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引言

《三國演義》:“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千百年來。周瑜在臨死前留下的這句“既生瑜,何生亮”,引發了無數人的討論。有人說他心胸狹窄,妒忌諸葛亮。有人卻說這句話不止表層意思,實際另有深意。

在演義之中,周瑜的才能自不用多說,其機智多謀,在東吳威望極盛。《三國演義》中描述周瑜,也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辭。說周瑜年紀輕輕就驍勇善戰,領兵打仗常常克敵制勝。周瑜長得一表人才,娶了個老婆也是世間絕色。年輕有為,家庭和諧,再加上深受國君禮遇,可以說周瑜的生活就是古代版的“人生巔峰”了。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周瑜劇照

01

都說才高氣傲,周瑜才高八斗,性格也是頗為傲氣。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忠誠。他最開始忠於孫堅。孫堅當時準備發兵攻打董卓,無奈之下,將妻子和兩個孩子留在家裡。周瑜聽說後,主動向孫堅提議,將自己的家宅讓出來,讓其家眷搬進去,方便護衛照看,讓孫堅沒有後顧之憂。

孫堅感激於周瑜的提議,再加上他確實為此擔憂,就答應了周瑜的提議。在這過程中,周瑜也結識了孫堅的兒子孫策。兩個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歡,成了朋友。孫堅死後,軍隊由孫策接管。孫策看重周瑜的才能,就向他拋了橄欖枝,希望他可以坐鎮軍中。周瑜本就有雄心壯志,此時終於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於是欣然同意。東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任命為中郎將。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孫策劇照

孫策對周瑜很是禮遇。他知曉周瑜喜愛音律,就費盡心思地選了一支樂隊,專門贈予周瑜,讓他閒暇時期可以放鬆取樂。有人眼紅周瑜,就一個勁兒地明示暗示孫策,說周瑜恃才傲物,仗著孫策的寵愛,不將孫策放在眼裡。孫策心裡卻門兒清,從不聽這些讒言,對待周瑜一如往常。周瑜知道孫策對他已是禮遇至深,心中既高興又感恩,對孫策越發忠誠。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開始掌權。此時孫權年紀尚輕,處理國事和軍事都經驗不足。他十分信賴周瑜,事事都要向周瑜請教。即便如此,周瑜也沒有生出高傲輕慢的姿態,還是像從前對待孫策那樣來對待孫權,恪守本分,盡忠職守。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孫權、周瑜劇照

02

可以說,如果沒有周瑜,就不會有後來的吳國。畢竟以當時孫權的閱歷,想要統帥全軍,難度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有周瑜在就不一樣了,他內可鎮軍心,外可懾敵國。周瑜的存在,就是孫權的定心丸。

當時正逢亂世,各大割據勢力如拔地春筍般崛起,其中曹操勢力最強。曹操便要求孫權,若要和平相處,需要派送一名人質以表忠心。但是孫權並不想這麼做,當時大臣們都唯恐曹操發怒攻打他們,催促孫權趕緊派送人質。只有周瑜一人據理力爭,堅持反對此舉。他認為,不能讓曹操捏住己方的把柄。正是由於周瑜的力挺,孫權才有勇氣拒絕曹操。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周瑜、諸葛亮劇照

再來說周瑜與諸葛亮,兩人相識於“赤壁之戰”。能遇到這樣的對手,兩人反而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他們彼此欣賞,引以為知己。周瑜一度想說服諸葛亮,離開劉備,來到孫權身邊,兩個人好共同幹出一番大業。

03

周瑜甚至還表示,如果諸葛亮願意過來的話,自己可以讓出官位,身居其下也無妨。但是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之,劉備待他實有知遇之恩。再加上,諸葛亮此人重情重義,絕不可能背叛劉備,就拒絕了周瑜的邀請。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諸葛亮劇照

劉備後來與孫權交惡,慢慢開始成為敵對雙方,而周瑜和諸葛亮分別作為兩方的軍師智囊,也只能各為其主。終於,周瑜在行軍途中染上了惡疾,不治身亡。臨死前,他嘴裡一直唸叨“既生瑜何生亮”。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君未歸孤何安”。諸葛亮還沒有歸來,自己怎麼能安心地死去呢?

在周瑜死前,他和諸葛亮還是常有書信往來。得知周瑜死訊後,諸葛亮十分悲痛,後又聽人稟報了周瑜最後的遺言,諸葛亮聽完頓時流淚滿面,泣不成聲。兩人的深厚情誼可見一斑。

都說“既生瑜何生亮”,事實上還有後半句,孔明聽後亦感慨不已

▲諸葛亮弔唁周瑜

結語

“既生瑜,何生亮。”後世人解讀周瑜臨終遺言,總認為那是周瑜對諸葛亮的嫉妒,其實,裡面包含的是瑜亮友誼以及周瑜對現世的無奈之情。他們的情誼便如“高山流水”,周瑜臨死仍希望諸葛亮能夠加入己方陣營。若是單單將這句話截出來,理解為嫉妒之語,而不聯絡後語和人物生平,倒是有誤傳之嫌了。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列子·湯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