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鄭經的臺灣水師頻繁騷擾內地,而大清在水師、戰船與統帥之才上都與臺灣有著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鄭經麾下的“海霹靂”施琅更是海上作戰的霸主,康熙收復臺灣的當務之急便是要找一個能人。

康熙北巡盛京,時任盛京提督的周培公卻因重病並未接駕,康熙聽聞未落腳就去探望了久未下床的周培公。周培公詢問康熙此次北巡的目的,康熙說了三件事,一是拜昭陵,二是收復蒙古王公,三是再度啟用周培公攻打臺灣,被貶盛京11年的周培公在臨終之際才再次等來康熙探視和重用,可週培公說“晚了,臣知命,恐怕熬不到天暖了”,並在康熙的要求下推薦了姚啟聖,達到目的轉身就走的康熙被周培公叫住,他向康熙進獻了一幅小畫,一幅大清最精最全的地圖“皇輿全圖”。

畫被展開後,康熙震驚地再也挪不開眼光,可不遠的周培公卻未留下隻言片語抱憾而終,周培公死後,康熙停朝一次為周培公守了一夜靈,可卻依舊彌補不了康熙對周培公的虧欠。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周培公,一個南方人,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卻落得如此下場,而在蒙受不白之冤時,他依然心繫大清江山,如此能臣、忠臣,為大清鞠躬盡瘁到最後一刻,周培公的一生令人惋惜,而他為什麼會有這樣悲涼的結局?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落得悲慘結局的真實隱情。

01 入仕

周國治因彈劾吳三桂造反被押解回京的路上遇到了落難的周培公,朱國治邀請周培公與其車船同行到了京城,兩人臨分別之時,朱國治感嘆此去無官無命的結局,而周培公在得知朱國治獲罪的緣由時,當下斷言朱國治此行有兩種結局。

一個是周培公揣測康熙招三藩入京商討國事的真正目的在於削三藩,周國治彈劾正中康熙心思,此行有驚無險;一個是若三藩中勢力最大的吳三桂不入京,康熙為避免動亂不會動手削藩,而是以周國治的項上人頭安撫吳三桂。

而最後的結果亦如周培公所預料:

吳三桂並未入京,康熙原意打算取朱國治人頭,卻因朱國治的忠心和康熙削藩的決心,康熙任命朱國治為雲南巡撫監視吳三桂,為大清設定一道屏障,但其實卻是以另一種方式要了朱國治的命。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朱國治在監獄接受康熙任命並前往雲南之前,特意向康熙點名要周培公,自此周培公入了康熙的心,也開啟了周培公入仕的倒計時,而周培公的入仕其實有兩種方式。

介紹信。

身無分文來京趕考的周培公靠給人寫字謀生,經常食不果腹、露宿寺廟被趕,有幸遇上來京城告狀靠賣豆花籌集銀兩的鎖兒幫助,為了報答鎖兒的豆花之恩,周培公將伍次友寫給明珠的推薦信給鎖兒寫了能吟唱的狀詞,而這封推薦信價值萬金。

知遇之恩。

康熙以吃豆花之名見到了名落孫山而落魄潦倒的周培公,並邀請周培公一起喝茶,周培公一眼就看出了眼前的人就是康熙,並在康熙為鎖兒特事特辦,取消了貪了他金瓜子的李明山功名之後,深感康熙聖名而入仕。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周培公,舍最簡單的入仕之道,在深受康熙知遇之恩時,儘管無職無銜卻能行走上書房而被同僚排擠,卻依舊知恩圖報,就如他受鎖兒之恩,他圖報為鎖兒寫狀詞,受康熙聖恩,他圖報為康熙平藩肝腦塗地。

02 立功

周培公,才學深厚,經史子集無一不通,雖為文官,卻依然可以帶兵馳騁沙場,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他做了三件事,立了三大功。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斬孝莊家奴。

吳三桂謀反,北邊的察哈爾王嗅到了契機,察哈爾趁勢起兵造反,南北同時作亂,康熙被吳三桂欺騙深覺奇恥大辱,又因赫舍裡皇后難產而死而意志消沉,這時候,孝莊再次攬下重擔以喝茶召集歷經50年如今以飛黃騰達的家奴們,組建了一支以院士、兵勇、家奴、傭工的3000人軍隊。

康熙任命從未打過仗的周培公為大將軍,久經沙場的圖海為助手,臨出發前,周培公因經驗缺乏被士兵們瞧不起,為了立軍威,周培國當場下令斬殺了遲到的二等伯家奴,自此軍隊重整,並以13個“斬”約束軍隊和以察哈爾不存在的1000兩黃金的一半為許諾凝結軍心,最終,周培公在很短的時間就滅了察哈爾,揮師南下。

