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近20多年來,清宮戲幾乎“霸佔”了電視熒屏。從比較正統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戲說色彩濃厚的《還珠格格》、《甄嬛傳》、《延禧攻略》,輪番“轟炸”,讓很多觀眾認為,自己對清朝宮廷文化,已有很深入、系統,甚至是專業的瞭解了。其實,上述影視雖對清朝宮廷衣食住行禮俗,多有描畫,但對很多宮廷禮俗,仍缺乏比較深入、系統、專業的敘述,因而使很多觀眾,對清朝宮廷飲食禮俗,依然存在諸多誤解。例如,很多人一提到清朝宮廷飲食,條件反射般地想到的,或許就是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很多人雖然都知道,清朝皇帝后妃們整天美食佳餚,飲食無論是種類,還是內容,都極其豐富。但清朝宮廷中的飲食究竟有哪些?怎麼製作?怎樣食用的?估計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下面,我們就對這些問題,略作敘述。

一、清朝宮廷中的飲食內容

滿族傳統飲食風俗,主食以麵食、粘食為主,味尚甜、酸。滿族人將各種各樣的塊狀麵食,統稱為“餑餑”。滿族人最初用“餑餑”作為供奉神靈的祭品,種類繁多,有“打糕穆丹條子”(滿語,漢譯為搓條餑餑)等不同型別的“餑餑”。祭祀神靈不同,季節不同,製作的“餑餑”也不相同。後來,“餑餑”逐漸成為滿族人的日常食品。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芸豆卷

除“餑餑”外,清宮常見的麵食,還有“炸角子”、發糕、芸豆卷、鮮花玫瑰餅等。

清代宮廷中,米多用來煮粥,尤以“小肉粥”(又名“韃子粥”)最有名。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清代宮廷中的菜餚,以肉食為主,尤常用豬、羊肉及野味山禽走獸。較為常見的菜餚,有烤鴨、扒羊肉、蘇造肘方、金魚鴨掌、百鳥朝鳳等。至於清宮中規格最高、菜點品種最多的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是由滿點(滿洲餑餑)和漢菜兩部分組成。在雍正朝已具雛形,乾隆、嘉慶兩朝進一步發展、完善。其中的“漢菜”,有五種型別:一是頭號五簋碗 10 件,以海鮮為主,有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鯊魚皮雞汁羹等;二是二號簋碗 10 件,以水陸八珍為主,有鯽魚舌燴熊掌、糟猩唇豬腦等;三是細白羹碗 10 件,以時鮮肉菜為主,有豬腦羹、雞筍粥、甲魚肉等;四是毛魚盤 20 件,主要是蒸烤類菜餚,有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等;五是下酒菜,有洋碟20件、熱吃勸酒20味、小碟20件等。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清代宮廷中的飲品,以奶茶、燒酒為主。滿族人傳統善飲,早期主要飲用以糜子為原料釀造的“米兒酒”;明朝末年,滿族開始盛行以高粱等為原料,釀製烈性燒酒;乾隆帝欽定玉泉為“天下第一泉”,將玉泉水定為皇家飲用和釀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成為乾隆以後歷代皇帝最愛飲用的酒種。乾隆帝每日晚膳飲玉泉酒1兩,嘉慶帝有時多至13—14兩,慈禧太后每日內膳所用玉泉酒竟達1斤4兩。如遇節令,宮中也飲用傳統的應節之酒。如新春飲屠蘇酒,端午飲雄黃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等。另外,清代宮廷用酒中,還有一種用於治病、保健的藥酒,慈禧太后晚年就經常服用主治中風攣縮的“夜合枝酒”。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滿族人最初沒有飲清茶的風俗。受蒙古族風俗影響,滿族人多喜喝“喀喇釵”(奶茶)。入關後,清代宮廷一方面保留了飲奶茶的民族傳統。皇帝每次用完膳,茶房都要及時供應奶茶;另一方面,受漢族風俗影響,飲清茶、以清茶待客,逐漸成為清宮飲食風尚。御用清茶品種眾多,主要有云貴所貢普洱茶、浙江所貢龍井茶等。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二、清宮飲食的製作

看完上述琳琅滿目、色香味俱全的清宮飲食,諸君是否也是食慾大開,垂涎欲滴呢?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美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吧。

先來看主食,滿族人所說的“打糕穆丹條子”(搓條餑餑),是先把江米或其它粘米蒸熟,打製成糕;再蘸熟黃豆麵,將糕揉搓成長條,放在油鍋中炸透;然後,用刀切成小段,表面撒上熟黃豆粉,即可食用了。現代名吃“江米條”即源於此。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江米條

滿族人所說的“哪瑪米糕”(發糕),是將發酵的玉米麵攤入籠屜,蒸熟。然後用山楂汁在糕面上點上紅梅圖案,切成菱形小塊。食用時,配以蜂蜜。後來,因為人們常在發糕表面撒上“青絲”、“紅絲”(用糖醃漬的蘿蔔絲),所以又叫作“絲糕”。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清宮菜餚以肉食為主,做法有煮、燉、熬、燒、 烤等。新鮮蔬菜或野菜,多蘸黃醬生吃;入冬後,則常食用白菜漬制的酸菜。在琳琅滿目的肉菜中,我們就以在後世蜚聲中外的“北京烤鴨”為例,看一下這道菜的製作流程吧。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北京烤鴨

