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公元三世紀,魏國在群雄稱霸、刀劍相爭的局勢下,先滅蜀,後吞吳,完成華夏統一,成了最大贏家!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

作為三國中治理最好最成功的的國家,蜀國原本是最有可能完成大業的,可為什麼是三國中最先消失的呢?

實際上,從當時的情形就能看出來,蜀國的年輕一帶已經出現了斷層,當年蜀國的這3位將領中,如果能留下一人,蜀漢史書或許也要改寫。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諸葛亮影視形象

第一個人:劉封

劉封原來是羅侯寇氏的兒子,長沙劉氏的外甥,劉備入荊州之後,因為一直沒有子嗣,便將劉封收養到自己膝下,改姓劉。

劉封被劉備收養的時候,還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少年,但是年紀輕輕的他在劉備的栽培下,身上的才能已經初見端倪,行事果斷,做事勇猛,深得劉備的賞識。

從他到劉備身邊到建安十二年劉禪出生的這段時間,是劉封一生中最尊貴、最得意的時期,劉備也是實打實的將其當做自己的繼承人培養的。

在後來的戰場上,劉封也確實不負劉備期望,成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劉封影視形象

建安十六年,劉備在劉璋的邀請下進入蜀地共同抵禦張魯,但不久之後,兩人決裂,諸葛亮當即帶著張飛、趙雲等人一同入蜀。

劉封帶領部隊跟隨他們一同西上進攻益州。

此時的劉封只有二十多歲,但是他的身上已經展現出來異於常人的將領風範。

他們所過之處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益州平定,劉備大喜之下,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建安二十三年,劉封跟隨劉備攻取漢中,劉封奉命向曹操發起挑戰,結果曹操還沒應戰,就倉惶撤退,劉備對這個養子也是十分讚賞。

可是即便再看中劉封的能力,他們父子二人之間還是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劉禪。

劉禪出生之後,劉封在劉備身邊的地位受到了挑戰,眼看自己的位置被這個一天天長大的弟弟奪走,劉封心中沒有一點怨憤也是不現實的。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然而還沒等劉峰有所動作,在攻取漢中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夏天,趁著劉封幫助孟達攻打上庸的時候,劉備一紙調令將其調離了漢中。

這年秋天,劉備稱王,劉禪被立為太子,劉封連爭都沒來得及爭就結束了。

後來,劉備將其調往東三郡,負責拱衛蜀州門戶。

劉備原本的打算是劉封和孟達合作,堅守東三郡,劉禪坐鎮益州本部,繼承大統,關羽守衛荊州部分,既能避免兩人的矛盾,又能經營好東三郡,可謂是一舉兩得。

然而,讓劉備沒想到的是,劉封性格剛猛,和孟達相處並不和諧,兩人多次發生衝突。

再加上荊州之戰的時候,由於支援不力,導致關羽兵敗被殺,孟達自知犯下彌天大錯,轉而投向曹操。

劉備眼看好好地一盤棋下成這樣,也是勃然大怒,當即就要問劉封的罪。

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這件事,劉備才賜死了劉封,實則不然,他和諸葛亮都清楚,當時劉封剛剛收復上庸,民心不穩,如果貿然出兵很有可能會先丟掉東三郡,所以才沒有及時出手相救,所以在這件事中,即便劉備再怎麼氣憤,劉封的罪也不足以被處死。

真正讓劉備下定決心要賜死劉封的,還是因為諸葛亮的一句話:“

主公,封剛猛,易世之後恐難以制御。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這句話無非是在向劉備暗示,劉封性格剛猛,現在您在世他尚且還能乖乖聽話,如果有一天你走了,誰還能控制他呢?

