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在古代,如果說一個王朝最強大的內部敵人是“統治者集團耽於逸樂,置天下百姓於不顧,人為製造階級間的矛盾”之外。那麼,一個王朝最大的外患不是邊境之患,而是天災。

封建王朝時期,只要有一點點的天災,像是洪澇災害,亦或是天時不正一直大旱,就有可能會導致百姓田地裡的糧食顆粒無收,如此一來,災民流亡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王朝處理不當就會增添各種各樣的矛盾,為王朝的穩定帶來無窮的災禍。講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想,既然田地裡面沒有糧食,那麼就不能去下河捕捉魚蝦充飢麼?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非要透過草根樹皮來苦苦掙扎麼?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很難做到大範圍推廣。為何會這麼說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古代天災的頻發

古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都沒辦法和現代來比,那時候的農民真正意義上是靠天吃飯,可以說,他們一年辛勤勞作能得到多少收穫全,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

有沒有好的天氣,直接影響到田地裡面的收成,對於農民來說,一旦遭逢天災就意味著末日的來臨。天災往往是徹底摧毀一個小農之家的最根本因素,而面對天災時,人力根本做不了什麼。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他們能想的就是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因此在古代要想讓一個人徹底臣服於你,很簡單,只要你能滿足他的溫飽,那麼他就願意為你效力,甚至是為你效死都不在話下。

翻閱史書不難發現,沒有哪一個朝代是不會遭遇天災的,如何處置天災就是統治集團的學問了。對於百姓來說,一場天災將百姓辛勞耕種幾個月,甚至是一整年的成果都盡數摧毀。

一年的心血就此付諸東流不說,還必須思考接下來怎麼度日,哪怕是王朝盛世,在某些陰暗的角落中,百姓遭遇天災之後就只有絕望,為了活下去甚至說只能易子而食,這無疑是人世間最悽慘的事情。

聽者無不流淚,雖然這一切很殘酷,但是這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更是對底層百姓生活不易的寫照,也是抹不去的事實。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面對天災,百姓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自發地上山去採摘野菜,野果子一類的東西來充飢。吃完野菜、野果子之後,草根和樹皮也會成為百姓賴以為生的口糧。

儘管這些東西很難吃得下去,並且也很難吃得飽,但最起碼這些東西能保證百姓不會餓死。此時,就是統治者收買人心的最佳時候。

正所謂雪中送炭難,在百姓最需要官府的救助的時候及時賑災,就能有效地收集一波天下人心。危難關頭,一般都會有官府的賑濟,幫助老百姓們生活下去。

但是這畢竟是外力,求人永遠不如求自己,也因此許多現代人都會評價古代百姓:為什麼災民就不能自救,下河或是湖中去抓魚蝦呢?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救災也要因地制宜

這倒不是不可以,但關鍵是得看是在哪裡受災,需要因地制宜換位思考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一直都是位於北方。

直到兩宋時期,南方才逐漸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從氣候上來說,北方一般更容易遭受的是大旱。

由於北方降水要比南方少得多,土地也遠不如南方肥沃,所以北方基本上屬於年年遭災的一個環境。

北方的災情雖然很大,但是卻能很快就平息下去,畢竟中原是自古以來的中心地區,中原動盪對於王朝的穩固可是致命的。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為了維持中原的安定,統治者往往會盡全力來撲滅中原的災情,甚至不惜傾全國之力來賑災。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使得百姓下河捕魚蝦自救,沒有任何的意義。

其次,北方多旱災,一般來說大旱會導致北方的小河小湖一併乾涸。試想一下,連水都沒有了,魚蝦還能活得成麼?

大型河流湖泊中的魚蝦,百姓是不會去捕捉的、也無法捕捉,因為危險性實在太大。大河之中丟掉性命的人可不在少數,為了一口飯吃丟掉性命,還不如選擇吃草根樹皮。

他們可以先堅持一段時日,等到朝廷的賑濟糧食下來後,則災厄自消矣,這對他們來說,下河捕魚捕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若是在南方的話,就更沒有必要去下河捕捉魚蝦應對天災了。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因為南方得天獨厚的地理以及氣候條件,江南多種植水稻,由於南方的氣候水土原因,一年可以有多次種植收穫的機會,並且被北方百姓視為天敵大患的旱災,在南方也是不存在的。

南方的百姓災害很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方百姓就算遭受災害,也不會像北方百姓那樣絕望,只能等待朝廷的賑濟。南方百姓遭遇天災,只要不是一整年的天災,南方的百姓都是可以自救的。

相比於北方而言,南方的可食用植物,動物都要比北方多。較小的災情,亦或是一般能接受的災情,對於南方百姓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於是自己解決的。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倘若,真的有那種百年不遇的特大災情的話,想必朝廷也不會置之不理。除了以上的地理、天時因素外,還有一個緣故就是,古代南方的人口密度與北方比起來要小得多。

古時我國的南方開發得很晚,可以說得上是地廣人稀,相同的災情放在南方來看,受災的人口數目也遠沒有北方的那麼多。因此,就算是南方遭遇了災情,當廣人稀的條件也足以讓南方土著居民設法自救。

他們不會淪落到要下河、下湖,去捉魚、捕蝦來維持生計!如果天災發生在其它地區,那就更容易解決了,比如東北的山林裡,那根本就構不成威脅。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山林之中本就難尋土地,山中的人家終生靠山吃山,他們一般都是世代從事獵戶工作、打獵,就是他們日常維持生計的手段。他們進山只為獵捕野味,將野味留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當時,做獵戶的生活要比種地的農民滋潤太多了,蒙古草原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本就是遊牧民族的他們以各種肉食作為主食,天災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

即便中原餓狼遍地,也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關,大雪、寒冷比以往厲害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提前儲備牛羊等肉食,只是生活水平多少會下降一點。

古時候鬧饑荒,百姓為什麼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樹皮?

綜上,之所以在天災年間,百姓寧可吃草根樹皮度日,也不去下河下湖捕捉魚蝦,更多地反映出的是無奈。

不是老百姓不願意這樣做,而是實在沒辦法這樣做,畢竟有誰願意吃草根樹皮呢?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