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史記·孝文字紀第十》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前言

《孝文字紀》記載的是呂氏家族被誅滅之後,漢朝老臣陳平、周勃與劉章等宗室大臣迎立漢高祖第四子劉恆為帝,之後朝政逐步穩定下來。其後漢景帝劉啟即位。

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漢朝初期,漢文帝、漢景帝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1。孝文帝生活節儉,體恤百姓之苦。

【原文】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臺,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承受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於先帝,還建造高臺幹什麼呢?”

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

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漢文帝生性節儉,也遏制了貴族的奢侈無度,並節制了國家開支。文景時期重視農業,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形成了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2。孝文帝寬厚待人,以德報怨

【原文】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使他們顯貴,報之以德。尉佗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

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

群臣中如袁盎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採納。

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別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

正因孝文帝寬厚待人,以德報怨,結果化敵為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國泰民安。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3。孝文帝廢除嚴苛法律,愛民如子

【原文】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其議之。”

孝文帝想要廢除秦時所立的連坐製法律,即一個人犯罪後,使無罪的父母、妻子、兄弟連坐,收沒妻子兒女為奴隸。

各位官員基於傳統觀念都一致反對說:由於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約束他們。連坐制可以使百姓因為親人緣故不敢輕易觸犯法律。且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遵循傳統的作法是合宜的。

孝文帝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意見:“我聽說法律公正則百姓忠厚,論罪量刑得當則百姓順從。況且管理百姓而引導他們向善的,是官吏的職責。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導,又採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論罪,這反而有害於百姓,使他們為暴作亂,法律怎麼能禁止得了呢?我看不出這種法律又什麼方便的地方。你們再深思熟慮。”

結果官員們深受感化,都回復:“皇帝加於民眾的恩惠浩蕩,德澤非常深厚,不是我們臣下所能趕得上的。讓我們謹奉詔書,廢除一人有罪,妻室收沒為官府奴婢和一些互相連坐的法令。”

《史記》:以德服人的一代帝王——孝文帝

4。孝文帝遺詔喪事從簡,防勞民傷財

【原文】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孝文帝臨終前遺詔說:“我聽說天下萬物生長,沒有不死亡的。死亡是天地間的常理,萬物的自然現象,何必過分悲哀。現在,世人都好生惡死,大量財物用於安葬,以致傾家蕩產,長期服喪,以致傷害了身體,這些做法我是不贊成的。”

“況且我生前不德,無益於百姓,如今死了,又讓人們長期服喪哭吊,經歷寒暑的變化,使人家的父子悲哀,損傷老幼的心靈,減少飲食,斷絕對鬼神的祭祀,這加重了我的不德,怎麼能對得起天下百姓呢!”

“我能夠奉守宗廟,以一個渺小的人凌駕於天下諸侯王之上,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依賴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祉,國內安寧,沒有戰亂。我並不聰敏,常常擔心有錯誤的行為,使先帝的遺德蒙受恥辱;時間長了,更是害怕不能善終……”

從孝文帝為自己喪葬儀式的遺詔中可以看到,孝文帝沒有居功自傲,始終認為自己“不德”,一直都做得不夠;為帝期間常謹慎自己因智慧不夠而做錯事;他不願意自己死後的喪葬煩擾百姓,加重自己的“不德”。

雖然孝文帝要求喪葬至簡,百官百姓不必為他過度哭喪;讓在喪禮上:“大臣們都叩首至地,對去世的皇帝共上尊號為孝文皇帝。”可見,孝文帝是以德服人,讓人欽佩不已。

觀古思今

仔細查閱《孝文字紀》,你會看到一個更為全面的孝文帝,即他的謹慎行事的智慧、正人君子的正直作風、虛心納諫的寬廣胸懷、起早貪黑的日夜操勞……。然而這些優點優勢與“德行”比起來,史學家司馬遷說:

“皇帝一心一意地致力於用道德教化百姓,因此,四海之內,殷實富足,興起了講究禮義的風氣。”

歷史給予的評價是: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一個領導者、管理者的能力、智慧可貴且不易,然而“德行”卻是更為難得與寶貴。而兩者兼具的話,在一個家庭中,是家庭之福;在單位中,是企業之福;在國家中,是社稷之福啊!

惜時悅讀,與你觀古思今,共品人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