它是用生長期較一般的鴨子短、個頭大、肉質肥嫩、特供宮中的玉泉山填鴨為原料,烤炙而成。先將填鴨宰殺、去毛,在頸部充氣;再在鴨子右翼下,切開一道口子,將內臟等從口子處拉出來;然後,將高粱秸削制而成的撐子放進鴨腹中,撐起鴨脯;再將鴨子掛在鉤上,準備燒烤。燒烤前,用開水將鴨子澆一下,再淋上飴糖水,放在通風處晾乾。烤時,用長竿將鴨子挑起來,掛在特製的烤爐中, 用果木炭火燒烤。為著色均勻,燒烤時,要勤轉鴨體。再用刀將烤好的鴨子切成大小整齊、片片帶皮、薄而不碎的肉片。吃時,配以甜麵醬、黃瓜條、蘿蔔條、蔥條、砂糖等佐料。

作為清代宮廷中主要飲料的玉泉酒,由光祿寺良醞署負責釀造,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每釀造一份(370斤)玉泉酒,需用3石6斗南糯米,面曲、豆曲各 20 斤,大淮曲1塊,引酵2斤,花椒、芝麻、箬竹葉等配料,進行釀製。

三、清朝皇帝、后妃如何飲食?

清朝宮廷禮制,皇帝平日吃飯,稱為“用膳”。皇帝每天正餐有兩次:一次是早膳,多在卯正以後(早晨6點至7點);一次為晚膳,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點至下午14點)。此外,每晚酉時(晚上18點)左右,還有一次“晚點”。皇帝如不外出圍獵或巡視,用膳時間一般不變。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皇帝用膳地點,多不固定,常在皇帝寢宮或經常活動之處用膳。若非宴會或有特別旨意,皇帝吃飯都是獨桌進食,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同桌用膳。皇太后、皇后、妃嬪及皇子等,一般都在本宮用膳,且獨桌進食。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皇帝獨自進餐

皇帝的膳食由御膳房置辦。通常,御膳房主官尚膳正要提前數日,開列出數日後的膳單,上列菜點、水果、飲品等名目,及具體承辦人員名單,呈交內務府大臣稽核備案,內務府大臣“畫行”(稽核並批准)後,交由廚長、廚役等照單準備。

為保證飲食潔淨,皇帝的飯、菜、湯都必須使用玉泉山的泉水烹飪,每天,宮中有專用水車來往於宮中與玉泉山,定時取運新鮮泉水。

皇帝用膳前,太監先在用膳處佈置好膳桌。用膳時間到後,皇帝命御前侍衛通知御膳房將膳食送至用膳地點,膳食要放在特製的膳盒內或膳桌上,由侍衛負責抬送,這叫作“傳膳”、“進膳”。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膳食送到後,太監在規定位置,迅速布好菜點、果品等。然後,除侍食太監外,無關人員一概迴避。皇帝用膳前,先命太監在每道菜上放一塊小銀版 (牌),檢驗飲食是否有毒,謂之“銀版驗膳”。驗畢,皇帝再命太監將每樣飯、菜都嘗一點,謂之“嘗膳”。待證實飯、菜確無問題後,皇帝才開始用膳。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皇帝的膳桌是有上、下兩層的長方形大桌,上層可隨時撤換。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近處擺放青玉柄金羹匙、青玉鑲金箸、銅胎鍍金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碗等精美餐具;遠處擺放幾十種冷熱葷素菜點。太監向皇帝恭報每道菜名,皇帝想吃什麼,便示意太監,盛至自己碗中食用。

《甄嬛》《如懿》都沒說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麼?怎麼吃?

皇帝吃飯的餐具

除正餐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加餐。加餐的飲食品種,可由皇帝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任意選擇。因此,皇帝實際進餐,往往是加餐,而非正餐。皇帝往往將正餐時沒吃的豐盛菜點,作為恩賞,諭賜后妃、皇子、公主,及御前、軍機、內務府、南書房入值大臣等食用,這就是清宮中“克食(亦作“克什”,滿語,施恩、賜予之意)御膳”的禮制。受賜者往往視為極大榮耀。

文史君說

滿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飲食禮俗;同時,由於與漢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融合,其他民族的一些飲食禮俗,也被有機融入滿族飲食禮俗中。入關後,清朝宮廷飲食禮儀,在傳承若干滿族傳統飲食禮俗的同時,又繼承了明朝宮廷的菜譜,並受漢族各菜系,特別是江、浙、魯菜系影響,飲食內容、種類日益豐富。如康熙、乾隆二帝因多次巡視江南,因十分欣賞蘇州菜,招當地廚師入宮供奉,一時“蘇造”菜餚盛行宮中,直至今日仍盛傳不衰的蘇造肘方,就是當時“蘇造”菜餚中的佳品。同時,清朝統治者及宮廷侍從還不斷進行“創新”,慈禧太后的女侍梁紅萍以戲劇《西廂記》為題,創造了一道名為“紅娘自配”的菜餚,至今仍為酒宴佳餚。至今猶存的“菊花火鍋”,據說是慈禧太后發明的一道菜餚。正是由於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於眾多統治者和勞動者勤于思索,勇於創新,使得清宮飲食日益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林永匡等:《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