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袁崇煥在寧遠發炮未必真將努爾哈赤炸傷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因,目前爭議仍然較大,那麼努爾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煥炮轟而死嗎?一直以來,炮轟努爾哈赤都被認為是袁崇煥的一大功績,然而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努爾哈赤被其炮轟致死的可能性極小。

努爾哈赤發動寧遠之戰,撤軍後八個月突然病崩

明朝天啟年間,後金在遼瀋之戰獲勝之後,又攻克包括遼西重鎮廣寧在內的40餘座城堡,明廷大震之下,採納孫承宗和袁崇煥“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的主張,並以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取代王在晉,經略遼東。

孫承宗抵達遼東之後,隨即命令袁崇煥和副總兵滿桂率兵萬餘駐守寧遠。袁崇煥於是在寧遠練兵屯田、修築寧遠城,遂使寧遠成為山海關的重要屏障。天啟五年(1625年)夏,孫承宗又採納袁崇煥建議,派兵據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裡。

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孫承宗屢遭攻訐陷害之下憤而辭官,天啟帝以閹黨高第取而代之,而高第抵達山海關之後便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將軍隊全部撤入關內,因袁崇煥堅決反對而只讓其率領少量軍隊駐守寧遠。

袁崇煥在寧遠發炮未必真將努爾哈赤炸傷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趁著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努爾哈赤親率八旗軍六萬餘人直逼寧遠城。此時寧遠城內守軍不過兩萬,且在關外各處軍隊撤退之後寧遠已成孤城,袁崇煥於是堅壁清野,率領全城軍民意圖死守寧遠。

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在派人勸降袁崇煥失敗,反被其用大炮轟擊後,後金於次日發動進攻。面對後金大軍的圍攻,袁崇煥率領軍民死守,甚至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雙方激戰至深夜,後金軍攻城不破後只得收兵。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後金軍隊再度與明軍激戰兩日,然而依然對寧遠城無可奈何,在付出較大傷亡代價後,努爾哈赤被迫撤軍。

而就在寧遠之戰結束八個月後,即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突然病崩,終年68歲,後葬於瀋陽福陵,廟號“太祖”。

努爾哈赤是否被袁崇煥炸死?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

由於從寧遠之戰到努爾哈赤駕崩,之間僅僅間隔了八個月時間,因此若說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以火炮擊傷,最終不治身亡似乎也說得過去,但從現有資料來看,這種可能性極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袁崇煥在寧遠發炮未必真將努爾哈赤炸傷

袁崇煥

1、史料可信度較低。努爾哈赤重傷致死之說,出自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和張岱所著的《石匱書後集》。根據該書的記載,翻譯官韓瑗隨使團前往明朝時,恰好遇到了袁崇煥,袁崇煥對其極為欣賞,寧遠之戰時曾將其帶在身邊,因而韓瑗得以親眼目睹了這次戰役,而袁崇煥則在戰事結束後派人前去羞辱努爾哈赤,因而得知努爾哈赤已經重傷。不過,關於這種說法,後金和明朝方面的史料均未提及,《清史稿》明確記載天命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乃是因病駕崩。而《明熹宗實錄》中則僅僅記載了“(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根本沒有提及重傷努爾哈赤之事。如果努爾哈赤被重傷,如此大的功績,捷報之中不可能不提,明朝的史料更不可能不記載,這顯然不合常理,難以令人信服。

2、努爾哈赤無重傷跡象。寧遠之戰結束之後,從努爾哈赤的行動軌跡來看,哪裡有一點重傷的跡象?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在攻打寧遠失敗之後,努爾哈赤又率兵突襲覺華島,“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衝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攻打喀爾喀蒙古,“進略西拉木倫,獲其牲畜”。同年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又曾親自迎接前來瀋陽的科爾沁部奧巴貝勒。直到同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這才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如上所述,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不僅經常出席活動,而且頻頻出兵作戰,哪裡有一點重傷垂死的樣子。

3、古代的醫療條件。以明朝末年的醫療條件,尤其是尚未入關的後金醫療條件,對於槍炮傷基本就是束手無策,一旦被炸成重傷,或許不會立即死亡,但定然不會再活多久。如果努爾哈赤真的被大炮炸成重傷,那麼有理由還能活半年之久嗎?這顯然不太可能。

如上所述,從現有史料來看,袁崇煥用大炮轟死努爾哈赤這種事情顯然不太可信。而且,目前關於努爾哈赤之崩雖然有爭議,但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他到底是鬱憤而死,還是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