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孫中山為“讀書生活”節食

孫中山有著超乎常人的求知慾,嗜書如命是出了名的。他對友人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日不讀書,即不能生活。”此話不虛,他一生讀書的時間比革命的經歷還要長。

對孫中山而言,讀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頭等的生活。

孫中山為“讀書生活”節食

一次他流亡英國,費用相當拮据,需受人資助方能生活,但他總是想法省出一些錢來買書,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稱《民約論》)、富蘭克林的自傳、《拜倫詩選》,還有不少關於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書籍。他說:“生活苦點沒關係,兩個小麵包可以當一頓飯,一兩頓不吃也沒關係,可不看書就受不了了。”

孫中山為“讀書生活”節食

1909年,孫中山赴歐洲向華僑宣傳革命,籌募革命經費,輾轉抵達倫敦時,錢快用光了,吃的是賤價的大眾麵包。幾位留學生得知,湊了40英鎊送去,請他吃些好的。他將錢收下,但一分錢也沒有用於加強營養,全都買了書。沒幾日,這幾位學生又來探訪,聽說他把錢都買了書,擔心他缺了營養影響身體。他微笑著說:“生活苦一點無妨,我已習慣了。一頓飯不吃不要緊,一天不讀書就受不了,便會追不上時代。”

孫中山為“讀書生活”節食

吳鐵城記述了孫中山在檀香山買書的故事,“民國三、四年間我到檀島,許多老同志為我道述總理幼年在檀島讀書及後在檀島創立興中會時生活故事:雲總理常到檀島圖書館閱覽群籍,偶有餘錢,輒用以購書,其好學精神,實為人所不及,故生平藏書亦豐。在滬在粵常直接向外國訂購書籍,其所閱讀不拘名著與否,如去年來臺之威廉博士,曾著一書名《經濟史的詮釋》(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並非暢銷之書。總理亦購閱之。”

買書是為了閱讀。無論流亡海外,抑或是革命征途中,孫中山始終與心愛的書籍相伴,始終與讀書和革命並行。在他的認知中,“革命須有高深的學問”,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個人嗜好,更是為革命而學習。要有高深的學問必須讀書,“一旦融會貫通,自然可以發揚革命精神,……不然便追不上時代,一個人追不上時代,便會變成落伍者”。

孫中山為“讀書生活”節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