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廣大士子積極而踴躍參加科舉考試,隱逸民間或山林之間的名儒紛紛應博學鴻儒之徵,前往京師,朝見聖祖。

明未清初著名的抗節名士黃宗羲也在被徵之列,只是因“患病不到”而沒參與博學鴻儒科考試。是時,聖祖正籌劃修撰《明史》,黃宗羲仍被徵進京,終因年老有病而未赴任,但同意將其所著之書提供給史館。他本人不能入館,令其子黃百家赴京師參修《明史》。

當然,也有以各種理由而“辭不就徵者”,如顧炎武、王揆、徐夜、聞性道、萬斯同、王曾武、李清、仲治胡、周鼎、馮京、崔華、費密等12人,沒有參加博學鴻儒的徵選。這12人中,顧炎武、萬斯同最為著名。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顧氏是一代名儒,而且抱有反清復明之志,特別是他對專制政體的激烈抨擊,透露出深刻的民主思想,不愧為17世紀最先進的中國人!但從三藩之亂前後,他對清朝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吳三桂發動反清戰爭時,曾號召明朝的仁人志士參加他的事業。他同黃宗羲一樣,拒絕同吳氏合作,置身於這場大動亂之外。他沒有應詔赴京參加博學鴻儒的遴選,而在思想上卻已放棄反清復明的理想,專注於個人的學術研究。

萬斯同已是當時著名的歷史學者,精通明史,海內聞名。他被推薦為博學鴻儒的人選,沒有赴京應試,卻應詔參加纂修《明史》。他提出的條件是,不入史館,不署銜,不受俸,只以“布衣”百姓參與修史。他不願接受清朝官銜,不食清朝俸祿,不過是固守他的名節,但他不拒絕同清朝的合作,清廷子以寬容。還有他的侄兒萬言也應聘至京修史。

清朝開科取士,大量起用儒生士子;開博學鴻儒科,吸收膜需名士,極盡籠絡、推米之意,連顧炎武、黃宗羲這些曾激烈反清的抗節名士也放棄了對清朝的敵視與反抗,表明順治以來特別是聖祖的一系列重知識、重人才的政策已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果。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總結歷代的治國經驗,凡是重人才、用人才無往而不勝,天下就會大治,統治就會鞏固。如西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明“永宣之治”,無不人才濟濟,人文昌盛。即使如戰國紛爭,各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而圖強,無不千方百計招攬人才,把人才置於崇高地位,拜求治國之道。故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出現人才競爭的空前盛況。三國鼎足,天下分裂,卻出現俊才如林,各展風采的壯觀景象。

總之,無論創業、守業,無論是治亂、治國,都絕對離不開各種各樣的人才。不容否認,人才是一代社會中的精華,以他們的政治理想和超逸的智慧,不能不居於社會的領先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最富有活力的能動力量。

歷史又證明,摧殘人才,不僅室息了社會活力,也摧毀了政權自身。秦始皇焚書坑儒,把儒生視為敵對力量而加以打擊、迫害,失去知識階層的支援,也就自斷了生命之源。隋煬帝荒淫,置國事於不顧,有志之士或被殺,或被貶斥,最終以眾叛親離而亡國。明末遭宦官之禍,黨爭相繼,凡稍挾忠義,負有才華之人,皆遭迫害致死;一代政權的治與亂,興與亡,原因固然多種,但人才之得失,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清朝君臨天下以來,不斷地深刻總結明代及歷代經驗教訓,趨利避害,重新整理政治,重在爭取人心之轉變,對知識階層的思想轉化,是清朝得以立足,送而取得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因。振興文化,大量編纂圖書和刊行儒家經典,是吸引知識階層,發揮他們作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舉措。

早在順治二年,清廷就急於編纂《明史》。此舉,意在表明明朝的歷史已經結束,清朝已開始了新紀元。同時,欲以修史來吸引原明士大夫,參與其事,以示籠絡。但當時清與南明諸政權的戰爭還在激烈進行,難以集中全國最優秀的人才,而資料多毀於戰亂,一時也不易蒐羅。再說,如何評價南明,是是非非,難有定評。此事因而不了了之。

