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眾所周知,

王安石

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他在宋神宗的支援下,主持變法。史稱“

王安石變法

”。

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王安石於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罷相;一年後被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

可見當時新舊兩派鬥爭之激烈!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保守派得勢,新法盡廢;一年後,王安石黯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

在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出現了

“三不足”

之說,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警句之一,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簡單來講,就是說:天象的變異不值得害怕,舊的傳統不能作為依據,流言蜚語用不著去顧慮。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這是王安石說的;經過學者們的考辨,現在一般認為,

“三不足”說並非王安石提出的,而是反對派們對其思想言論的概括,或者說是安給王安石的“罪名”

據《論語·季氏》載,孔子曾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三不足”,就是比照著孔聖人的“三畏”來的——

在反對變法的人看來,王安石簡直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三不足”與聖人之言直接對立,離經叛道,自然是歪理邪說。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三不足”

有意思的是,對於反對者攻擊自己的這三句話,王安石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

據南宋楊仲良《續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記載,宋神宗曾當面問王安石,是否聽說過“三不足”之說,王回答說:沒有聽說過。

接著,王安石就“三不足”的流言依次向宋神宗辯解道:

“陛下躬親庶政,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惟恐傷民,此亦是懼天變。”

就是說,皇帝陛下你這麼勤政,這麼努力了,事事考慮百姓福祉,難道還不是畏天變嗎?

(在反對派以天災異象攻擊新法時,王安石還曾上對宋神宗雲:

“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

“蓋天道遠,先王雖有官佔,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無已,上下傳會,或遠或近,豈無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

不難看出,王安石並不是不懼天命,也非完全否認天人關係;而是認為

天道遠,人道邇,不能盲目地相信天人感應,關鍵還是要從人道出發,修人事以應天,修政以救災。絕不能因為天災異象之說影響新法的推行。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

對於反對派“祖宗不足法”的指責,王安石則幾乎照單全收,認為“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

他以宋神宗的祖父宋仁宗(曾任用范仲淹等實施改革,史稱“慶曆新政”)為例,反問道:

“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變改?”

而對於“人言不足恤”的指責,王安石認為,宋神宗“詢納人言,事無大小,惟言之從”,這麼注意聽取意見了,難道還不是顧恤人言嗎?

但他同時又明確指出:“

人言固有不足恤者

”。只要行事符合義理,又何必顧恤人言?

經典有云:“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自己既未違反禮義,就不必顧慮別人的閒話了。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王安石變法最後以失敗告終

千百年來,“三不足”成為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

過去抨擊此說的人比較多,有所謂“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

近世以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受到了充分肯定,“三不足”說也得到了更多的贊同。

著名哲學家

張岱年

先生曾寫作文化隨筆

《評“三不足”》

一文,對“三不足”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對於“天變不足畏”,張先生認為,

這表現了唯物主義的態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荀子《天論》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意思是: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桀的暴虐而改變。

到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論,其實是比荀子倒退了。

也就是說,在張先生看來,“天變不足畏”是進步之說!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張岱年先生

其次,對於“祖宗不足法”,張先生認為,這是明顯的

法家觀點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國主持變法的

商鞅

曾說:“

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張先生指出,法制應隨時改變,不宜守舊,這是正確的;但對於所謂“舊章”或“祖宗之法”,也要具體分析,不能說全不可改,也不能全盤否定,而是要應改則必改。

最後,對於“人言不足恤”,張先生認為,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儘管經典有云:“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但不顧恤人言,還是要以不違反禮義為必要條件;如果違反了禮義,還是應該顧恤人言的。

張先生認為,

在一般情況下,哪怕是沒有違反禮義,也仍應該博採眾議。

當然,他也指出,對於人言,要加以具體分析:對違反事實的虛妄之言,是可以不予顧恤的;但對於反映事實的真誠之言,則應加以重視。

畢竟,集思廣益,聽取、重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優良傳統。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王安石像

對此,你怎麼看?你如何評價千古警句“三不足”?

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援!】

關於王安石的“三不足”說:古今評價冰火兩重天!你怎麼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