從未打過仗,卻敢斬孝莊家奴樹軍威,以賞銀籠絡軍心,一支臨時集結的家奴兵,成了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師,周培公,軍事奇才,立不世之功。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阻止屠城。

平了察哈爾王之後,周培公和圖海揮師南下,在平涼城遇擁兵自重的王輔臣反擊,王輔臣作為吳三桂舊部,在大清和吳三桂之間搖擺不定,周培公切斷了平涼城糧道,而後周培公和圖海卻發生了兩次矛盾。

一次是圖海以只有10天的口糧對周培公遲遲不攻城心生不滿,而周培公執意要等朝廷的30架紅衣大炮;二次是以紅衣大炮攻佔了由王輔臣之子王吉貞帶領5000精兵鎮守的虎嶺後,佔據有利地形的圖海要求大炮持續襲擊平涼城,周培公卻阻止了屠戮平涼城30萬百姓的慘劇而隻身一人進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以康熙的厚待和虎嶺上的大炮枕戈待旦力勸王輔臣,而在虎嶺之戰僥倖活下來的王吉貞也在最關鍵的時候出現勸父親歸順大清,王輔臣就此歸降。

周培公,心懷百姓,敢為人先,以不傷害百姓,也不亡士兵的最低代價勸降了手握6萬重兵的王輔臣,折斷了吳三桂最重要的一扇羽翼,為繼續南下戰勝吳三桂走了最關鍵的一步。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皇輿全圖”

調回京城不久,康熙就將周培公貶至盛京11年,之所以是盛京,只因為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康熙更為容易監視周培公。

11年的冤屈,周培公不僅未生埋怨,還為康熙繪製了大清最精最全的“皇輿全圖”,一張地圖,是周培公11年冤屈的沉冤昭雪,是康熙一代帝王一世霸業的肯定,是一個國家的版圖之基和最有力的佐證。

而我深覺,這幅畫才是周培公一生最大的功績,圓了康熙統一一國的心,也定了一國不可分裂的根本,於當下,於後世,都厥功至偉。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周培公在文,可以為康熙平三藩諫言獻策;周培公在武,可以在從未打過仗之下帶領大軍一路披荊斬棘,甚至不戰而勝,靠的是他的才氣與能力,他足以稱得上大清第一奇才。

03 原因

放棄捷徑,只想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入朝為官,卻因對康熙本命“玄”字未加缺筆而被主考官故意刁難,名落孫山後,原本想2年後再科考的周培公因滿腹才華深得朱國治和康熙賞識而有幸入官場。

窮困潦倒時康熙的知遇之恩,成了周培公用一輩子湧泉相報的根源,他為大清立下多個不世之功,他是康熙平三藩異軍突起的一代謀臣,卻在三藩平定之後被貶盛京,因三藩之亂而起,因三藩之亂而落,起落之間,道盡了周培公的冤屈

,而他的悲慘結局,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滿漢之別。

大清表面上一直主張滿漢無別,但暗地裡卻一直存在滿漢之別。

為了宣揚滿漢無別,康熙可以在監視吳三桂時啟用朱國治,平三藩時重用周培公,收復臺灣時重用姚啟聖,打擊明珠黨和索額圖黨時扶持李光地等這些漢臣;他可以為了給容妃和藍齊兒特別恩旨,讓她們穿漢人服裝回福建省親、宣揚滿漢一家親;他可以在政績卓著的臺灣知縣魏東亭告老還鄉時,封魏東亭為“毅親王”,讓其成為漢人第一個異姓親王。

可實際上,在功與過、獎與罰裡赤裸裸地彰顯了滿漢之別。

朱國治、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皆應時而起,都立下赫赫之功,可結局要麼悲慘,要麼差強人意;周培公和圖海勸降王輔臣後可直取吳三桂,可漢臣周培公被康熙召回,所有功勞都轉移到了滿臣圖海身上;明珠被鄭經所抓,誓死不投降而揚了對大清的忠誠,康熙因他被抓降了他兩級、罰了他一年俸祿和奪了他雙眼花翎,卻因其忠心,康熙又擢升他兩級,賞三眼花翎;索額圖最後犯下28條罪,條條可誅,可康熙卻因毀其聖君之名不承認索額圖謀反,甚至不取他性命。

漢臣,就算立了再大的功勞,也無法真正立足於朝堂之上;滿臣,就算嘴皮子上討了些許好、犯了滔天之罪,卻能依舊屹立不倒,漢臣是實實在在地以命建功,滿臣是實實在在的私慾氾濫,可待遇就是如此天差地別。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康熙的權衡。

