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趣讀丨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趣讀丨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翻看唐代大文學家們的履歷表,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人都有過擔任刺史的經歷,比如張說、張九齡、岑參、高適、韋應物、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杜牧等。不少文學家在後世以刺史代稱,比如岑參世稱“岑嘉州”,韋應物世稱“韋蘇州”,柳宗元世稱“柳柳州”。

刺史,全稱“使持節某州軍事某州刺史”,為唐代州級行政單位的最高長官。唐代刺史人數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有學者考證出整個唐代的刺史人數超過兩萬人。刺史的品級與州郡的地位相聯絡,唐代的州分為府、輔、雄、望、緊、上、中、下八級,刺史的品級隨之有高低之分,大多在從四品到正三品之間。

除了初唐時期政權初定,刺史多是武人之外,唐代的刺史大多由經過科舉制度選拔的知識分子擔任。最典型的例子是蘇州。唐代蘇州的經濟、文化地位重要,有“吳郡,自古皆名人為守”“蘇州刺史例能詩”之稱。據《唐刺史考全編》的考證,擔任過蘇州刺史的官員至少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包括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這樣的大文豪。

刺史在唐前期和中期地位較高,其職權範圍內的行政活動和當地文學環境緊密相關。刺史能直接決定一州內計程車子是否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並且還參與州府考試的出題,地方士子在進京考試之前,刺史還要為他們舉行鄉飲酒之禮。一州的刺史往往成為當地文壇的領軍人物,比如張九齡曾寫信給廣州刺史王方慶,得到他的大力讚賞。元稹少年時也曾在經濟上得到當地刺史等官員的接濟。

對於文人來說,擔任地方刺史,一方面可以遠離朝堂紛爭,另一方面,為州郡最高長官,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地方文化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唐朝中葉以後,刺史則大多成為朝廷被貶官員的歸宿。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加強,地方的各種權力都掌握在節度使手中,導致州郡地位的下降,不少節度使甚至自行任命轄區內的刺史。刺史僅能管理一些行政事務,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的刺史,地位更低,因此調任這類刺史就帶有懲罰的性質。

◎本文原載於《北京青年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