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程秀民:字天毓,號習齋,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市)人。明代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江西金溪知縣,歷刑部主事南武庫司、工部郎中、泉州知府、建寧知府,官至雲南參政。程秀民在泉為官時,清正廉潔、政績頗豐,《晉江縣誌》稱其有“皎然介潔之操,凜於秋霜”。

“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留佳話

核心提示

宋時,南安劃為八鄉,統三十一里,後來為了強化管理、便於海防而設“四澳”,即石井、營前、淗潯、蓮河。如今在南安石井鎮古山村內屹立著一方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該碑記述了明嘉靖年間泉州知府程秀民率部抗倭,並在南安“四澳”募兵練士、設防禦寇的事蹟。無獨有偶,石井靖海門東南側亦立有《平寇碑記》,同樣記載下了程秀民抗倭擒賊的經歷。這位程知府何許人也?他在泉州留下了什麼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道前去探個究竟。

□記者 吳拏雲 文/圖(除署名外)

人物簡介

程秀民:字天毓,號習齋,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市)人。明代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江西金溪知縣,歷刑部主事南武庫司、工部郎中、泉州知府、建寧知府,官至雲南參政。程秀民在泉為官時,清正廉潔、政績頗豐,《晉江縣誌》稱其有“皎然介潔之操,凜於秋霜”。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南安石井馬江西岸靜臥“海上視師”石。“海上視師”四字蒼勁有力,為程秀民所題。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在洛陽古街發現的《去思碑》,中下部字跡有些漶漫不清。

革故鼎新 保護民眾利益

“西安程習齋公為泉州,公魁磊奇傑,受材特異,事至迎見觸解。人有累歲月淹旬時,覃慮殫力而不能辦者,公頃刻為之,曾不措意,而人卒不能易也,所長過人如此!”明代泉州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在其《別程侯習齋公還西安序》一文中是這樣描述他的好友——泉州知府程秀民。

程秀民,字天毓,號習齋,祖籍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市),在西安讀書並考取功名。他是嘉靖十年(1531年)的舉人、會魁,嘉靖十一年(1532年)殿試得中進士,初授江西金溪知縣。在金溪時,他在縣城西門外的西升寺廢址上建象山書院,祭祀陸九淵,並置書田以養士子,該縣一時文學大興。由於做事幹練,程秀民得到重用,不久歷刑部主事南武庫司、工部郎中。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程秀民出任泉州知府,意氣風發。他這個人辦事效率極高,案無留牘,許多陳年積痾一到他手裡立馬得到解決,這也是王慎中誇他“事至迎見觸解”的緣故。清·道光《晉江縣誌》對程秀民在泉州的治政也是讚譽有加:“其見之施為,則純體宏闊而條理詳密,精采震耀而德意溫惻。”簡而言之,就是他施政條理清晰,革故鼎新,而且“剛中帶柔”,頗有手段。

志書中著重提了程秀民的三類政績:一是革除埠頭之稅。當時同安、安溪兩地在碼頭上徵收“埠頭稅”,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貨物流通的成本,損害了百姓的利益。程秀民上任後,“一舉而革之”。二是明察秋毫、高懸秦鏡。有奸猾之人以盜竊罪誣告他人,致多人受株連入獄,有人因此冤死牢裡,另外有行旅之人謀害同伴搶奪其財物的,這些都是陳年舊案,經過多位長官審理不能解決。程秀民到任後親自開庭問訊,逐一審理,立刻水落石出。民眾見了,齊呼“神明”。三是興利除弊,打擊胥吏之害。那時府衙內有狡猾的書吏每年利用職權竊取大量官帑,不僅如此,還與其他官吏拉幫結夥、“互相關照”,實是一群蠹蟲。程秀民發現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馬將這幫貪吏法辦。而在納收賦稅方面,他要求秤量公平,不給小吏從中做手腳的機會,保護了人民的利益。程秀民還善於體察民情,常躬身鄉野廣求民瘼,“宣節撫柔之”,故而獲得了百姓們的擁戴。《晉江縣誌》評價程秀民稱:“魁偉英挺,皎然介潔之操,凜於秋霜,絕離塵垢,莫之嬰染。”意思就是程秀民的品行高尚,他在泉治政猶如秋霜一般嚴正,絕對不容有半絲汙垢。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泉州府錄立海防記》碑立於石井鎮古山村(資料圖片)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遵巖集》中有多篇文章與程秀民有關

