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皇帝追求邊功,導致邊疆戰事頻發,需要專職機構節制一方的軍政資源以應付;第二,朝廷掌握的財源遠不足以填補軍事開銷的漏洞;第三,土地兼併、均田制崩潰,進而導致支撐唐初軍事奇蹟的制度基礎,府兵制的崩潰。而設立節度使制度是在環境變化以後為了適應新局面的正常處置措施,並不是皇帝腦殘拍腦門的決策。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僅從經濟角度講,就是經濟的發展,租庸調製度的不合時宜與土地兼併,導致府兵制的崩潰。但是府兵制的的崩潰到後期藩鎮割據是一個過程。先說唐初的府兵制“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府兵制讓中央牢牢地把調兵權掌握了起來,可隨著邊疆的擴張,府兵制的沒落,不得不招募士兵,充實邊防。(最早,唐中央政府在邊疆地區設定六都護府)與此同時,都督等軍事類官職也逐步提高兼管行政,統一事權。而到了唐睿宗景龍、先天年間,就開始出現了節度使。尤其是到了玄宗時,因為對外積極的擴張,在邊境正式設立十節度經略使。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比如北庭節度使用來防禦突騎施,朔方節度使防禦北狄。直到安史之亂,朝廷還尤為倚重各個藩鎮,以至於後來以藩鎮制約藩鎮。並不是朝廷不想削藩,只是平定安史的功臣是節度使,河北安史叛將投降後,依然是節度使,你無法徹底消滅他們,只能憑他們自由發展,只要這些人還奉大唐為正統,也可保相安無事。畢竟,天寶之後,大唐上下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西北迴紇,東北的契丹,青藏高原上還有吐蕃,河北還有安史叛將殘留割據,你要對付這些,不都得靠藩鎮嗎?而東南地區的藩鎮,還擔任著幫唐中央政府收稅的擔子。而在玄宗時期,確實對藩鎮是有監督制度的,有宦官監軍。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總結三點:一、河朔地區富足,當地節度使可以完全不靠中央就能存活;二、唐中央政府因為黨爭、財政等問題而無法組織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導致討伐都無功而返;三、邊疆形式的變化,需要藩鎮護衛中央。這三點,導致藩鎮無法被徹底取消,也只能在可控制的前提下,任其發展了。因為唐玄宗好大喜功,希望開疆拓土,所以邊將的權力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多,久而久之,為了方便調動軍糧軍餉,地方的權力就落到邊將手裡了,這是唐玄宗放任的結果。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不過節度使開始的時候也是像宋朝一樣頻繁調動的,但隨著戰事的擴大,邊將的任期越來越長,勢力越來越大。安史之亂和節度使制度沒有必然聯絡,主因是李隆基以為天下太平,耽於逸樂,放任李林甫長期專權,造成唐朝吏治的敗壞。唐朝有邊將立功擔任宰相的習慣,李林甫為了長期擔任宰相,就建議李隆基重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因為胡人沒文化,不可能當宰相,並且排擠走了節度使裡面最忠誠的王忠嗣,為安祿山反叛鋪平了道路。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安史之亂是李林甫專政、胡人長期擔任節度使、安祿山擁兵自重、唐玄宗不作為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回過頭來看節度使制度的形成,和唐玄宗個人的意志是有很大關係的,他把猛獸放出來了,自己卻在看守籠子的時候打盹兒了。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由一種邊疆軍事制度開始推行到內地,是安史之亂的後遺症。

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當時唐朝面臨的狀況需要賦予地方適當的權力,但沒有足夠的經驗、操作水平,翻車了。稍微具體就是,地方需要有人來幹清朝時督撫大員乾的活,但沒有演化出後世更穩定的操作方式,只弄出來了隱患巨大的節度使制度。後來的朝代也是一代代積累經驗教訓,才有了新的地方操作,例如清代常設的巡撫、總督,在明代曾經只是臨時設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