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他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以一首沉痛之詩總結和反思鴉片戰爭

《寰海後十首》之一——清:魏源

曾聞兵革話承平,幾見承平話戰爭。

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

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裡鶯花稗史情。

官匪拾遺休學杜,徒驚絳灌漢公卿。

魏源是鴉片戰爭時的進步思想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生於湖南之邵陽,以進士任高郵知州,曾與林則徐、龔自珍等組結宣南詩社,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當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時,魏源在兩江總督裕祿幕府參與抗英軍事,因而熟知當時各地的軍情。這首詩作於1842年前後,是他感詠時事的作品,主要思想是對鴉片戰爭的總結和反思,讀者從中也可以瞭解到鴉片戰爭中的一些沉痛史實。

他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以一首沉痛之詩總結和反思鴉片戰爭

“曾聞兵革話承平,幾見承平話戰爭?”詩人開篇以“兵革”中“話承平”和“承平”中“話兵革”這一正常現象和一反常現象暗指滿清的腐敗無能。長期以來大舉興兵鎮壓義兵的反抗,兵連禍結,令在戰亂中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渴望太平。可當清廷鞏固了政權之後,卻不修海防兵備以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懦弱的不斷對外屈服,因此於十八世紀末期導致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幾次攻陷虎門,炮擊廣州,進擾寧波、吳淞、鎮江……迫使道光帝撤換抗戰派林則徐、鄧廷楨等的職務,令投降派琦善、奕山、耆英等向英求和而籤城下之盟。

他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以一首沉痛之詩總結和反思鴉片戰爭

哪有什麼“承平”呢?所謂“承平”不過是清廷不斷對外屈服,用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換取的一時苟安罷了,然而這些又哪能從豺狼嘴中換來真正的承平呢,帝國主義侵略者只會變得更加變本加厲。所以為什麼民間有“話戰爭”這一反常現象呢,因為這“承平”不過是清廷和侵略者製造的鏡中花、水中月罷了,根本就不存在。

“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頷聯化用了東晉淝水之戰“風聲鶴唳”的典故描述出了在英帝國主義炮艇威脅所造成的形勢下,民間普遍對戰爭的驚懼心理以及清廷草木皆兵般的驚慌失措:沿海告警的文書有如白鶴的羽毛片片飛京,以致人心惶惶。民間紛紛議論戰事,甚至連詩人自己的家人兒女以及婢僕也在談論英吉利在什麼地方、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前線戰局又有了怎樣的變化?

他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以一首沉痛之詩總結和反思鴉片戰爭

“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裡鶯花稗史情。”全詩由頸聯開始,詩人由對世間的表象描寫轉到自身的思考,魏源作為一個愛國志士,不得不發出他的憤激之辭,不能不為蜩螗的國事而悲憤,為億萬黎民蒼生而灑淚,不得不起草奏章,反映百姓的痛苦,然而這一切的“不能不為”不過是夢中為之罷了,夢醒後自己還是無能為力,無所作為。這兩句讀來可謂是全詩最為誠摯且沉痛之語了。

他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以一首沉痛之詩總結和反思鴉片戰爭

“官匪拾遺休學社,徒驚絳灌漢公卿。”詩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呢?因為魏源自知自己並非諫官,無路可盡言責,更不想學杜甫那樣的憂國憂民。因為當房琯以十萬大軍在潼關討伐安史之亂,卻兵敗於陳陶斜而被唐玄宗罷黜宰相之職,杜甫犯顏以諫,卻落得罪譴左遷的下場。如果詩人學杜甫之痛切陳詞,以當時清廷的昏聵,不過是讓自己像賈誼那樣徒惹疑忌和打擊罷了,又能有什麼指望呢?魏源此感大概也是當時有識之士的普遍悲哀了。

魏源不僅工詩,也長於經世之學,痛鴉片戰爭之敗,明喪權辱國之由,因而放眼於西方的先進科技,他發奮研究西方的史地,編纂了《海國圖志》一書,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鞏固國防以求國家的生存,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