修繕學宮 推動崇文尚教

在文教方面,知府程秀民同樣有著不俗的貢獻。

程秀民蒞泉才4個月時,也就是嘉靖丙午(1546年)春,晉江縣令宋大勺、教諭黃紹文、訓導黃袞、胡汝鳳等人一起上書向他請修晉江縣學學宮。當時學宮內的建築“棟楹朽腐,榱桷摧落,至不蔽風雨”,一旦開修需要耗費巨資,所以有吏員、文士畏難退縮甚至提議要遲緩修繕。程知府卻表態了:治政就是要找重點、抓落實,如今府衙的事情還有大過興文重教的嗎?學宮必須馬上修!這話算是一錘定音了。

在程秀民的大力支援下,縣令宋大勺親自核算費用並組織人力、物力,開始大修學宮,僅用了3個月時間便將學宮修葺一新。再觀學宮時,已經“廟貌煥然,堂廡及齊舍翼然,森備一時”。庠生張文憲等人見學宮修繕成功,欣然動色道:“文運其昌大矣乎!”認為晉江文運將為之振興。後來,程秀民親自為重修學宮作《記》,細述經過,且在文中稱:“惟泉山海形勝,代生偉人,其士之以文章鳴於天下者,彬彬相望。然英華之趨,而其純之漓,不能不為諸生慮也。是故即茲舉而求諸身心焉,則知有司之所以修學以群多士者,非故為粉飾也,將以求真才也……”為隆興閩地文風,程秀民還將興化、泉州二郡諸生的優異文章輯錄下來,交由督學周石崖編纂成《萃英錄》刊刻發行。王慎中特為此書作序,這是後話。

程秀民不光支援修繕晉江縣學學宮,還籌劃重修安溪縣學學宮。清乾隆丁丑版《安溪縣誌》載:“嘉靖間,令黃懌繼修(學宮)。學址瀕溪易崩,二十一年,倅陳堯典來攝篆,議稍移之西偏。二十四年,守程秀民謀興建。”貴州副使林有年所撰《安溪縣重建廟學記》對此事有較詳細的記載,其稱:“嘉靖癸卯,郡倅陳侯署邑事,邑多士以學基弗利為慮,欲改請於舊基之西,當道可其請。適郡守程公秀民蒞政之初,嘆曰:‘安靈棲士,其固若是哉?吾將圖所以弗病在民,弗替在學,徐徐而舉之。’”可見,當時安溪學宮建於溪邊,地基確有崩裂之危。嘉靖二十二年,泉州府通判陳堯典到安溪來兼任縣令時,學子們忙懇求他移建學宮,陳堯典表示同意。但這事卻一直拖著未辦。程秀民初到泉州時,前往安溪視察,發現學宮確實危如累卵,應該重建了。奈何安溪連歲欠豐,縣財政捉襟見肘,所以程秀民親率安溪學子們向分巡興泉道的長官趙應祥請修,趙也同意了,但是工程遲遲不見啟動。據《安溪縣重建廟學記》《明嘉靖間平寇興學記》載,安溪學宮最終是由按察司僉事餘爌拓地遷建的,而“學完以美”。學宮重建落成之時,民眾歡喜雀躍。程秀民雖然沒有真正完成安溪學宮的重建,但他的推動作用,同樣功不可沒。

泉州府在程秀民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崇文尚教,士子講道論文十分踴躍,煥發出一派生機。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石井靖海門東南側立有古碑《平寇碑記》

