內走出安徽,靠的就是“捻軍”幫忙。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04。太平軍北伐戰術之合理性

就敵我雙方之情況而言,楊秀清決定派軍北上征討滿清並沒錯,就算不能滅了清朝,至少可以阻止清軍南下增援,為西征順進行創造條件。基於此認識,楊秀清派兵北伐時所採取的戰術是:“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以縻時日”,也就是不要貪戀攻打沿線城市,而是直接進軍北京,直搗黃龍,玩“閃擊戰”,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果。

就北伐軍之人數、戰鬥力而言,“閃擊戰”還是具有相當合理性。2萬兵馬,若是沿途攻擊城市,不但兵力損失慘重,還可能被圍于堅城之下,陷入絕地。退一步講,就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區區2萬人,也不可能每城分兵駐守,這無異於自我削弱力量,犯了“分兵之大忌”。趁著清朝未來得及防備,中原防務空虛之際,快速推進,直逼京畿,威脅大清心臟地帶,不失為一步好棋。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後來的北伐進軍證明,楊秀清此舉並沒有錯,5月誓師北伐,11月則抵達天津郊外,遙望北京,嚇得咸豐想搬家。當然,北伐最終還是失敗,全軍覆沒,可這並不是原定戰略之問題,而是林鳳祥、李開芳執行過程有錯。首先,對敵情判斷失誤,未能在河南商丘渡河進入山東,縮短攻擊北京之距離。其次,圍攻河南懷慶以及河北滄州,前後浪費近3個月時間,給了清軍重新部署防禦之時間,僧格林沁與勝保兩大軍團就是在此時組建完成。最後,攻擊北京無望時,不能趁著清軍混亂之際及時撤退南下,而是非要呆在阜城等待援軍,然後繼續進攻北京,執行這早已過時之計劃,最終被清軍困死,全軍覆沒。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若是林鳳祥、李開芳不沿途攻打城市,北伐軍8月即可抵達北京,僧格林沁、勝保兩大軍團還沒有組建成功,咸豐去哪裡找部隊勤王呢?駐防北京的所謂八旗勁旅,在臨洺關之糟糕表現足以證明他們守不住京城,很可能會潰散。此時,咸豐之剩下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將南方軍隊北調,讓其進京勤王;二是直接逃往東北躲避兵鋒,拋棄北京。無論走哪一條,咸豐都會是輸家。調南方軍隊進京勤王,江南九省必定保不住,等於拱手讓給太平天國;在經濟重心已完全南移之大背景下,沒了江南財稅支撐,大清熬不了多久。直接逃往東北,作為滿清皇帝的咸豐不可能指揮得動內地漢族督撫及其武裝,這等於宣告大清滅亡。此外,若是林鳳祥、李開芳能及時南撤,就算沿途損失慘重,但不至於全軍覆沒,可以保住有生力量。

太平天國北伐:並非瘋狂之舉動,而是有成功之可能性

綜上所述,1853年太平天國派2萬大軍北伐,並非是瘋狂舉動,而是基於現實之理性判斷。之所以鬧得全軍覆沒,不在於北伐戰略本身,而是林鳳祥、李開芳執行計劃有誤,先是沿途攻城浪費時間,後則是撤退不及時,以致陷入絕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