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至於他被世人稱為發明家,恐怕大家就有些陌生了,出於好奇查閱了相關史料,據初步統計,諸葛亮一生髮明瞭“搭橋槍”、“諸葛駑”、“孔明燈”、“孔明棋”、“地雷”、“孔明鎖”、“八卦陣”、“木牛流馬”、“八獸”、“饅頭”等。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在這諸多發明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們平時在歺桌上吃的“饅頭”競是他發明的,假如說真是他發明的,那它距今將近1800年了。帶著這個疑問,對“饅頭”的來歷做一次深入的探究。結果發現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現分享如下:

一、“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

諸葛亮任蜀國承相期間,西南地區兵荒馬亂,戰事頻繁,為了平亂,在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親自出帥,帶領軍隊前往討伐,他採取攻心戰術,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途經瀘水的時候,發生一件事。

據《三國演義》第91回描寫曰:“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有一天班師回朝途經瀘水時,忽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軍隊士兵被迫停止行進,諸葛亮問道:“出現什麼情況?”士兵探明情況後回報說:“前面河水波濤洶湧,水流湍急,擋住去路無法渡河,行軍的道路受阻。”而精通天文諸葛亮,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瞭解的孟獲。孟獲急忙上前對諸葛亮說:“從當地人中瞭解到,要解瀘水之患,必須以四十九顆南蠻人頭為祭,以安撫瀘水河神,否則,水患難以平靜。”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諸葛亮聽罷,說道:“南蠻的事都已經平定了,我怎麼能在虐殺俘虜呢?我另想辦法。”為了解決祭祀河神的問題,諸葛亮沉思片刻後,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叫來了幾個軍中廚師,命令他們宰殺一隻牛和一隻羊,用麵粉和水,將牛羊肉包至其中,做成人頭的形狀蒸熟作為祭品,便稱這種祭品為“饅首”。諸葛亮將做好的四十九個“饅首”祭品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中,祭完後,果然風平浪靜。蜀軍浩浩蕩蕩地渡河而過,順利返回。

自此諸葛亮以麵食代替“饅首”祭祀河神之事就這樣流傳開了,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一直沿用至今。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二、“饅頭 ”是從“蒸餅”演變而來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魏晉以前,我國是沒有饅頭的。人們所吃的麵食物中,只有一種叫“蒸餅”的麵食。據《齊書》記載,在太廟祭祀上,人們用“起麵餅”作為供物,這種起麵餅“入酵面中,樣子鬆鬆然也”。也就是說,在蒸餅之前,是沒有發麵食物的,人們吃的大都是死麵食物。而且,如今我們所吃的饅頭,在當時叫“蒸餅”。

“饅頭”是否是諸葛亮發明的?

到了晉代,“饅頭”的字樣出現在史書中。《餅賦》中記載,“饅頭”指的是內含肉餡的大個“蒸餅”。唐朝,饅頭的形狀開始變小,有了“玉柱”、“灌漿”的別稱。直至宋代,饅頭作為一種常見點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饅頭的形狀也漸漸有了現在的模樣。

事實上關於吃饅頭的最早的記載可追溯的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另根據《名義考》中的說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之饅頭”。 時至今日,饅頭的樣子仍然沒有定式,北方不帶餡的饃、卷子之類,被稱為饅頭;南方帶餡的面兜子、湯包等也是饅頭。(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