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名人百科】奉若神明的興周良輔——姜尚姜子牙

【名人百科】奉若神明的興周良輔——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

陳志歲

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

白髮感知遇,壯心翻勝初。

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

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

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

【名人簡歷】

姜太公(約前1128-約前1015年),本名呂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稱為太公望,後人多稱其為姜子牙、姜太公。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生於商朝末年。周文王時,官封太師。後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歷史功過】

姜子牙一生曲折坎坷而又轟轟烈烈,他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卓越貢獻,但其中以軍事成就最高,有兵書《六韜》傳世,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子牙算是中國軍事家和權謀家們當仁不讓的祖師爺。

【名言名文】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旅獒》

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尚書·大傳》

【賞析】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派出許多使者到邊遠地區去宣揚自己的文德武功,號召遠方各國都來稱臣朝拜。遠方的國家和部落因為被周武王的威名所震懾,就先後派出使者來到周朝都城鎬京,當面向周武王表示臣服,還帶來了許多珍貴的禮品。

有一天,西部的旅國派來使者,向周武王獻上一條大狗。這一條狗取名為“獒”,身高四尺,兩耳很大,雙眼忽閃忽閃的,十分機靈。旅國使者將它牽上宮殿,獻給周武王,它又像懂事的小孩似的趴在周武王面前,俯首施禮。周武王看了,心花怒放。他收下了這一條狗,重賞了使者。從此,周武王整天與這一條狗逗玩,疏於朝政了。對此,大臣們議論紛紛,人心浮動,很多人也不理政事了。

姜尚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這一天,他與召公一起商議,兩人一起寫了一篇取名《旅獒》的文章,派人去送給周武王。姜尚和召公在文章中寫道:“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意思是說:你輕易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喪失自己高尚的道德;你整天沉湎於供人玩樂的事物,就會喪失自己進取的志向。他倆還奉勸周武王:“打江山千辛萬苦,你千萬不可將周朝的天下毀於一旦啊!”

周武王讀了姜尚和召公的文章,無限感慨。他越想越覺得他們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他下令把各國諸侯的貢物全部分賞給大臣們,對一些有功之臣還分封了土地。從此,他又勤於政事了。

周朝建立後,有一天,周武王在上朝時感到悶悶不樂。因為,他已經看到,殷商雖已滅亡,但很多原是殷商的百姓並沒有歸順,天下還不太平。他就問:“各位愛卿,我們雖然在不久前攻克了朝歌,但對舊王朝的百姓應該怎麼處置呢?”

見大臣們沒說話,周武王又問:“是把這些刁民抓起來殺掉,還是罰以苦役?”

這時,姜尚上前說:“大王,我聽說有這樣一句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喜歡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你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牆壁和籬笆。如果濫殺無辜,就會失去民心啊!”

聽了姜尚的話,周武王又問:“那你說怎麼辦?”

姜尚接著說:“我看應該讓原殷商的百姓都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再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各自耕田,自食其力,過上安安穩穩的日子。愛屋及烏,大王應該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啊!”

周武王覺得姜尚的話是上策,於是就按照姜尚的話去做了。果然,民心很快歸順,天下也就太平了。周王朝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了。

【歷史典故】

覆水難收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第二十八卷。

釋義: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已經不可挽回了。

賞析:商朝時,姜尚才學過人,並且精通兵法,但因為家中貧困,妻子馬氏離他而去。後來周文王拜他為國師,姜尚變得富貴起來,馬氏又前來要求復婚。姜尚拿來一壺水傾倒在地上,讓妻子收回來,對她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明凌漾初《初刻拍案驚奇·通閨闥堅心燈火》:“足以快婚,爾女已是覆水難收,何不宛轉成就了他。”亦作“覆水不收”。

