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晚清幕府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幕府”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李牧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

原本指的是古代將軍的府署,因軍隊出征時使用的帳幕而得名,後來逐漸擴充套件到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

而幕府制度,即為中國古代重臣、將帥、疆吏、牧守,引薦親信士人以入府署參與行事決策的制度。

晚清幕府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盛行私養門客之風,社會上因此出現一批利用自己的智慧或一技之長,替主人在軍事、政務等方面出謀獻策或承辦差事的“遊士”、“食客”等。

可見,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幕府制度,到了秦漢時期逐漸形成,又經過魏晉南北朝、兩宋和元、明兩代的發展、演變,至清代日趨完善。

幕府中的僚屬,也稱幕僚、幕賓、幕友、幕客、賓師等,一般由有學識、又諳於政事的文人、學者、名流擔任。主要職責可概括為:參議決策、置備顧問、諮議謀劃、典屬文書、迎接賓客、經辦庶務等。

清代幕府制度的發展又可分為前清、晚清兩階段,本文主要談論晚清幕府制度。

晚清幕府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晚清時期,隨著清王朝內外交困的加劇,其幕府制度特徵日益凸顯、完善,演變一種有別於明清幕府制度、而與傳統幕府制度淵源頗深的幕府狀態。

當然,由於時代不同,晚清幕府制度的形式和內容,都超越傳統幕府制度,不過還是傳承了公務私辦、為一人效勞的精神實質,但是也與近代的民主政治潮流格格不入。

第一,晚清幕府制度適應了晚清的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王朝既要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又要被迫受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控制。因此,在處理中外事務時,幕府制度的內部結構、職名、職能、具體管理方式也均隨之變化。其中,變化顯著的要數人員構成,新型人才日益增多,規模不斷擴大。

第二,晚清幕府制度經歷了一個變革過程。在乾隆中期之前,大部分幕僚恪守盡職、佐人為治。

晚清幕府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到了晚清,幕府早已積弊叢生,幕僚素質低下。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稱“刑名、錢穀幕僚中,劣多佳少。”而幕府也大受詬病,張廷驤在《入幕須知五種》中認為“往往加幕以劣之目”。

因此,晚清幕府制度在完善之前,必定要經歷一個革除前幕制積弊的艱難過程。

第三,晚清幕府制度反映出晚清官場腐敗。晚晴官場可謂腐敗不堪,各級官員基本對政事“不感冒”,個個明哲保身。徐繼畲在《松龕先生全集·奏疏》中提到:“負清名、有時譽者,大約以緘默不言為慎密,以圭角不露為深沉,以漫無可否為和平……以遵循故事為奉公守法之規。”如果按原有的官僚體制執行,根本無法擺脫困境,幕府制度可謂應運而生。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清王朝的衰落,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開始尋求救國真理,積極投身改革,逐步瞭解並接受西學,湧現大量務實人才。

晚清幕府制度,在中國政治史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可是,晚清政府還處於科舉取士的僵化用人機制,大批人才無法被主導官僚制度所吸納。

晚清有見識的重臣,開始廣開幕府,納士取賢,使大量人才得到用武之地。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幕府政治仍蔚然成風,當然這也是晚清幕府制度的“延續”。可見,一種政治制度的消亡並不會立即銷聲匿跡,而是分幾個階段逐步消亡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