剪滅倭寇 構築海防體系

當然,程秀民在泉州的最大功績還是守土抗倭。

嘉靖年間,閩、浙、交、廣一帶海上倭寇蜂起,其中有18股勢力日趨龐大,其首領即為阮其寶、四師老、林剪毛等。這夥海上亡命之徒常年襲擾、劫掠沿海,壞事幹盡。由於他們人數眾多,行動迅猛,連官兵也一時奈何不了他們。嘉靖初年,這群海寇曾掠奪同安小嶝,被他們抓住殺害的百姓超過200人,小嶝漸成廢墟。倭寇每年都到東石、圍頭、深滬等地搶掠財物,惠安更是一年就來三四趟,連續20多年皆是如此,令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巨寇阮其寶、林剪毛聚眾駕百十餘船,到泉州沿海來打劫,他們在海邊“焚廬舍、擄子女”,罪惡滔天。知府程秀民聞訊,遣軍旅前往征討,不出兩個月,便俘獲倭寇180餘人,其他倭賊四下逃遁,大多溺亡。次年,抗倭名將朱紈以右副都御史身份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在福建沿海厲行保甲連坐制度,大力整頓海防。程秀民此時根據自己對泉州海防的瞭解,也提出了在南安“四澳”(石井、營前、淗潯、蓮河)募兵練士、設防禦寇的海防方案。程秀民認為,倭寇何時來犯無從得知,與其坐等賊來,不如提前預治。他下令在近海淺狹之處插立木樁、石柱,扼其要塞,使之聯防,倭賊的船一旦進入,如入樊籠“無從突入”。特別是石井、營前、淗潯、蓮河水底都打入大石樁作為“暗樁”,一旦潮水消退,倭寇船隻就會有來無回。朱紈對程秀民的方案很是讚賞。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倭寇賊心不死,再次打起了泉州沿海地區的主意。該年5月,賊首阮其寶統率二十餘舟攻打石井,妄圖再行搶掠。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沿海有程秀民佈下的“石樁陣”,阮其寶再也沒有機會從容逃脫了。得知倭寇來到石井外海,程秀民立即派遣南安縣丞馬一洪、指揮孫廷槐前往討伐,初與寇戰於小嶝南岸,擊沉三舟,俘獲賊30餘名。倭寇膽寒退守草嶼,不料海底暗樁聳出,倭船相繼觸樁受損,倭寇四竄逃遁。阮其寶只帶著80多人逃上草嶼,打算等候救援。程秀民令馬一洪等全力圍攻,最終擊殺阮氏,並抓捕到一批倭寇。

沒過多久,巨寇林剪毛再次糾集倭寇來犯蓮河澳,才剛登澳,賊船檣忽然斷壞,只得焚舟逃去。不久,林剪毛又率部進犯蚶江石湖一帶。程秀民與馬一洪率兵趕去禦敵,結果殺賊14人,並“焚其二舸”。倭寇遠遁,不敢再來,沿海百姓遂得安寧。南安石井鄉賢為旌表程秀民御倭功德,在石井建造了一座靖海門,在其東南側樹立《平寇碑記》一方,記述程秀民蕩寇事蹟。靖海門和《平寇碑記》石碑今猶在,《平寇碑記》碑文是由明嘉靖年間任雲南知府的郭前人鄭普撰寫的。不過石碑碑面斑駁風化嚴重,字跡今已漶漫不清。所幸碑文尚存於文獻資料當中。而在石井鎮鴻漸山東麓、馬江西岸靜臥著兩塊巨巖,上刻“海上視師”四字。據清乾隆《泉州府志》所載,此四字即為明知府程秀民石井破賊之後題勒的。

石井鎮古山村內還屹立著一方《泉州府錄立海防記》碑。該碑同樣記載了泉州知府程秀民在嘉靖年間的御倭事蹟,撰文之人乃明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張經,參與立碑者共計有62人之多。此碑為花崗岩質,落款處有“皇明嘉靖二十七年,歲在戊申,六月朔日同立”字樣,即有明確的立石日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抗倭史碑。

