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

公園220年,漢獻帝劉協釋出禪讓詔書,將整個大漢王朝打包轉讓給曹家,延續了四百多年的東漢徹底灰飛煙滅,而接手大漢王朝的,便是曹操的繼位者曹丕。

那麼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曹操一生致力於中國統一,立志成為天下之主,而且耗費了半生精力從“挾天子以令諸侯”到統一了北方,建立了不朽功勳,當時在他手上的漢獻帝,早已成為傀儡,他為什麼不廢掉漢獻帝而自己稱帝呢?反而最後是他的兒子曹丕,在曹操剛剛嚥氣幾個月後,便將天下改姓了曹,今天蘭陵公子給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緣由。

自公元191年開始,曹操在各方諸侯中初露鋒芒,經歷了17年的南征北戰,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東漢末年的諸侯巨擘,這期間,曹操滅董卓、誅呂布、討伐徐州、消滅袁紹、袁術二兄弟、評定河北、北伐烏桓、剿滅西涼等等,最終讓混亂的北方歸於一統,讓整個大漢朝群毆的局面漸漸變成一家獨大的勢力。

此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著漢家血脈,可以說從這個時候起,曹操所掌握的權利和享受的待遇其實和皇帝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如果非要找出一點他和漢獻帝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沒有把王冠戴到頭上。

用一句比較文藝的話說就是,曹操雖沒有天子之名,但卻已經有了天子之實。

不過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其實腦子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此時雖然具備了篡漢稱帝的實力,卻也只是有了初步施行的基礎,距離他想要的天下一統,還有很大距離。

此時對他最有挑戰性的,便是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面對著天下三分的局勢,他也只能選擇各個擊破。的確,如果單純按照實力來算,孫劉兩家任何一個都沒有實力與他抗衡。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當他準備揮師南下收割孫劉的時候,孫權和劉備竟然結成了同盟。曹操在這樣的孫劉聯軍面前,不僅沒能實現目標,而且遭遇火燒赤壁的慘敗,只能鎩羽而歸。

這一場大敗直接改變了三國時期的格局走勢,北方曹操短期內不具備發動滅國戰的軍事實力,而孫劉兩家也沒有一舉消滅曹操的能力,雙方進入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曹操具備稱帝的外在條件,但是卻並不成熟,因此他沒有稱帝。

不過,外在條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曹操自己,他究竟想不想稱帝。

在曹家集團實力突飛猛進的過程中,其實很多人已經逐漸明白了曹家取代漢朝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他身邊的人也是不間斷的會對曹操稱帝進行勸諫。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夏侯惇等人。夏侯惇是曹操的心腹大將,更是曹操的親戚,對曹操絕對是死心塌地的追隨者,因此他的勸諫實際上是代表了曹操手下很多將領的真實意見。

尤其是曹操加封魏王之後,夏侯惇直接進言:漢祚已盡,魏王大功於國於民,就該順天應命代漢而立。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也讓曹操一時心動。

但是曹操並沒有因此飄飄然,他冷靜的看到,自己加封魏王這件事上,很多漢室老臣都清一色的保持了緘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自己手下最有謀略的荀彧,荀彧不僅反對曹操稱帝,而且連他加封魏王都持反對意見,甚至搬出了劉邦定下的“異姓不得稱王”的祖訓。

曹操考慮到這些因素,並不意味著他忌憚這些漢室老臣,但是沒有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時候,曹操還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畢竟自己已經擁有了天子的實力,如果急於求成而適得其反,那就不划算了。

就這樣,在三國局勢平衡的過程中,曹操依然穩坐釣魚臺,放棄了稱帝的機會。

三國的動態平衡被打破,源於東吳偷襲江東,直接導致了孫劉聯盟的第一次破裂,最大的裂痕是孫吳不僅偷襲了荊州,還殺了劉備的二弟關羽。

狡猾的孫權自然知道殺了關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於是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希望能夠將劉備的憤怒遷怒給曹操,沒想到愛才如命的曹操厚葬了關羽,孫權的小心思直接失敗。

但此時孫權又想到一招,他主動派出使者前往許昌,表示孫權和東吳希望曹操稱帝,自己願意俯首稱臣。

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曹操的一大勝利,因為三分天下,實力第二的東吳已經向老大稱臣,那就只剩下老三蜀國劉備了。

如果換過一般的君主,可能早就樂呵呵的稱帝了,但是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奸計,孫權無非是想透過讓曹操稱帝,再次分散劉備的怒火罷了。

曹操哈哈大笑,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意思是你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嗎?

於是,他叫來孫權的使者,明確地告訴他們,也昭告天下,說孫權勸自己稱帝,但是自己並不打算稱帝。

曹操這個決定非常高明,相當於告訴了劉備,孫權這小子來勸我稱帝,但是我拒絕了。果然,此時劉備正因為孫權殺了關羽而悲憤,又聽說孫權向曹操稱臣,頓時氣得火冒三丈,便派出百萬大軍征討東吳。

曹操藉助拒絕稱帝一事,打破了三國平衡,讓孫劉兩家狗咬狗,可謂一石二鳥。

不過,曹操的想法不是手下的臣子能夠了解的,於是夏侯惇、陳群等人紛紛上書曹操,您老人家到底為什麼不願意稱帝呢,總得給個說法吧,如果您對權力不感興趣,為什麼加封魏王呢,如果您想要取代漢室,為什麼一次次拒絕稱帝的事呢?

面對著手下的追問,曹操覺得不給個答覆也不太好了,於是,在一次朝會上,曹操對群臣說: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正是這句話,直接暴露出了曹操的真實想法,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如果老天爺讓曹家取代漢室,那麼我就當那個周文王吧。

要想理解這句話,我們還得明白周文王這個人。周文王是商朝末年的一方諸侯,未來周朝的奠基者,他在世的時候已經得到了四方諸侯的擁戴,卻始終沒有邁出稱王的最後一步,而是埋頭苦幹搞發展,當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實力已經成為不可撼動的巨擘。

事實證明,周文王很高明,他在世的時候沒有引發不必要的大戰,當他去世後,商朝和四方諸侯早已經不是周朝的對手,於是他的後代輕而易舉的就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而從未稱王的他也被追封為周文王。

從曹操的那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想法,他希望自己效法周文王,做好實際的工作,至於稱王這種事,還是留給後代去做吧。

到了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

所以曹操追求一生,也未能最終實現天下一統,同時也未能稱帝。就像很多人說的,曹操不是不想稱帝,只是條件不成熟,如果再給他一些時間,他肯定會稱帝的。

這個問題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它的答案,恐怕只有曹操本人最清楚。

當然了,曹操這個沒有實現的夢想,在他去世後幾個月,便由他的兒子曹丕替他完成了,而曹丕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取代漢室,我們都明白,是曹操奮鬥打好的基礎,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策略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