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鬥了一輩子從未敗過的政治強人,卻折在一個“小白”手裡

鬥了一輩子從未敗過的政治強人,卻折在一個“小白”手裡

喬志峰

提起大秦王朝,人們常說“二世而亡”。這是一個殘暴、短命的王朝,並未如秦始皇幻想的那樣,千秋萬代世世相襲,而是迅速走向了滅亡。幸虧如此。

(配圖是我的書法習作,請教正!什麼是道?不知道。)

實際上,秦朝的最高統治者,並非只有嬴政、胡亥父子兩人,還有一位,那就是子嬰。明明是三人,為何主流看法只承認兩人呢?

首先,子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子嬰繼位時,秦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各路反王如火如荼,秦所能控制的地盤已經基本龜縮在原秦國的範圍內,因此子嬰只敢稱“秦王”,不敢稱“皇帝”了。

當然,這事兒也並非子嬰自己可以決定的,他的上位由時任宰相的趙高一手操作。趙高殺死胡亥之後,本打算自己趁機篡國登基的,只是由於名不正言不順,且難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援和認可,退而求其次,把子嬰推到了前臺。其如意算盤,一個,是“挾子嬰以令天下”,將子嬰當成傀儡隨意擺佈,就如同他之前對待秦二世胡亥那樣;二呢,或許是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故意壓低子嬰身份,空出皇帝的尊位,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彼可取而代之也”。

其次,子嬰在位時間委實太短,僅有46天時間,比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還要短,只比在位僅有一天的金末帝完顏承麟、只有兩天的北齊穆宗高延宗等等,稍微強了那麼一丟丟。這麼短的時間,龍椅還沒焐熱呢,就沒有了。

其三,子嬰不是“正統”。也就是說,他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子孫,只是同族。他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議,存在扶蘇之子、始皇之弟、胡亥之兄、始皇之侄等多種版本,莫衷一是,難以“驗明正身”。

我覺得,至少“扶蘇之子”、“胡亥之兄”的說法,是不大可能的。胡亥透過“沙丘之變”的非常手段篡位後,擔心別人不服、如法炮製,對親族大開殺戒,將兄弟姐妹屠戮一空。如果子嬰是他的親侄子,恐怕早就被幹掉了,怎麼可能成為漏網之魚。因此,非“正統”的子嬰就成了歷史上的一個過渡性人物,被有意無意給忽略了。

子嬰登上政治舞臺,純屬身不由己,甚至可以說是“被逼的”。趙高選擇他,一方面是需要有一個嬴家的本家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或許還認為子嬰純屬“政治小白”,沒有啥經驗和魄力,容易控制,想怎麼拿捏就怎麼拿捏。

趙高閱人無數,看人的眼光必定非常毒辣。不過,這回他卻看走眼了,子嬰並未心甘情願做一個“打醬油的”,更沒有“躺平”任其擺佈,而是對政局有自己的觀察和想法,並且還具有政治人物不可或缺的魄力和行動力。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和地位,不甘坐以待斃,決心放手一搏。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他一生最輝煌的功績,那就是誅殺趙高。

子嬰繼位,哪怕只是稱王,那也是國家大事,需要有一整套儀式和流程。趙高安排子嬰齋戒數日,然後到宗廟參拜祖先舉行繼位大典。

子嬰跟自己的兩個兒子以及親信宦官韓談秘密商議,定下計策。到了舉行儀式的那一天,子嬰突然稱病不出,趙高几次派人催促,子嬰一概不予理會。正主兒不到,儀式就無法舉行,趙高的如意算盤就可能落空,趙高急了,親自前往子嬰齋戒的宮室,斥責道:“這麼大的事情,你為什麼不去?”這時,藏在旁邊的韓談衝出來,將趙高刺死。子嬰當即下令,誅趙高三族並示眾。

僅從誅殺趙高一件事情,就足以看出,子嬰雖然沒有多少政治鬥爭的經驗,卻也絕非完全的窩囊廢、“傻白甜”,而是有魄力、有手段、有膽識,殺伐果斷,雷霆萬鈞。

要知道,子嬰幹掉的,那可是趙高啊,是一代梟雄啊。趙高算是職業“政治家”,一直身處秦國的權力中心,歷經三世帝王。他的“光輝業績”數不勝數:策劃“沙丘之變”,殺扶蘇、蒙恬,推胡亥篡位;殺李斯,消滅潛在的最大競爭者;忽悠胡亥手足相殘,將兄弟姐妹屠戮殆盡,進而獨掌大權,成為秦國軍政的實際控制者;後來,趙高更是連胡亥都弄死了,試圖篡國……

可以說,趙高這一生的主色調,就是陰謀詭計、爭權奪利,與幾乎所有的人彼此傾軋。而在你死我活的殘酷政治鬥爭中,趙高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從未失敗過,包括皇帝在內的其他人都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成為被他利用的工具。後人將趙高歸入“十大奸相”,可謂實至名歸。

就是趙高這樣的政治老油條、鬥爭高手,最終卻死在了子嬰手裡。這裡邊的主要原因,當然是趙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掌控力,而低估了子嬰的能力和決心,毫無防備就孤身一人去見子嬰,結果輕易就被幹掉了,何其的窩囊。用某大師的話來說,就是沒想到子嬰不講武德、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太輕敵、太莽撞,“大意了啊”。

再有名的人物,也都是人,也是血肉之軀,沒有長三頭六臂,看似勢焰滔天,其實生命跟普通人一樣脆弱,有時候同樣不堪一擊。唐雎當初向秦王講“匹夫之怒”時就曾說過:“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就是這個道理。

趙高死在子嬰手裡,看似出人意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也一點都不冤枉。玩火者必自焚、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亙古未變的真理。天理昭彰,誰能躲得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