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我國古代習慣把整個社會從高到低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

即使商人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部分封建統治者們仍然對其有較大的敵意與蔑視,連帶著其他階層、乃至於商人本人,也對商人這個身份產生了自發、廣泛且持久的輕視甚至牴觸心理。

正所謂“無商不奸”。

然而,商人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天生如此……

01先秦時期:商人的黃金時代

早在商朝時期,生產力提升,剩餘產品增加,商朝人多與其他部落貿易。久而久之,人們把專門從事貿易行業的人統稱為“商人”,這一稱呼沿用至今。

而“士農工商”這個詞,則出自先秦著作《管子》,四個行業分別代表讀書人(又有說軍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管子》認為,士農工商這四個行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管子·小匡》

因此這四個行業提出之初是並列的,並沒有先後之分。商人的社會地位普遍得到各國國君的承認。

春秋戰國時曾湧現出六位著名的商人:白圭、子貢、呂不韋、管仲、弦高、范蠡。

范蠡是春秋時期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是輔助越王構建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但范蠡認為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因此辭官。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辭官後的范蠡找到了經商的新追求,三次因經商成為鉅富,而又三次散盡家財。《史記》記載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鉅萬”,被後世尊稱“商聖”、“商祖”。

另一位著名的商人子貢,甚至因為他卓越的經商才能,和他自身的政治才幹,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見當時商人的地位並不低。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那到底是什麼讓統治者對商人的態度有巨大的轉變呢?

02封建社會:重農抑商與四民之末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國的秦孝公嬴渠梁自感秦國國力衰弱,於是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先後兩次實行變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而這次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商人的地位。

商鞅將農業作為國家的“本業”,商業作為“末業”,並以此重塑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他同時頒佈了一系列抑制商業發展的法規:禁止百姓經營旅店、限制商人的經營範圍、重徵商稅,甚至商人還必須為軍隊提供兵器鎧甲等。

“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商君書》,商鞅

秦國的歷代國君都基本延續了這個理念,最終秦朝國力強盛,完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的大一統。至此,商人的地位最低,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和文化的共識。

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導致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為休養生息,快速恢復人口,漢朝沿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確保自給自足,並規定商人不得 “ 衣絲乘車”、擁有普通百姓低等的特殊“商人戶籍”、明確商人不得當官、不得購房置地等。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漢朝雖然商人的地位最低,但仍然十分重視國家行為的商業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陸上貿易通道

後續王朝也接連採用採用“重農抑商”的思想,推行了一系列的規定。

比如西晉時期規定,商人穿鞋必須一黑一白,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色彩;唐朝法律明文規定:“食祿之家,不得與天下人爭利;工商雜類,不得預於仕伍”,商人是不能當官的;唐代啟蒙讀物《太公家教》中也提及:“商販之家,慎莫為婚;市道接利,莫與為鄰”;明朝規定“商賈之家,只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細紗”……

03宋元明清: 抑商、重商的矛盾轉變

封建統治者們自然也知道商人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雖然法律規定嚴格,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政府對商人的管控開始鬆動,這個現象從唐末宋初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由於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的快速發展,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增多,因此催生出大量的商業活動,商人的數量增多,又為社會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正面的效應。因此,宋朝的社會環境中,士農工商基本處於平等的地位,經濟發展也是歷代之首。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清明上河圖》中北宋京城汴梁盛況可反映出當時商業的繁榮程度

而元朝政府則普遍重用商人,各級官員當中包括了眾多蒙古、色目、漢等各族巨賈。元朝也打破了一直以來官商通婚的壁壘,可見當時社會對商人的認可。

明清兩代“以商代仕”的現象越發明顯,雖然統治階級看到了商人所創造的價值,但對“商人”本身的歧視“枷鎖”不但沒有放鬆,還是首先要盤剝的物件。

“士農工商”中,為什麼封建統治者將商人排在最後?

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錢莊夥計開始做起,發家後為當時的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實業支援,一步步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官商。但是晚年時因種種原因失去了清政府的信任,他依靠鉅額財富換取的權力馬上被收回,鬱鬱而終。

縱觀商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曆程,商人在我國古代的社會地位雖歷經多番變遷,仍然不能夠達到和經濟財富對等的地位。抑商實質抑的是商人的權利和權力,封建統治者只是需要商人成為財富的提供者,而商人本身則必須在統治者的掌控之中。

因此,商人們縱然有千萬傢俬,若想生存,也只能選擇主動靠攏上層社會的方法,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