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南城宋代古城垣 曾加砌明代特製“王磚”

撫州南城古城垣始建於宋代,明、清兩代續修,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由於明代朱元璋後裔“益王”曾封藩於此,為鞏固其“基業”,他組織在南城開山鑿石、壘窯燒磚,在宋城垣的舊基上加砌了特製“王磚”,實屬少見。

南城宋代古城垣 曾加砌明代特製“王磚”

南城古城垣曾沿著盱江河而建。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地處撫州市中部的南城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經這裡因為地理位置險要,成為了一處軍事要地。記者瞭解到,古時,南城的城市建設非常完善。除了日常百姓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外,還修建有許多禦敵設施,高聳的城牆就是其中一項。據南城縣史料記載,南城的城牆高大、雄偉,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在明、清兩代進行過加固。城牆在戰爭歲月屢次受創,而後經過數十年的歷史變遷,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現今只保留下了位於南城縣江西酒廠附近的一小段。

南城歷史遺存眾多

古城垣是最忠實“見證者”

南城縣位於江西省東部,撫州市中部,東鄰資溪,南連南豐、黎川,西毗宜黃,北靠臨川、金溪,是古臨川文化發源地之一。根據南城縣政府官網的資料顯示,南城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因地處豫章郡之南而得名,是江西省建縣最早的18個古縣之一,素有“贛地名府、撫郡望縣”之稱。

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內,遍佈著眾多歷史文化遺存。這裡有著名的明代益王墓葬群遺址,省內現存最長的明代石拱橋萬年橋,素有“秀出東南、洞天福地”之美譽的麻姑山,宋代古窯址等,它們遙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天然歷史畫卷。不過,南城縣歷史最忠實的“見證者”,還要數古城垣。

古城垣始建於北宋

是古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據南城縣博物館原館長金會林介紹,南城古城垣的歷史十分悠久,始建於北宋時期。記者在《南城縣誌》中也找到了相關記載:南城縣城始建於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城區東跨盱江至天井源,西至門樓嶺,古稱“羅城”。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修築新城,以盱江為天然護城河,以“羅城”為基礎向西北擴建。當時,城固九華里,開十門,號稱“江西縣邑之冠”。現今保留下來的這段古城垣就是那時始建的。

為何南城縣會有如此規模的古縣城和古城垣?這與當時它的特殊地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據悉,南城建縣之初,縣境幾乎包括今撫州市全境(後臨川、南豐、黎川、資溪等縣先後劃出,境域逐漸縮小)。翻開厚厚的《南城縣誌》可以發現,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就有“扼五嶺之咽喉,控三吳之襟帶”的說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為了加強古縣城的防禦體系,高大雄偉的古城垣便應運而生。

城垣外高內低

牆體為“金包銀”結構

南城的古城垣沿著盱江河畔而建,順著盱江一路向南,便能到達存留至今的這段。與人們想象中那曾經高大雄偉的城牆不同,現今的古城垣顯得十分殘破,若不經人提醒,很難發現它的存在。據金會林介紹,現今想要知曉這段古城垣的輝煌歷史,只能去書中尋找。

南城宋代古城垣 曾加砌明代特製“王磚”

受水利工程影響,南城古城垣現今只剩下數十米。

據史料記載,南城古城垣始建於北宋,後在明、清進行過加固。古城垣截面呈梯形,外高內低,均由大青磚和紅條石砌築,牆體不但外形雄偉壯觀,且結構嚴謹科學。

與其他古城垣一樣,南城古城垣的牆體是用特殊方法制作而成的。其中間為夯土,兩側包砌磚石,也就是俗稱“金包銀”的建築工藝。從現存的古城垣來看,它的底部砌紅條麻石,中部平砌24×9×39(釐米)規格的青磚,厚三皮磚(即三層磚的厚度加三層灰縫的厚度),上部為尺度更小、較為雜亂的青磚,其中有“光緒六年”的紀年磚,頂部為墁磚。

古城垣中藏“秘密”

由宋明清三代磚石組成

雖然現在古城垣殘缺不全,但仔細看,依然能發現一塊塊厚厚的磚石的獨特之處。據金會林介紹,在古城垣最底層的,是有著宋代標識的紅石和青磚;在保護較好古城垣牆身,能明顯看到第二層標識,那就是有明代特徵的磚石,磚石上燒製著明代年號及磚窯主人的姓名;第三層的眾多青磚上則鐫刻著“光緒二年”的字號。

這說明,留存至今的南城古城垣是由宋、明、清三個朝代的磚石共築而成的。雖然省內留存有古城垣的地方不少,但像南城古城垣這樣留存三代城磚的卻極為罕見。

戰火使城垣遭受嚴重創傷

明益王為其特製“王磚”

一座古城垣為何會出現三個朝代明顯標識的磚石?這還得從《南城縣誌》和考古學者那裡尋找答案。

據撫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研究員羅伽祿介紹,明代是南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益端王朱祐檳封藩於南城,不僅建造了規模巨大的益王府,還修建了數量眾多的郡王府,如西街的崇仁王府、東街的金溪王府、南街的玉山王府、車家巷的阜平王府、南門的銅陵王府等,“益王”世襲七代八王,149年間,在建昌府修建的郡王府就達46處之多。

據瞭解,古城垣在修成之後多次遭遇戰火。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陳友諒率部攻城;元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又率部攻城。兩次攻城致使城垣遭受嚴重創傷。“益王”的到來使其迎來了修復的機會。明統治者為了鞏固“基業”,在南城開山鑿石,壘窯燒磚,在宋城垣的舊基上加砌了特製的“王磚”。

進入清代後,南城古城垣多次遭遇戰亂: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攻城;康熙十三年(公元1074年),耿精忠叛清,率兵十萬下南城,駐守姑山、二聖山,連營十里縣城,太守許貞僅率千眾守建昌府,以少敵眾,堅守孤城,結果大敗耿軍,古城垣也因此受到重創;咸豐六年(公元1853年)以後,太平軍多次攻打南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軍攻克縣城。今天所見的“光緒二年”青磚,便是古城垣受損後修復時加補上去的。

受水利工程影響

古城垣現僅存數十米

進入新世紀後,撫州第二座大型水庫——廖坊水庫工程加快了建設步伐,這一造福撫州人民的水利工程,使處於上游的南城縣防洪體系面臨重大革新問題,古城垣的去留也成為工程技術人員、文物保護專家爭論的一個焦點。

最終,為了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經過審議,還是決定拆除部分古城垣,用以修建新的防洪體系。所幸的是,位於南城縣江西酒廠附近的一段數十米的古城垣遺址得以儲存了下來。

羅伽祿表示,雖然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段古城垣遺址,但它是南城歷史程序和古代建築藝術的見證,為研究南城歷史和建築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執行主編:康 婧

編 輯:陳 磊

南城宋代古城垣 曾加砌明代特製“王磚”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