非熊

出處:《六韜·文韜》、《史記·齊太公世家》

釋義:後人或訛“非”為“飛”,“卜獵”或為“占夢”。《宋書·符瑞志》作“非熊非羆”。後因以“非熊”指姜尚,也泛指扶持國政的人才。

賞析:周文王將要出去打獵,先佔卜,得到的卜辭是:“所獵獲的不是龍,也不是螭,不是熊,也不是羆,所得到的是成霸業的助手。”於是周文王出獵,果然在渭水的北岸遇到了姜尚。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詩:“軒墀曾寵鶴,畋獵舊非熊。”亦作“非羆”、“非熊羆”、“非熊非虎”、“非虎非熊”。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詩:“圖形翻類狗,入夢肯非羆。”宋黃庭堅《讀方言》詩:“卜師非熊羆,夢相解靡索。”宋李曾伯《醉蓬萊·癸丑壽呂馬師》詞:“老子家聲,六韜親授,渭水歸來,非熊非虎。”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出處:《武王伐紂平話》卷下。

釋義: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賞析:商紂王十分殘暴,百姓十分痛苦。姜尚退隱在渭河邊,經常釣魚,但釣的方式卻十分特別:杆很短,線也不長,釣鉤是直的,還沒有魚餌。人們因而譏笑他,他以“願者上鉤”回答。後來姬昌請他出山,最後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六章: “據傳說他“姜太公”心腸好人公正,魚若從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餌,那是魚自己的過錯。普通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是此意。”

【人物傳說】

十二屬相的來歷

三千多年前,在太行山下有個名叫“姜塬”的村莊(即今日的太公泉村),村子裡住著一為鶴髮童顏的年近七旬的老翁,不管春夏秋冬,他每天一早就到村子西邊的磻溪憑欄垂釣,這個老翁就是胸有文韜武略的姜子牙。

這一天,風和日麗,春風送暖,楊柳吐絮,百鳥爭鳴。姜子牙提著魚杆,帶上魚餌,興致勃勃的來到磻溪,姜子牙坐在岸邊,取出魚餌,掛在魚鉤上。然後使勁將魚鉤甩在水的中央,過了一會,姜子牙感到魚杆猛一顫抖,手持的魚杆也猛一沉,直往下墜。他樂滋滋的,使勁往上一提魚杆,竟釣出十二條金燦燦的大魚,喜的姜子牙抿不住嘴。那高興勁就甭提了。他把魚一條一條摘下來,放在魚簍裡,然後拾起魚杆,準備回家美餐一頓。

正當他伸手提魚簍的時候,那十二條魚冷不丁“嗖”的一下全部飛上了天,在空中打了個圈,然後向正東方向飛去。姜子牙哪敢怠慢,放開腳步就去追趕,姜子牙追的快,魚兒就飛的快,姜子牙追的慢,魚兒就飛的慢,飛呀,追呀。姜子牙也不知從哪來了一股勁,一下子追了二十來裡。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那十二條魚竟一下子竄入河中,盡情的暢遊,姜子牙來到河邊,稍稍喘了口氣,瞅準那在一起暢遊的十二條魚,用魚杆往上一挑,又一個不留地都挑出了水面。後來這條河被人們稱為“魚河”,現在叫“衛河”。

姜子牙把十二條魚再次裝進魚簍蓋上蓋子,然後用繩子捆的結結實實,心想:就是有縮身的本領也別想跑掉,一切收拾停當,姜子牙才鬆了口氣,這時他感到渾身像好久沒澆水的葫蘆一樣,軟綿綿的,無精打采地坐在柳樹下的涼蔭裡,打算歇個痛快再回家去。誰知就在這時,一個既不像牛、驢,又不像馬、鹿的“四不象”動物,不知是從何處飄然而至,停落在姜子牙的跟前,搖晃著身子,然後臥在地上,向姜子牙輕輕的點頭,意思是讓姜子牙騎在它身上,姜子牙懶洋洋的實在不想動,可那頭“四不象”虔誠的臥在地上,等待著姜子牙,姜子牙看盛情難卻,只好走過去跨在“四不象”的背上,那“四不象”騰空而起,姜子牙雙眼緊閉,只聽一陣呼呼之聲擦耳而過,不消一袋煙的工夫,“四不象”就飛到了姜子牙的家門口了。姜子牙從“四不象”身上跳下來,十分感激地拍了拍它的脊背,正要進屋給它弄點吃的表示感謝時,“四不象”卻不見了。

