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解釋

兵家說:我不敢主動出擊而寧願防守,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是,雖出動跟沒出動似的,雖舉起臂膀跟沒舉似的,雖面臨敵人跟沒有似的,雖手拿兵器跟沒拿似的。禍患莫過於輕敵,輕敵就會喪失“三寶”。所以兩軍勢均力敵時,哀兵必勝。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用兵者言”,這是抄錄下來的,是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對軍事哲學的研究。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統率大軍,不可固執己見,要多方瞭解敵對雙方情況,才能做出恰當的選擇。“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把握儘可能多的外界情況,不囿於主觀感受,善於利用環境順勢而為,就能獲得軍事上的成功。

真正的主動是中心不動,不受環境的影響。視客觀的形勢而動,不固執自己的主觀。善於適應環境,把握時代的脈動,順著環境自然趨勢,達到自己的成功。

“我不敢進寸而退尺”,對手力量太強大的時候,要懂得以退為進。有時候敵人故意引誘你,故意讓你每打必勝,培養你輕敵的驕氣,然後一包圍,就被打敗了。

侵犯他人的人,不會有豁出性命的勇氣,而保護他人不受侵犯,卻往往會不顧性命。區別就在於慈,侵犯者無慈,守衛者有慈,慈而能勇,勇則戰無不勝,守無不固。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帛書版“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乃無敵矣,傳世版為“扔無敵”。並且為了拼湊文義,還把“扔無敵”與“執無兵”調換了位置,放到“攘無臂”之後,湊成“攘臂而扔之”的句式。

行軍不成陣列,士氣也不振奮,個個手上不拿兵器,這樣的隊伍才能天下無敵。那為什麼呢?

行軍不成陣列,也就沒有陣勢可以依仗,這樣將士們就會量力而行,而不會輕進犯險。

士氣不得提振,也就不會情緒激奮,踴躍躁動,這樣將士們就不會憑血氣之勇上陣,而是沉著不怒,冷靜對敵。

手中不拿兵器,也就不會生好戰嗜殺之心,這樣將士們心懷慈念,為自衛保家、守護親人而戰,方可戰無不勝。

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無行”,做了等於沒有做。做好事,不明做,而是“陰功積德”,留給後代,留給子孫;實際上,留給後代子孫的還是教育。一個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

不在戰場上逞血氣之勇,而在戰場之外做功夫,打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戰場以外的諸多因素為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做文章,釜底抽薪,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手段。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輕敵”,碰到一件小事,得到了十塊錢,一樣要小心謹慎處理。最大的禍患,就是不知道節制收斂,一味進取不止。有所節制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軍隊才是天下無敵。

“敵”並不一定單指敵人,也指外來的境界,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人、任何事。如果輕敵的話,“幾喪吾寶”,連寶貴的生命都會喪失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也不違反這個原則。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面對殺傷眾多,內心是悲哀的,心中有慈。正因為心中有慈,才能生莫大之勇,戰無不勝,守無不固。當雙方兵力相當的時候,心中有慈的一方獲勝。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故事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佔領太平城,殺害了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為漢,佔據江西、湖廣等地域,聲勢浩大。此後陳友諒派使者約請張士誠出兵,攻打朱元璋的首府應天。張士誠考慮到如果消滅了朱元璋,自己就成了陳友諒的目標,就沒有立刻答應。陳友諒得到使者回報,大怒,說:“鹽販子不來,我難道就拿不下應天嗎?”

於是,陳友諒在江州調集大批艦船,從頭到尾,蜿蜒數里,直逼應天,使得應天城震驚。

朱元璋立即召集眾人商議對策。當時,兩者的勢力差別是很大的,有些人感到害怕,提議出城迎降,還有一些膽怯的人說不如暫時放棄應天,以避開敵人鋒芒。朱元璋說:“敵軍沒有到,仗還沒有打,就說投降逃跑,這是擾亂軍心。再有這種提議,推出斬首!”

朱元璋命諸將再議。有人說:“陳友諒來勢猛烈,正面迎戰,恐怕難以抵敵。不如引兵攻打太平,牽制陳友諒,緩解應天危急。”這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朱元璋搖頭分析說:“此法不行。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水軍10倍於我,倉促之間,不可能收復太平。如果不能收復太平,那我們就無家可歸了。”

又有將領說:“主帥出應天迎戰敵人,可保應天無憂。”朱元璋又搖頭說:“這也不行。如果我去迎戰敵人,陳友諒用偏師與我糾纏,而大軍順流東下,半日就到金陵,我們是陸軍,行動較慢,難以回兵相救。況且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這不是對策。”諸將想不出好方法,都望著朱元璋,不知應該怎樣才好。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朱元璋倒是十分鎮定地說:“諸將稍安勿躁,我自有破敵方法。範常、康公留下聽令,大家先回去好好休息。”朱元璋命令範常火速傳信給胡大海,讓他攻打信州,牽制陳友諒。朱元璋又對康茂才說:“聽說康公與陳友諒從前交情不錯,我想讓陳友諒速來,你可願意寫詐降書給他?”

康茂才遵命,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寫好詐降書,派自己的老僕人前去送信。陳友諒接到康茂才的信,讀後大喜,說:“我如果有了內應,破敵就指日可待了。”然後他問老僕人說:“康公現在何處?”老僕回答說:“守江東木橋。”陳友諒說:“你回去告訴康公,我到江東橋,連聲呼喊‘老康’,就倒戈響應,不可誤事。”老僕人很快回到應天,報告康茂才。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稟報,連夜將江東木橋改建成石橋,上書“江東橋”三個大字,說:“陳友諒已入我套中。”

第二天,朱元璋升帳,對諸將說:“陳友諒不日就到,諸公聽令!”分派常遇春率領五翼軍埋伏在石灰山,徐達率軍埋伏在南門外,張德勝帶領艦船水軍出龍江關。朱元璋紮營盧龍山,親自指揮。

道德經69.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不久,陳友諒果然連舟來到大勝港,見岸上有重兵把守,就向江東橋駛去。距橋不遠,望見“江東橋”三字,但並不是木橋,而是石頭砌成的。陳友諒產生了懷疑,來到橋邊,連聲呼喊“老康”,無人迴應,就知道中計,急忙下令退向龍灣,派萬人登岸,安營紮寨,朱元璋諸將在盧龍山看到陳友諒正安營紮寨。說這是奪寨的好時機,就想下山。

朱元璋說:“天將下雨,你們安心吃飯,等會兒乘雨進攻。”諸將見烈日當頭,聽說有雨,都莫名其妙。過了一會兒,突然颳起了大風,黑雲滾滾而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朱元璋一聲號令,眾將士殺下山去,與登岸的敵人混戰在一起。雨停後,朱元璋又搖旗擂鼓,常遇春、徐達立即從伏龍山、南門外殺到,三路人馬,會合到一處,將陳友諒登岸人馬全部追殺到江中。

陳友諒駕船接應,救援落水士兵。此時,張德勝也率領水軍殺到,陳友諒急忙整治艦船迎戰,不料正逢落潮時分,陳友諒的船隻許多是大船,潮水一退,大船全部擱淺。陳友諒見失敗已經成了定局,無計可施,就換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水陸夾擊,殲敵俘虜敵兵無數,繳獲戰船上百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