早前有媒體稱南安九日山石佛亭後有一方《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記》碑也是為紀念程秀民而立的。但記者前去探查時發現碑文載稱:“程公名達,信吾其別號也,江西清江人,萬曆丁丑進士。”這樣的身份描述與程秀民大相徑庭。再查史料,程達是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出任泉州知府的。所以,九日山上的這塊碑刻實為程達而立,與程秀民並不相干。

明代“泉州府錄立海防”碑記錄“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事蹟

石井靖海門建於明嘉靖年間

造福一方 賢守千古留名

程秀民與王慎中有頗多交集,故在王慎中的《遵巖集》中有多篇文章是和程秀民有關的,如《送程侯習齋歸養序》《送程習齋公之任序》《與程習齋》《萃英錄序》《兵會館記》《壽程母楊太宜人序》等,這為更全面地瞭解程秀民留下了諸多線索。清道光《晉江縣誌》收錄了王慎中一篇《遊筍江記》,記載下程秀民赴泉上任的第8個月時,“政既通矣”“民悅其生”,程秀民心情大好,邀客遊於筍江邊。文稱:“夫其浩糕澄涵之水流日夜之不息,演洋洄洑,放乎四海。浮游曲折,迤邐之遠,不知其幾百裡。而空曠寥廓,際乎目之所極,若在几席之外……若夫高帆疾艣,出沒於霧濤風浪,相銜首尾。而離離漁篷釣艇,謳嬉遞發,前唱後和,擊楫空明,魚沉而鳥起,川虛山蕩於微茫晻靄之中……”對於筍江的描繪真是美到極致。而程秀民心儀泉州山水之情,也於文內展露無遺。

說到詩賦,《安溪縣誌》收錄了程秀民的《春日按事安溪,次草菴寄詹企齋二首》。詩曰:“宦情牢落閉重城,為愛荒郊踏馬行。不分歸雲還帶雨,豈堪幽谷更啼鶯。趁耕暖犢農家樂,獨對殘杯旅客情。聞說故園薇蕨好,投簪久擬續來盟”;“病起忽驚春過半,尋春又卻與春違。草深蘿逕花亂落,雨暗山村鳥不飛。海甸奇觀空漠漠,杜陵高興自依依。欲將茂績酬歸志,匹馬微吟歷翠微。”這位泉州知府甚至提及“農家樂”與“旅客情”,應是大力推動“文旅”結合的先行者了。據《九日山歷代名人志》一書所載,知府程秀民曾登遊九日山,留詩篇《九日山宴集留詠》:“空山木落驚秋暮,為惜黃花載酒過。樹隱禪宮棲白鳥,水深沙界滿青莎。疏篁日午侵棋局,遠浦風生起棹歌。三十六奇何處覓,憑僧猶說隱君窩。”

程秀民在泉州政績斐然,王慎中稱“其為郡治功興起,民以詠思,吟誦歌舞,溢流翔行”。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母親失明,程秀民投牒請回西安終養母親,得到天子恩准。程秀民離任之時,“士民遮留者億萬計”,可見泉州士民對這位賢守的不捨之情。2017年,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的洛陽古街上發現了一塊明朝的《去思碑》碑刻。據洛陽鎮綜合文化站負責人楊安東介紹,《去思碑》記述了明代嘉靖年間泉州知府程秀民率領軍民抗倭有功,恢復戰後重建之事蹟。此碑成於明嘉靖戊申(1548年)秋日,由南京戶部右侍郎顧珀撰文,鄉賢林逢春、吳玉恭、張鳴等10多人同立。該碑除中下部有些字跡不明外,其餘碑文基本可辨。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表示,程秀民為官清正廉潔、造福百姓,故泉州鄉賢為其立碑來懷念他。如今,這塊《去思碑》碑刻仍嵌於洛陽忠烈古廟的牆壁中。

【來源:泉州晚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