康熙四年,清又重提修《明史》。聖祖指示:“廣搜前明天啟以後事蹟,以備纂修明史。”得到朝廷內外的一致支援,讚賞此事是清朝的一大“盛典”。在籌備過程中,因三藩之亂而暫時擱置起來。遲至康熙十七年正月,徵選“博學鴻儒”時,再次開局修《明史》。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十八年五月,任命內閣學士徐元文為《明史》監修總裁官、掌院學士葉方藹、右庶子張玉書為總裁官。十二月,徐元文上疏,推薦纂修《明史》官員,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傅臘塔等18人,分別為提調官、纂修官,前舉博學鴻儒中選的彭孫通等翰林院編修50人,都參與分纂《明史》。聖祖律照準。

二十一年六月,清廷再次調整集修官,改用大學士勒德洗、明珠、李因、王熙為監修總技官,命內需學士阿蘭泰、王國安、翰林院掌院學士牛組、待讀學上常書。侍講學士孫在豐、侍讀湯斌、待講加侍讀學士王灣緒為總鏡官。聖祖以內閣重臣和名儒主持《明史)編纂大計,顯見聖粗已將《明史》的修纂列為他的一項大政,如其所說:“纂修《明史》,事關緊要,更極繁難,若監修、總裁人少,恐或偏執私見,不符公驗。”他選用以上重要人員親董其事,就反映了他的這一意圖。

聖祖力主修《明史》,博得了原明士大夫的擁護,他們積極參與,歷四十餘年之功,到聖祖去世前,已完成全部書稿,經雍正朝再修訂,於乾隆初年定稿、刊行。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滿族及其創立的清朝,從總體而言,其文化水準低於漢族,但由於其肯於學習,善於學習,不斷吸收漢文化。人關後,即使在戰事還在激烈進行之時,仍然重視文化,整理典籍,編纂圖書,不遺餘力。順治時,已修成《祖宗聖訓》、《順治大訓》、《通鑑全書》、《孝經衍義》等書。聖祖時,戰事基本結束,所謂“偃武修文”,動員和徵選各方面人才,投入文化建設。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命大學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吳正治為總裁官;內閣學士麻爾圖、阿哈達、金汝祥、王鴻緒、湯斌等為副總裁官,負責纂修《大清會典》。聖祖極為重視,強調:“朕聞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法治,著為道揆,布在方策,用以昭示臣民,垂憲萬世至弘遠也。”按照他的意圖,將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諸凡命官定製”纂成“會典一書”,“克成一代之典”,後世子孫及臣庶遵守而無弊。

歷六年之功,《大清會典》於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告成”。聖祖親自作序,再次闡明修纂此書的意圖和意義。在《大清會典》告成之時,禮部等衙門諸臣請求纂修“三朝國史”,即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的歷史。

一代明君康熙能開創盛世,靠的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

經議,聖祖命大學士王熙為監修總裁官、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梁清標、徐元文為總裁官、尚書張玉書、張英、左都御史陳廷敬、侍郎李振裕、庫勒納、內閣學士朱都納、星安、博濟、布彥圖、郭世隆、彭孫通、副都徇史王土正、詹事尹泰等為副總裁官,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寫作班子,命其“督率在館諸臣”,博採掌故,“折衷至當,裁訂成書。”此事“炳耀豐功,宣揚至治,甚盛典也。”

康熙三十年三月,滿文《通鑑綱目》告成。此書原為宋代朱惑從《資治通鑑》中輯出要目,去緊就簡,象為《通鑑綱目》。聖祖愛讀此書,朝夕技覽,詳加批註,他感到是書有裨於治道,即於內庭設立書局,將其翻譯成滿文,他“躬親裁定,為之疏解”,歷三年多,“全集告竣”。他為之作序。聖祖為提高滿族人的文化素養,儘快掌握漢族的典籍,通曉儒家思想要義,親自挑選經書,組織翻譯成滿文。

不久,又將漢文字的《日講書經解義》分發給漢大臣每人一部,同滿大臣一樣,責令其認真學習。至康熙四十九年三月,據聖祖說:“比年以來,如《朱子全書》、《佩文韻府》、《淵鑑類函》、《廣群芳譜》,並其餘各書,悉加修纂,次第告成。”他又提出,要編“字學”的書,責成大學士作出規劃。聖祖組織翻譯漢文典籍,加速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滿族中的傳播,促進和加快了清族漢化的程度,使得兩個民族的關係進一步變得融洽起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