劉備像是一瞬間被諸葛亮點醒了一樣,一想到劉禪養尊處優不諳世事的樣子,劉備也擔心劉封有一天會篡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賜了劉封一杯毒酒,讓他自行了斷了。

劉封這一死,在蜀國的年輕一帶中,基本沒有能夠挑起大梁的人了,這也就導致了蜀國後期有才能的將領基本上都已經斷代了。

第二位:馬謖

馬謖字幼常,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

他最初是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的,先後擔任了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並逐漸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

當時諸葛亮重用馬謖也和當時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深感軍中人才奇缺,所以他一直在物色並提拔軍中的後起之秀,這個時候,喜歡高談闊論的馬謖很快就進入了諸葛亮的視野。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馬謖喜好談論軍事,經常就當時的局勢發表意見,再加上他是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所以諸葛亮認為這個年輕人對於很多事情很有自己的見解,便將其收入麾下,開始栽培。

建興三年,諸葛亮準備率兵出征南中之際,馬謖曾騎著馬送了他幾十裡,臨別之際,諸葛亮對馬謖說:“我們一起謀事多年,現在希望你能多提一些寶貴的意見。”

馬謖答曰:“南中的叛亂勢力,憑藉著險要的地勢、距離蜀國又遠,已經負隅頑抗很久了,即便今天打敗了他,明天他們很可能還會捲土重來,如今您正準備全力出兵北伐,叛亂勢力知道我們國庫空虛,反叛的速度會加快,用兵的原則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希望您能讓他們心服口服。”

南征過程中,諸葛亮果真採用了馬謖的建議,帶領軍隊進入南中之後, 屢戰屢勝,捷報頻傳,很快就將雍闓斬於馬下。

雍闓死後,在當地頗有聲望的孟獲召集雍闓的餘部繼續反抗,這次諸葛亮並沒有像之前一樣,採用強硬的手段對付孟獲,而是選擇活捉他,並盡最大努力爭取他。

結果孟獲死活不開竅,就鬧出了後來“七擒孟獲”的事情,最後一次抓到孟獲的時候,諸葛亮正準備放他回去,這次孟獲主動留下了,他心服口服地說:“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以後再也不造反了。”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南中平定之後,諸葛亮為了防止這裡再發生動亂,依舊採用了“攻心為上”的策略。

他沒有在南中留下蜀中的一兵一卒,而是讓孟獲這些在當地人心中極有分量的人來管理南中,這樣一來,蜀軍中不僅又添一員能人,還能避免南中作亂。

自此之後,南中地區果然再也沒有發生過叛亂。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對於後期蜀國的穩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讓諸葛亮在後來的戰爭中,能夠有時間集中精力抵抗曹操。

可見馬謖確實是一個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軍事家。

但劉備曾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軍其察之!”

言外之意就是,馬謖雖然喜歡討論軍事,但終究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絕對不能重用他。

建興六年,諸葛亮準備出兵討伐魏國,當時諸葛亮麾下眾人都公認魏延、吳壹等人更適合擔任先鋒,但是因為諸葛亮和馬謖兩人經過了徹夜長談,被馬謖紙上談兵式的計謀所打動,力排眾議將馬謖任命為先鋒。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結果和曹操派遣的大將張郃總督在街亭一戰,馬謖剛愎自用,違反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馬謖的先鋒王平多次勸諫馬謖,結果馬謖對此根本毫不在意。

最終馬謖大意失街亭,使得蜀漢的首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街亭失守,打亂了諸葛亮後續一系列的作戰計劃,更讓諸葛亮感到失望的是,馬謖兵敗之後,忌憚於此前立下的軍令狀,竟然倉惶逃亡。

被人抓回來之後,諸葛亮對其深感痛心疾首,只好揮淚將其就地正法。此外,就連一些將領和文臣也受到了牽連,足見諸葛亮對這場戰役的重視。

馬謖一死,諸葛亮身邊能用的人就又少了一個。

實際上,馬謖在軍事上的運用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的,主要還是缺少實戰經驗,而諸葛亮在明知道他缺少經驗的前提下,依舊放心地將任務交給了馬謖,就好像不給孩子讀書,還指望他能自己考上清華北大一樣。