周培公的命運,可以說,真正掌握在康熙手中,某種程度上說是康熙權衡後的結果。

周培公斬殺孝莊家奴後,給家奴兵立了13個“斬”的軍規,卻唯獨沒有掠奪民財者斬,明珠向康熙挑撥離間周培公一旦脫韁就難控制,雖康熙以每個士兵只有一兩餉銀堵住明珠之口,康熙心中烙下忌憚之心的引子;周培公平定察哈爾王之後,索額圖狀告周培公縱兵搶劫官倉民宅,明珠再向康熙諫言首戰告捷的周培公不能讓他懈怠,否則虎狼之師不好控制,雖康熙否定是周培公所為,但卻給周培公下達了直撲平涼城的旨意,康熙已開始防範;周培公即將平定吳三桂,明珠向康熙再次諫言周培公手握30萬雄兵不得不防,康熙“他是該把功勞分給別人一點了”而將周培公臨陣召回,康熙付諸實踐。

周培公戰前,戰中和戰後,幾乎都受到索額圖和明珠時不時地挑撥,而他們兩人的態度幾乎代表了整個朝廷官員對周培公的態度,而康熙明知周培公有功、有屈,卻依舊在自己的提防之心和滿朝官員的朝局之穩間權衡而 “犧牲”了周培公。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周培公的“缺陷”

在周培公身上,有兩個優點,但對於皇權和權貴,卻是致命的“缺陷”。

太主動。

周培公一顆報國、報恩之心,他敢為人先。

赫舍裡皇后難產而死時,只有周培公看出了赫舍裡欲言而止的臨終遺願,他絲毫不避諱地直接向康熙請奏冊封太子;吳三桂假意上奏表示同意撤藩,康熙喜出望外並斷定吳三桂不會反,只有周培公反問康熙萬一他反了呢;得知被吳三桂欺騙,恥辱地流出了眼淚,心情悲憤之時,周培公碰刺地向康熙上奏抓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撫慰尚可喜和耿精忠、擢升吳三桂舊部王輔臣、宮中戒嚴四種應急措施。

周培公,說別人不敢說的,碰別人不敢碰的,做別人不敢做的,萬事都敢,他從來就不知道,有時候太主動會遭人忌憚、遭人記恨,他把所有難解的事都想好了解決的路,卻唯獨從未給自己留一條可退之路,甚至臨終前,當康熙打算再次啟用他收復臺灣時,他起了起久臥病榻的身子,依舊一顆主動建功的拳拳之心。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太善。

自周培公入仕,一心為大清平定三藩,他什麼都敢說敢做,但這些敢的別後隱藏了他一顆極善的心。

因無官無職被同僚為難,他並不在意;被康熙貶到盛京,他為了維護康熙面子,甘願忍受不白之冤;被貶盛京11年,他從未有埋怨,而是繼續嘔心瀝血為康熙繪下舉世之“圖”。

周培公的身上,有“善”,更有“忍”,而忍更是一種昇華的善,因為太善,就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更忽略了在風詭雲譎和盤根錯節的朝堂之上存該有的自保之心,從無傷人意,卻難擋別人的防人心、害人心。

周培公的悲慘結局,是大清滿漢一家親的粉飾,是康熙在滿朝文武和漢臣周培公間的權衡,更是周培公一顆報效朝廷、報恩康熙之心,卻全然不顧自保和留一條退路的忠誠與善良,周培公,觸犯了權,損壞了利,“權利”背後的人,讓周培公成了犧牲品而已。

重溫《康熙王朝》,才懂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卻結局悲慘的真實隱情

寫在最後:

看完《康熙王朝》,深覺滿漢之別的殘酷,深覺“遷界禁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老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殘酷,深覺受康熙寵愛的容妃因干政卻被貶去宗人府刷馬桶被砸死的殘酷,深覺藍齊兒在夫家和孃家間為難又親見母妃受難的殘酷。

一代康熙王朝,一個個舉世之功的背後,藏著的是犧牲,是不平,是一段段最殘酷的血淚史。

周培公的功績和委屈,並不會隨著他的死而消逝,而是在他的死裡更昇華出他的偉大和難忘,周培公的結局,揭示了滿漢之別的殘酷,揭示了一代帝王的權衡之術,更揭示了周培公一生光明磊落的忠誠、善良與獨樹一幟。

以平三藩建功立業為始,以繪製“皇輿全圖”建功為終,一生鞠躬盡瘁,死而無怨。

周培公,值得銘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