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縱馬江湖任逍遙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韓國丞相後裔張良得知秦始皇要東巡,便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準備行刺秦始皇,以報滅國之恨。他們埋伏在東巡的必經之地博浪沙,等車隊過來後,“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從此,張良因行刺秦始皇而名揚天下。兩千多年來,“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的故事也一直被人們講述著。

清初,滿懷亡國之痛的文學家魏禧創作了一篇《大鐵椎傳》,只不過這裡的“大鐵椎”是一位武藝高超、行為詭異且頗具傳奇色彩的江湖豪俠。在文中,魏禧將他比作椎擊秦始皇的大力士,併為他發出了“泯泯然不見功名於世者,又何多也”的感慨。

好友講述 援筆立傳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不久,訊息傳到了江西省寧都縣,一位名叫魏兆鳳的人不勝悲痛,舉家大哭,並賣田招收義兵,準備抗擊清軍。很快,清軍佔領了寧都縣,魏兆鳳便和家人隱居到了寧都縣北的翠微峰。在這裡,他把居住之地稱為“易堂”。清初,魏兆鳳的兒子魏禧、魏祥、魏禮以及名士彭士望、邱維屏等九人常常聚居於此,時人稱為“易堂九子”,九子中以魏禧為首,他們的文集便是《易堂九子文鈔》。其中,魏禧的文集為《魏叔子文鈔》,而有名的《大鐵椎傳》便出自這部文集。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三十六歲的魏禧從揚州歸來時,與好友陳子燦同舟。路上,陳子燦給他講述了一位豪俠的故事。有感於此,魏禧創作了一篇《大鐵椎傳》。在文章的開篇,魏禧介紹了寫作緣由。文中寫道:“庚戌十一月,予自廣陵歸,與陳子燦同舟。子燦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謀兵法,因問‘數遊南北,逢異人乎?’子燦為述大鐵椎,作《大鐵椎傳》。”這是說清康熙九年的十一月,我從揚州回家,與陳子燦同船。子燦時年二十八歲,愛好弄槍使棒,我給他講授《左傳》中的兵謀兵法時,趁機問他走南闖北,可否碰到過奇異之人?陳子燦向我講述了大鐵椎的故事,於是我寫了《大鐵椎傳》。

在第二段,魏禧正式介紹了這位豪俠。文中寫道:“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北平陳子燦省兄河南,與遇宋將軍家。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宋弟子高信之,亦懷慶人,多力善射,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這段是說,大鐵椎,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北平陳子燦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將軍家裡遇見了大鐵椎。宋是懷慶青華鎮人,擅長搏擊,七省愛好技擊的人都來向他學習武藝,人們因他長得雄偉健壯,所以叫他宋將軍。宋將軍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懷慶人,力氣大,善射箭,比陳子燦大七歲,小時候二人同學,因此陳子燦曾經與他一同訪問過宋將軍。

接著,在第三段,魏禧描述了這位豪俠的形象:“時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寢,右脅夾大鐵椎,重四五十斤,飲食拱揖不暫去。柄鐵摺疊環復,如鎖上練,引之長丈許。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扣其鄉及姓字,皆不答。”當時,座上有個飯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醜陋,右腋下夾著個大鐵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飯以及拱手行禮時,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鐵椎柄上的鐵鏈摺疊圍繞著,像鎖上的鏈子,把它拉開有一丈多長。他很少跟人們交談,說話像湖北一帶的口音。問他家鄉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在第四段,魏禧繼續聽著陳子燦的講述。陳子燦說,我們同住一個寢室,到了半夜,這個人說“吾去矣”。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陳子燦見窗門都關著,就吃驚地問高信之。高信之說:“客初至,不冠不襪,以藍手巾裹頭,足纏白布,大鐵椎外,一物無所持,而腰多白金。吾與將軍俱不敢問也。”這是說,客人剛來時,不戴帽子,不穿襪子,用藍手巾包著頭,腳上纏著白布,除了大鐵椎外,什麼東西都沒有攜帶,而腰帶中裹著很多銀子。我和宋將軍都不敢問他。陳子燦一覺醒來,客人卻已打著呼嚕睡在床上了。