如果諸葛亮能夠妥善的運用馬謖的軍事才能,或者是儘早將他帶上戰場,讓他身臨其境的學習實際戰術,或許街亭一戰就不會失敗,諸葛亮身邊能多一個優秀的將領,蜀國的命運也會改寫。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只可惜這些都是後話,諸葛亮的失算、馬謖的自大讓蜀國失去了一位好將領。

第三位:魏延

魏延出生年月不詳,曾以部曲追隨劉備,他出身低微,但是憑藉自身出色的戰功,進入了劉備的視野。

在劉備戰勝劉璋軍隊之後,黃忠、魏延等人統領軍隊,平定了廣漢郡,因此被升遷為牙門將軍。

劉備進駐漢中,斬首夏侯淵、擊敗曹軍,便是魏延大放異彩之時。

當時對於蜀漢來說,漢中是益州的北大門,必須要派一個有能力的人把守。

但關羽正在荊州,無暇顧及這邊,因此劉備準備重新選取一名武將。就在眾人對此議論紛紛,認為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時,劉備忽然點名魏延,讓他擔任漢中太守。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魏延影視形象

為了使群臣武將信服,劉備在做決定的時候,特意當著所有人的面問魏延:“如今將這項重任交給你,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魏延則是豪氣十足的說道:“

如果曹操舉全國之力進犯,我將會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帶領十萬大軍進犯,我請求為大王消滅他們。

在這一番豪言壯志之下,眾人紛紛點頭認可了魏延的實力。

後來,劉備又冊封他為都亭侯,作為他鎮守漢中的獎勵,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負責督前領部軍馬,在軍中的地位也是數一數二的。

但劉備離世,劉禪繼位,蜀國就換了一幅景象。

蜀國軍中最驍勇善戰的五名虎將:黃忠、馬超、關羽、趙雲和張飛相繼離世,此時能夠接替他們位置的人不多,魏延便是其中一員。

在諸葛亮首次北伐中,魏延被任命為丞相司馬兼涼州刺史,由於魏延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平時對待將士也是一視同仁,所以在屢次戰鬥中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這點深得諸葛亮的賞識。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作為蜀國一位不可多得的將領,魏延的功績可以說是絕對對得起劉備對他的賞識。

但遺憾的是,魏延最後卻是屈死的。

這裡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三國演義》中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都是後世寫小說者加上的,並非史料記載。

因為當時立下不少戰功的魏延多少有些心高氣傲,在軍中埋下了隱患。

諸葛亮北伐祁山,魏延獻計卻不被採納,魏延很不以為然的說道:“

以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為人高傲,絕大多數同僚都以他立下過汗馬功勞,對其多有忍讓,唯有長史楊儀看不下去,兩人矛盾不斷。

費禕從中調停卻始終不得章法。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下一人,蜀漢結局可能改寫

諸葛亮臨終之時,擔心這兩人起衝突影響軍隊的行動,便特意將楊儀、費禕逢人叫來囑咐道:“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反而是先派費禕前去詢問了魏延的意見,魏延本就對北伐中斷一事十分不滿,也對諸葛亮讓他聽命於楊儀十分不滿,他表示丞相雖然死了,但是他還在。

言外之意就是要帶領將士們繼續北伐。

楊儀也是個小心眼的人,早就看不慣魏延的做法,他當即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向成都撤軍,魏延得知此時一時怒火攻心,也當即帶著軍隊開始向南撤退,並燒燬了沿途的閣道。

就這樣,魏延和楊儀互相說對方謀反,但因為魏延帶領的是北伐的先遣隊,人數較少,不少人以為是魏延理虧,紛紛丟盔棄甲,不戰而逃,魏延也只好帶著幾個兒子緊急逃離。

結果魏延並沒能逃出生天,在大軍圍困中被斬於馬下。

從此之後,蜀國基本上再無能用之人,也就漸漸沒落了。

若是這三個人中,能留一個可用之才,蜀國的結局或許就會改寫,但歷史就像是一個棋盤,一步錯便是步步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