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時代,就是魏晉時代,這一時期處於國家權力的變革時期,統治者在此時由曹魏變為司馬氏。國家權力的變化加上政治的動盪對人民的生活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司馬氏贏得權力的爭鬥,正式掌握國家權力,建立西晉王朝之後,對人民採取了的是“高壓”政策,很多才子文人在這場政治中被迫犧牲,其他的文人為了保住生命,紛紛採取“入世”態度來反抗黑暗的現實生活。這種態度在後世被稱為“魏晉風度”。

這些文人墨客特立獨行,放蕩不羈,他們暢飲烈酒,對天長嘯,赤身裸體,用自己的態度把那個殘酷慘烈的魏晉時代渲染成專屬於文人墨客的華麗時代。

那麼這種“魏晉風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包含哪些內容呢?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魏晉風度”形成: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綜合因素所致:

(1)傳統價值觀念的崩塌:

“魏晉風度”是曹魏與司馬氏統治時期的特定產物,此時漢朝末期的傳統價值體系完全崩潰,在社會動亂戰爭不斷的情況下,民生凋零,加上整個政治環境的壓迫,導致當時的文人墨客急需一個出口來抒發自己內心的不滿,因此我們如今所瞭解到的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往往狂放不羈,個性張揚。可以說“魏晉風度”的流行是政治壓迫下所導致的思想解放的結果。

同時,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催生了這場思想運動,群雄之間紛爭不斷,地方勢力漸漸崛起,傳統的禮樂制度早已禮崩樂壞,君臣關係也不像過去那樣牢固。

在群雄割據災害頻發的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所謂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對於社會上層來說,這是他們被統治的根本。同樣是社會貴族,憑什麼君主就可以擁有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呢?這一問題只要被懷疑,那麼造反自然就是符合情理的。

從董卓到曹操那些英雄豪傑哪個不是禮樂制度的破壞者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諸侯紛紛養兵自衛,爭奪天下。朝堂之上,天子的顏面早已蕩然無存。過去,文臣武將皆將“忠、孝”二字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可如今,凡事可以擁兵自重者,皆背信棄義,凡事善於籌謀劃算者,皆投靠強者。

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與漢朝時期傳統的儒學經典相對,脫離於政治之外,超脫於社會現實。在他們的思想中淡化了過去的“忠”,模糊了“義”。在這種生存環境中,這些人不再只忠於一人,表面追求國家大義,實則追求個人利益。社會動亂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在此時陷入了一片混亂。

在這種現實思想雙重混亂的時期,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既不甘心歸附於當時的豪強霸主,又無法恢復過去的傳統制度,於是都在追求一種超越世事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在後世,便被稱為“魏晉風度”。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2)特殊的階級環境:

除此之外,“魏晉風度”的形成還與當時獨特的階級環境有關。

細數當時的名士,阮籍、嵇康、王導、謝安,這些人大多出身於貴族,祖輩聲名顯赫。他們所流芳百世的言談舉止,其實是當時貴族化生活狀態的一個反應。貴族的出身讓他們不必擔憂物質生活,可以著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對於這些人來說,普通人為之奮鬥一生的高官厚祿唾手可得。

在文獻記載中這些人大多,英俊瀟灑,玉樹臨風,才貌雙全,可以說如果想成為魏晉時代的君子,那麼在外表上必然要符合“風度”這一時代審美特點。所謂“風度”主要指的是一種氣質,瀟灑飄逸,是一種既可上陣殺敵安定一方,又可撫琴弄簫陶冶情操的人格魅力。

這也導致“魏晉風度”只專屬於這一時代,在後世難以尋找漢朝末年,魏晉時期,“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傳統的官員制度已經逐漸演變成門閥體制。

在《抱朴子》中曾有記載,當時“黃老學說”日漸復辟,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之下,世家大族培養出一批紈絝子弟,同時也誕生出一批性格天然,瀟灑不羈的貴族青年。

這得益於他們自幼就受傳統貴族的薰陶。他們的知識涉獵廣泛,但大多與自己的興趣相關,所學隨心。相比來說這種學習方法和目標是後世飽受科舉制影響的讀書人所無法想象的。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3)“玄學”的精神寄託:

另外,“玄學”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興盛,“玄學”是當時文人追求精神寄託的一個載體,這一學說以“老莊學說”為基礎進行發展,秉除了過去集體主義思想而轉向個人理想主義,文人墨客大多追求個人精神上的獨立自由。這種思想,超脫世俗功利,但又蘊含著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

(4)“酒”與“藥”的盛行成為物質載體:

最後,酒和藥的產生髮展也推進了“魏晉風度”的流行,當時上流社會流行服用“五石散”,這種藥會讓人意識麻痺,產生幻覺。

為了更好的散去服用“五石散”所產生的毒性,服用者常常會寬衣解帶,袒露身體。

魏晉時期,飲酒一直是社會上盛行的一項活動,這個時代賦予了酒灑脫不羈的含義,對於當時的社會名士來說,酒也是這個世界僅存的安慰。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魏晉風度”的主要內涵:

其實總的來說魏晉風度是一種瀟灑的人生態度,是對自由的嚮往,從當時流傳至今的很多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態度,比如說王羲之的“東床快婿”,比如說劉伶的“天地為衣”,簡單來說就是“真性情”在生活中的體現。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提起“魏晉風度”就想起三個詞“飲藥、縱酒、長嘯”其實這三種行為是“魏晉風度”精神上反道德、反倫理的具體體現,是一種“麻醉式的狂歡”。

他們透過服用“五石散”來達到身體和精神上的放縱歡快。在損害身體的同時,達到精神上的高度愉悅。

另外就是行為上的放蕩不羈,在當時的社會上,飲酒不是一種少數人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現象,比如“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喝完酒之後常常會赤身裸體,按他自己來說,“以天地為棟宇”。還有不可思議的,“長嘯”其實就是學驢叫。相傳曹丕曾有一故友死去,這個好朋友生前最喜歡學驢叫,於是曹丕便找了一群人在朋友的靈堂前驢叫。

當然“魏晉風度”,不只拘泥在行動中,核心在於思想的自然、自在,不像儒家經典那般恢宏磅礴,每個人對於“風度”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其實只要樂於做自己,不千篇一律的生活,那便是“風度”。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是“魏晉風度”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

“魏晉風度”總的來說是一種被死亡所逼出來的氣度,

這個時代是一個人人都有可能隨時死去的時代,從永初元年到漢獻帝時期,各種災害紛擁而至,年年的瘟疫、洪澇讓人民隨時都處於親人離世的痛苦之中。戰爭的聚集,統治者的無情,更是讓大批愛國讀書人成為了刀下亡魂。所以這種看似瀟灑的魏晉風度的背後蘊含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和麻木。

亂世下的一道風景線:“魏晉風度”是怎樣形成的?

總結:

”魏晉風度”是當時動盪的社會形態以及政治環境融合下的產物,魏晉之後儒學復興,法制逐漸完善,從此再也沒有哪個時代如魏晉時期一般瀟灑不羈,自由解放。但是魏晉名士放蕩不羈,曠達超然的人生態度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