第五段中,有一天客人向宋將軍告辭說:“吾始聞汝名,以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宋將軍竭力挽留他,他就說:“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久居,禍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豪客是說,我曾屢次打殺攔路搶劫的強盜,奪取他們的財物,因此他們非常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災禍將會牽連到你。今晚半夜,強盜們正約我到某處決鬥。宋將軍高興地說:“吾騎馬挾矢以助戰。”可客人卻說:“止!賊能且眾,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客人說不要宋將軍去,強盜本領強且人多,我想要保護你,就不能殺個痛快。然而,宋將軍向來自以為了不起,並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領,就竭力請求客人同往。客人沒辦法,就帶他一起走。將要到達決鬥的地方,客人送宋將軍登上一座荒廢無人的堡壘,說:“但觀之,慎弗聲,令賊知也。”

縱馬江湖任逍遙

江西寧都翠微峰

天生異人 名手畫龍

到了第六段,魏禧形象地描述了豪客殺賊的場面。文中寫道:“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客馳下,吹觱篥(bì lì)數聲。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一賊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揮椎,賊應聲落馬,馬首裂。眾賊環而進,客奮椎左右擊,人馬仆地,殺三十許人。”這時,雞叫月落,星光照著空曠的原野,百步之內能夠看見人。客人騎馬飛馳而下,吹了幾聲觱篥。一會兒,二十多個騎馬的強盜從四面擁集過來,徒步行走揹著弓箭跟在後面的有一百多人。一個強盜提著刀縱馬衝向客人,客人大喊著揮舞起鐵椎,強盜應聲墜落馬下,馬頭也被砸得碎裂。那夥強盜圍成環形向前進逼,客人奮力揮舞鐵椎左右猛擊,強盜們連人帶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殺死。而在這時,“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慄欲墮”,宋將軍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惡戰,嚇得兩腿發抖,幾乎從堡壘上掉下來。忽然,聽到客人大聲呼喊道:“吾去矣。”塵灰滾滾,朝著東方飛馬而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在文章的最後一段,魏禧發表了這樣的感慨:“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鐵椎其人歟?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於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才不必為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子燦遇大鐵椎為壬寅歲,視其貌當年三十,然則大鐵椎今四十耳。子燦又嘗見其寫市物帖子,甚工楷書也。”這是說,漢代的張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鐵椎捶擊秦始皇,大鐵椎大概也是那種人吧?老天生下有奇異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著他的地方。但我讀陳亮的《中興遺傳》,發現那些才智出眾、俠義剛烈、雄奇卓異的人,無聲無息地不能在當代顯露功績聲名的,又為什麼這樣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還是任用他們自會有一定的時機呢?陳子燦遇見大鐵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應當是三十歲,那麼大鐵椎今年已有四十歲了。子燦又曾經看見他寫買東西的單子,楷書寫得非常工整漂亮。

文章到此便結束了,其精彩的描述令人回味無窮。明末清初之際,傳體之文的創作呈現出勃興之勢,《大鐵椎傳》便是一篇廣為傳誦的傳記散文。魏禧因為不知道那個人叫什麼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鐵椎來代替。傳文主體部分採用特定人物的視點,敘寫傳主的非常相貌、詭秘行動和搏鬥場面,刻畫了一位有識見、有氣節、精武藝、識文墨,使用鐵椎的大力士的“異人”的形象。這樣一個英雄人物,本可大有作為,然而在當時卻無用武之地,只能去與響馬決鬥,從中可以讀出作者對明朝亡國君臣的不滿,也寫出了他的亡國之痛。

這篇傳記的語言十分簡練,但讀者依然能夠從外貌、語言、行動等方面感受到大鐵椎豪爽而深沉的性格。全篇以星夜決鬥這一部分寫得最為精彩,寫環境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讓人能感覺到決鬥時的肅殺氣氛。寫來者之多,武器之盛,聲勢浩大,越發襯出大鐵椎的勇敢。而那個“工技擊”、有虛名、頗為自負的宋將軍,在一旁看著,竟嚇得不敢喘大氣,兩腿哆嗦幾乎要跌下來,這一描寫更從側面襯托出大鐵椎的勇猛過人。

在這篇文章中,魏禧善於層層設疑,讀起來引人入勝。但直到文章結尾,讀者也僅知道傳主是個身懷絕技的人,至於他為什麼來找宋將軍,為什麼後來又說宋將軍“不足用”,則諱莫如深。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寫這個人物是有所寄託的。宋將軍陪襯出了大鐵椎的性格特點,而宋將軍也暗指當時那些沉寂的明朝舊臣,徒有虛名,沒有勇氣和力量起來反抗。清代文學家張潮在《虞初新志》中評論這篇文章說:“篇中點睛,在三稱‘吾去矣’句。至其歷落入古處,如名手畫龍,有東雲見鱗、西雲見爪之妙。”