這時,馬氏從家裡走出來,見姜子牙釣了那麼多魚,喜的眉開眼笑,跑前跑後,又是給姜子牙倒水,又是搬凳,顯得格外殷勤。姜子牙坐了下來,把魚簍搬到自己跟前,讓馬氏從案板上取來尖刀。姜子牙用刀剖開一條魚肚一看,裡面沒有五臟六腑,卻是一塊奇異豔麗的圓石頭蛋。他一連剖了十二條魚,全都是一個樣,姜子牙感到非常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用手指輕輕彈了一下,只見那塊石頭霎時變成了一隻老鼠,在桌子上蠕動著,姜子牙用同樣的方法彈了另一塊,另一塊也搖晃起來,不一會變成了一頭石黃牛。剩下的石頭又相繼變成了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石頭動物,這些小動物中有的雖然是兇猛的野獸,但卻沒有傷害人的舉動,並且顯的很溫順。姜子牙很高興的把這些小動物養在自己家裡,一有空,就對他們進行研究,使他們能派上用場。

不久,姜子牙當了周文王的軍師,幫助周朝治理國家,但他並沒有忘記對那些石獸的研究。正巧周文王也喜歡研究八卦及天干地之什麼的,倆人在一起很投機,漸漸地他們把話題轉到這些小動物身上了。兩人對坐,悉心思索。最後周文王一拍大腿,高興的說:“有了,有了,這十二個動物當作生肖屬相不是正合適嗎?”姜子牙隨聲附和道:“我也是這麼想的,真是不謀而合呀!”

據傳十二屬相就是從這個時候流傳與世的。

【生平大事】

在人生終點奮起直追

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這五個字讓很多人奉為信條。可事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幸運。上天會讓有些人輕而易舉地少年成名,但也會讓另一些人必須經過一番屈辱磨難,才能在幾乎絕望時柳暗花明,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大器晚成。要論大器晚成,有一個人絕對要數第一,因為他直到七十歲才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舞臺——他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又叫姜尚,商朝末年人。他出身貴族,先祖還幫助大禹治過水,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故又名呂尚。但榮光只屬於遙遠的祖先,到姜子牙出世時,姜家的家境已經敗落了。為了生存姜子牙從事過不少職業,比如宰牛賣肉的屠夫,賣酒的店家,可遺憾的是姜子牙並沒有商業頭腦,這些小生意,他一樣也沒有做好。但姜子牙有個優點,就是人窮志不短,儘管生活困頓,他還是一直很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努力琢磨治國安邦之策。他一直在等待機會,有一天,機會終於來了。

那天,他聽說賢明的周文王經常在渭水附近的山林裡打獵時,他就萌生了一個毛遂自薦的計劃。這個計劃很簡單,就是天天到渭河邊去釣魚。當然,釣魚只是他的一個道具而已(他從來沒有釣上過一條魚,因為他用的是直鉤),他的真實目的是坐在那兒等待路過的周文王。

碰巧的是,那幾天周文王恰好要出去打獵。按照慣例,他在出發前卜了一卦,卦文說:“這次打獵的獵物不是龍,不是四腳獸,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輔佐你稱霸天下的人才。”結果,當週文王路過渭水河邊時,他就與姜子牙歷史性地相遇了,姜子牙用七十年時光練就的卓越口才和智慧謀略,瞬時把周文王征服了。二人一拍即合,文王馬上用車接姜子牙回城,並拜為太師。

周文王得到姜子牙的輔佐後,更為積德行善、招徠人才,同時減輕賦稅,發展生產。這些措施,使文王在諸侯中聲望更高。當時,諸侯都認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個諸侯國都歸順了他。除此之外,姜子牙還替文王籌劃向周圍發展勢力,依次“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伐邗”、“伐崇侯虎”,向西、向南開拓了大片疆土,勢力直達江漢流域。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造成了包圍商朝的形勢。

後來文王逝世,武王繼位,尊姜子牙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兩年後,紂王自毀長城,殺比干、囚箕子,大失人心。這時,姜子牙敏銳地覺察到,滅商的時機到了。

