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崖山之後的中國,真的就不是中國了嗎?

崖山之後無華夏,後面其實還緊跟著一句“明亡之後無中國”。

起源

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一詩中有這麼一句:“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崖山之後無華夏”的起源,後來被日本借用,在結合明亡,綜合而成“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這個錢謙益,也真好意思寫出這首詩,不過轉念一想,他能做出“水太涼”和“頭太癢”這種事,穿著大清的官服,寫這麼一首詩,也是可以滴。

崖山之後的中國,真的就不是中國了嗎?

個人看法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看這方面的各種書籍,希望能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看透這個問題,而並不是想當然的人云亦云,也不想被一家之言所蠱惑。

就我個人而言,此文想談談自己的兩個觀點,首先切入正題,正式談談第一個:“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首先,我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

縱觀中國的歷史,凡是漢文化興起的時候,就是中國強盛的時候;凡是漢文化衰落的時候,亦是中國衰落的時候。

崖山之後的元朝,漢文化遭到了重大的打擊,是歷史的倒退。

中國的歷史程序發展到宋朝的時候,已經發展到集大成時期,我就舉兩個方面的例子:

政治上:“天下為公,天下為大”的觀念是宋朝士大夫普遍認知。

“天下事當與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宋史。劉黻傳》

“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宋高宗。宋帝列傳》

經濟上:宋時的商業行為頻繁、商業氛圍開放,中國正處於從農業文明向商業文明的轉變。

“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由此一句話,可以窺探出宋時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

從北宋開始,農民慢慢從土地的束縛中脫離出來,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係逐漸變弱,部分佃農甚至還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向政府納稅。

宋時,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方向,已經朝著現代模式緩慢發展;但是,崖山之後,宋朝滅亡,作為草原文明代表的蒙古建立元朝,這是一次歷史的倒退。

記住!這僅僅只是一種倒退,並不代表華夏文明的滅亡!

崖山之後的中國,真的就不是中國了嗎?

百年後,漢文明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以後,漢文明逐漸得到恢復;但是,終明一朝,漢文明僅僅處於恢復緩慢的狀態,相比宋朝,明朝甚至還具有一些倒退的痕跡。直至明末,才出現了一次思想大爆發——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三位老先生為代表。他們的觀點總結如下:

反對君主專制

講究經世致用的技術運用

工商皆本,不能打壓商業行為,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

這次思想大爆發,本質上其實是延續宋朝的思想;但是,很可惜,這個恢復程序,隨著滿清的鐵騎入侵,戛然而止。

元朝和滿清的建立,本質上是落後文明對現進文明的一次征服。雖然最終都被漢文明所同化,但是其帶來的阻礙性和歷史倒退是客觀存在的。

小結一下:崖山之後的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只是歷史程序被中斷,但是文明仍像星星之火一般延續。

崖山之後的中國,真的就不是中國了嗎?

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中國的篇章跨入近現代時期。

這個時期的中國文明,已經不是橫向自我發展的單獨文明,而是已經融入到了縱向發展的人類文明之中——所謂“五千年未遇之變革”,指的就是中國的農業文明和西方工業文明之間的碰撞。(如果宋朝沒有滅亡,按照既定的流程發展下去,中國會以怎樣的姿態和工業文明相遇呢?)

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程序很複雜,總的來說就是兩個字——迷茫。

這個時候的國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文化,開始覺得西方文化才是先進的代表,開始逐漸要求全盤西化。

甚至於還要求廢除漢字,改寫拉丁字母!

這個時候,中國的傳統文明受到了極大挑戰,不得不蟄伏。

但是,中國文化仍在延續,並沒消亡。

及至新中國建立,在“十年浩劫”和“改革開放”之後(這兩個階段,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的打擊,你們大概都知曉,這裡不方便多提),時間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

從“中國夢”的暢想開始,在到“一帶一路”的實施,特別是十八大以後,高層多次在重要場合提出“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方向”。

崖山之後的中國,真的就不是中國了嗎?

中國的偉大復興,是自宋以後的文化復興!

崖山之後,元朝建立,中斷了華夏文明的歷史發展程序;

明朝建立,第一次開始恢復華夏文明,清的建立,再次中斷;

北洋政府和民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此時的華夏文明處於弱勢地位;

“十年浩劫”—華夏文明再次受到威脅,“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蟄伏;

21世紀的今天,華夏文明迎來恢復的黃金時期。

崖山之後的中國,華夏文明遭受五次重大影響;迎來兩次恢復。

自宋滅亡以後,及至今日,中國仍處於恢復療傷階段;但是文明從來沒有中斷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