文壇領袖 宰相才度

魏禧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也號勺庭先生。他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三魏”。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年),魏禧出生在寧都縣城,他的父親魏兆鳳為人樂善好施,在當地頗有名氣。崇禎初年,學使陳懋德推薦魏兆鳳,透過巡撫葉成章上奏朝廷,崇禎帝便下詔徵聘。然而,魏兆鳳“以時方重資格,朝廷多黨人,雖出,志不得行,俱不就”。

魏禧從小便隨父讀書,他聰穎好學,才氣過人,以致“十一歲補邑弟子,冠其曹”。少年時代的魏禧有著遠大抱負,十四歲時求學於同裡楊一水先生門下,致力於科舉考試,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據文獻記載:“先生諸弟子中,禧最晚進,事先生以諍子自任,常面諍先生,先生大悅,奇之,自是無大小事必盡言。”然而,明朝的滅亡使他的科舉幻想破滅。此時,魏禧年僅二十一歲。他深痛國亡之恨,便把亡國歸罪於科舉“不得實用之才,有負朝廷”。於是他放棄科舉,跟從姐夫邱維屏研習古文,從此走上了一條治學之路。他性格慷慨自信,喜歡與人談論軍事。清末文學家孫靜庵在《明遺民錄》中評價他說:“善擘畫理勢,事前決成敗,懸策而後驗者十常八九。”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入江西,江西百姓的抗清鬥爭蜂擁而起,江西南部南安、贛州二府成為抗清鬥爭最激烈的地區。魏禧曾說:“贛州十二屬邑,皆負山依阻,地迫閩粵,故昔稱多盜,而天下稍稍有事,則蟻聚蜂起,揭竿假名義者,不可勝數。”因此,清軍進佔江西以後,這一帶的百姓勇於抗清,抗清起義大小數十處。

寧都地處贛南山區,資訊閉塞。當崇禎帝自縊的訊息傳到寧都時,魏氏父子“日往公庭哭臨,食不甘味,寢不安席”。魏禧還與原兵科給事中曾應遴等當地官紳一道,積極籌劃起兵勤王。寧都城西郊四十里有座金精山,周圍數十里奇峰林立,著名的有十二座,而翠微峰居其首。翠微峰由許多壁立千仞的巨大石柱組成,由於數千年的風化,四面懸崖絕壁“削起百十餘丈”,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於是魏禧選中了翠微峰,變賣家產,僱人開鑿石級階梯,直通山頂,然後在山頂闢平地築屋。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進攻贛南,寧都局勢陡然緊張起來,為避戰亂,魏禧和幾位友人舉家隱居翠微峰。魏禧還派人在險要處置閘守望,並制訂了嚴格的入山規約。其後,寧都數次遭受戰亂,清軍攻下寧都縣城後,翠微峰完好無損,因而《贛州府志》評價魏禧“最辨古今得失,指陳時事,廉利透聞,獨出手眼”。

念念不忘復明的魏禧將兵學作為其一生治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他留心軍事之學,編成《兵謀》《兵法》。魏禧在《兵謀》中將《左傳》用兵謀略概括為32種,各用一個字命名;在《兵法》中將《左傳》用兵之法歸納為22個字。他在對每一種兵謀、兵法作簡短的解釋之後,列舉《左傳》中若干戰例逐字加以說明。當時,“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到翠微峰時感嘆:“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

魏禧在三十九歲後,先後四次到吳越等地交遊考察。他每到一地必定訪問名士,拜謁忠烈遺蹟,頗得海內學者賞識,時稱其“有古宰相才度”。經過一番遊歷,魏禧慨嘆天下人才萎靡魯莽,指出:“方今之士,志弱者以天下事為難為,而吾非其人;志強者易視天下之事,不自知其不足。”康熙十七年(1678年),餘國柱、李宗孔等名士舉薦魏禧上京應試,但他堅辭不就。此時,天下平定,全國反清形勢轉入低潮,因此他的反清之舉便不了了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魏禧病逝於遊歷途中,終年五十七歲,他的妻子為他絕食而死。

魏禧論文主張經世致用,並且寫出了煌煌百萬字的作品。他散文中最著名的便是傳記文。此外,他還善於評論古人的事蹟,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如今,魏禧的傳世之作有《魏叔子文集》《詩集》《日錄》以及《左傳經世鈔》等,在清代文壇上大放光彩。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心懷亡國之痛的魏禧為這位“天生異人”作了一篇經典的人物傳記,字裡行間寫滿了他不忘明朝的複雜心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