公元前1066年(一說是公元前1027年),武王封姜子牙為國師,率部伐紂。出師前,卜龜兆,結果不吉利,又趕上風雨暴至,諸侯們都很恐懼,只有姜子牙認識到機不可失,堅決勸武王起兵。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由孟津渡河,與商朝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新鄉市郊),結果商軍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臺自焚而亡。至此,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姜子牙向周武王講述了《丹書》中以仁愛治國的話,然後就被武王封到齊國。在那裡,姜子牙勵精圖治,賞罰分明,又努力發展漁業、鹽業和手工業,使齊國逐步成為諸侯中的強國。

據史書記載,姜子牙活了一百多歲,死後風光地大葬於國都鎬京。

【秘聞軼事】

屠牛賣飲

呂尚生逢亂世,遭遇曲折,致使一生染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據傳說,他的祖先是神農氏後裔,在虞舜時曾任四嶽,因輔助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今河南南陽)。後以封地為氏,故稱呂尚。雖說是出身貴族,但傳至呂尚一代,家道已經中落。年輕時,呂尚家居朝歌(商朝陪都,今河南省淇縣),以屠牛為業,後又在黃河之濱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做賣酒生意。他生逢亂世,但勤苦向學,孜孜不倦地探究古今政治演變和軍事鬥爭的成敗得失,加之因他從上流社會淪落下來,飽嘗民間飢苦,對世事洞若觀火,終於錘鍊成滿腹經綸的一代奇才。

【養生之道】

姜太公的垂釣養生之道

姜太公即姜尚、姜子牙,因其德高望重而又高壽被尊稱為姜太公。他高壽97歲,80歲時被周文王訪賢發現,拜為丞相。後人總結他養生的秘訣是“豁達、淡泊、動靜結合,天人合一”,而這一秘訣集中體現在他的垂釣中。

姜太公將釣魚作為養生之術,他幾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兒便持竿傍溪,靜觀天水一色。釣魚實為形式,他那無餌直鉤能釣魚的理論,說明他淡泊利祿,為人豁達,釣魚是假,賞魚是真。正是在眾人千方百計要多釣魚、釣大魚之際,他卻靜觀魚群繞鉤而樂,一池清波,兩岸翠柳,幾聲鳥鳴,大自然的清新陶冶著他的情志。

垂釣的環境多為湖濱、溪畔、河旁,綠樹青草,空氣中含有較多負氧離子,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而環境清幽也使人心曠神怡。長時間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天人合一,有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是有利於改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態功能。

垂釣雖無餌,但拋鉤觀浮,一覽群魚繞直鉤而過,再抬竿提線另拋,這一起一立、一提一拋,正好使四肢、手腕、脊柱全面活動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靜觀魚兒繞鉤時則全神貫注、屏氣凝神,兩者一動一靜,動靜有致,是運動平衡的統一。

姜太公在垂釣中還磨練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養成了謀大業不求功名利祿的胸懷,從而以豁達、寬容、仁和迎來健康長壽。

【名人評說】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涉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對姜太公的謀略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有一段概括評價說:姜太公一生多謀善斷,長於用兵,工於奇計。

姜元帥贊

明·許仲琳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弔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后,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歷史遺蹟】

釣魚臺

河北省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臺(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臺。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臺。

姜太公祠

位於臨淄永流鎮張家莊太公衣冠冢北側。姜太公在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卒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1993年,臨淄區在太公衣冠冢北側建姜太公祠,建築面積98平方米,主殿為歇山式掛廊配殿,各三楹,現為名人書畫展廳。

進門所見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全國宗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大門兩側兩座威武的大將雕像即青龍、白虎二星君。

主殿供奉著姜太公彩繪聖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貧困生涯、避紂去商、習武著書、牧野大戰、封齊就國、破菜爭丘、太公治齊、懲治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國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畫。

【歷史啟示】

姜太公成功啟示錄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他的故事告訴人們:不管是早還是遲,一個人施展才華抱負的機遇總是會有的。當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就必須牢牢抓住,緊緊把握,切勿失之交臂。

才華卓絕的傳奇人物姜太公輔佐了西周三代君主,一生業績非凡,幾千年來受到人民一致推崇和愛戴,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最負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謀略家的開上鼻祖。

姜太公持之以恆的精神永遠被人們所追隨,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更是毫不動搖。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更時時刻刻地激勵著我們追求自己的理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