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作者:季風

趙宋王朝幾乎可以與孱弱畫上等號。自從開創北宋的趙匡胤駕崩後,宋軍對外征戰就負多勝少。兩宋的幾百年間,無論是對遼、西夏還是金,都是在一系列失敗後,以繳納歲貢的方式換取和平,哪怕是暫時的和平。

與宋朝不堪的戰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代名將輩出。從開國到南宋最後覆滅,宋軍始終不乏優秀的戰將,甚至出現了延續數代人的將門世家,這在其他朝代是極為罕見的。而在這些名將、將門中,最受民間推崇的卻是一個不那麼純粹的家族,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家將。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北宋武士圖,來自《中國曆代軍戎服飾》

為什麼說楊家將不那麼純粹?因為楊家一開始並不是效力北宋,而是作為北漢政權的頂樑柱。《宋史》記載:(楊業)善騎射,好畋獵……弱冠事劉衝,以驍勇聞……因為戰績顯著,楊業在北漢就被冠以“無敵”的稱號。直到宋太宗滅北漢之後,楊業才跟隨北漢國主劉繼元歸降北宋。

按照宋以後“忠臣不事二主”的說教,楊家這種叛臣應該是民間批判的物件。現實中正好相反,楊家將成為民間故事裡的忠烈英雄。而這一切也是有各種原因的造成的。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與其他的將門相比,楊家在北宋對外的幾次戰爭中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楊業投向北宋不久就在戰場上證明了而自己的實力。

太平興國五年,遼國方面出動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面對氣勢洶洶的遼軍,楊業憑藉對於當地地形的熟悉,帥數千精銳繞道遼軍背後發動突襲,大敗遼軍。遼國駙馬蕭咄李陣亡,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被生擒。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雍熙北伐中,楊業作為西路軍副帥在戰敗時斷後,力戰而亡。主力和攜行的民眾安然無恙,因此他也受到了雙方軍民的認可。

楊業之子楊延昭也是北宋邊防不可忽視的人物,有過數次擊敗其遼軍的記錄,一生都奮戰在北方前線。楊家的第三代楊文廣也是戰功赫赫,曾跟隨狄青南征,後來又長期奮戰在抵禦西夏的第一線。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雍熙北伐示意圖

楊家三代人一直奮戰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而且戰績不錯。這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的兩宋,堪稱另類。後人看來,唯一的遺憾就是楊業的陣亡。不過這件事情並不能怪楊業,反而是西路軍監軍王侁、主帥潘美的責任更大一些。前半生戰功顯赫的潘美因為這次事件,被民間演繹成了大奸臣潘仁美,被後世罵了幾百年。

除了戰績與保家衛國的擔當之外,楊家還有一點也吸引著後世。趙匡胤以禁軍將領的身份發動兵變,建立宋朝,生怕那些擁立自己的好兄弟依樣畫葫蘆。所以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又採取了一些措施削弱武將的權力,哪怕是犧牲軍隊戰鬥力也在所不惜。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宋太祖趙匡胤

不過一味地打壓也不行,趙宋皇室也必須採取方式籠絡人心,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聯姻。從太宗開始,宋朝的皇后、王妃(正妃)一般都來自北宋的將門世家。比如宋仁宗曹皇后就是北宋開國名將曹郴的孫女。整個北宋,只有神宗向皇后是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算是文官一脈的。

不過,向皇后被冊封為後不久,其家族入仕的男性成員也迅速轉向武職。這一習慣在北宋成為各方預設的傳統。真宗皇后劉娥,一度把持北宋的朝政,堪比武則天的強勢女性被文武百官詬病最多的不是她曾經嫁為人婦,而是她並非將門出身。為此她曾試圖攀附將門,未果。後來她讓前夫改姓劉並出任武職,以此來彌補自己的遺憾。

除了皇族迎娶將門之女這一方式,趙宋皇族、宗室之女也多嫁入將門。比如宋太祖三女:魏國公主嫁王承衍(父王審琦)、魯國公主嫁石保吉(父石守信)、永慶公主嫁魏咸信,都是將門之後。

楊家因為是降將出身,在宋初以後周禁軍將領為主的軍隊中沒有什麼威望,再加上楊家三代人長期堅守在對抗遼國和西夏的前線,在北宋都城開封沒有什麼根基。這讓與皇室聯姻這樣的“好事”基本就沒有落到過楊家身上。

楊延昭(楊六郎)迎娶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柴郡主為妻,也是民間故事對楊家的補償。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不過這些只是表象,真正讓楊家將在民間傳說中封神的根源,在於兩宋三百餘年中,無數陽性在保衛大宋時付出的血淚和生命。

兩宋之後的元代和清代都曾經經歷過民族之間的碰撞。不論是元朝的“四等人”制度,還是清朝的剃髮易服、文字獄都深深刺痛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心。但為了避免可能的迫害,他們只能把這種心思寄託在文學作品中,而在宋代諸多將門中,楊家無疑是最合適的。

從楊業歸降北宋之後,楊家三代人一直分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驚人,楊業作為一個將門世家的家主戰死沙場,在宋代是絕無僅有的。楊延昭一生奮鬥與遼國對抗的第一線,至死不渝。楊文廣跟隨狄青平定儂智高、防禦西夏,應對遼國,轉戰了半個中國。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遼國武士復原圖

之後許多楊姓戰將在保衛宋朝的戰鬥中,浴血沙場。岳飛部將楊再興,小商河之戰率少數人力抗金軍精銳,戰死於金軍的萬箭齊發下。後來岳家軍為其收斂遺體,從骨灰中取出大批箭頭。兩宋之交,楊沂中是僅次於中興四將的少數宋將之一。

南宋與蒙古開戰後,來自播州的土司楊氏一組在南宋巴蜀戰線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青野原之戰,正是播州楊氏麾下的軍隊在野戰中以山地步兵力挫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成績了御前雄威軍的赫赫威名。幫助餘玠修築釣魚城的冉氏兄弟就來自播州楊氏治下的土地。

有意思的是這個盤踞在雲貴高原的家族,很長時間內都標榜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代,從第五代家主開始就是真正的楊家將後代。明初大儒宋濂認可這種說法,在幫助楊氏家族寫的文章中承認了這一觀點。

北宋軍人世家很多,為何是楊家將流傳千古?

金代武士復原圖

南宋滅亡後,又是宋度宗的妃子楊氏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在一眾大臣的擁戴下建立起流亡朝廷,堅持著對抗蒙古南下。直到1279年,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負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才結束。崖山殉國的南宋軍民現在已經沒有什麼遺蹟可供後人憑弔了,而楊太后的陵墓依然存在,述說著那段早已消逝的往事。

一種堅守,對於文化和家國的忠誠,這也許是楊傢伙深入人心的原因所在,更是民族精神的寄託所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