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誰說諸葛亮不肯還政給劉禪?他若是真有心取而代之,蜀漢早就易主了,而所謂的”帶甲士百人上朝“一說,更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對於諸葛亮,後世對他的評價多為神機妙算以及鞠躬盡瘁,這其中,說他神機妙算源自於演義小說,而說他鞠躬盡瘁則是他為蜀漢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對諸葛亮的評價多了一種異樣的聲音,有部分觀點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專權擅政之人,還指責他為了抓緊自己手中的權力,絲毫不願意還政給已經成年的劉禪。

甚至,更有甚者認為,諸葛亮有取代劉禪的意圖,而”帶百名甲士上朝“,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對待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但多個角度去解讀,並不代表就可以肆意抹黑,尤其是對於諸葛亮這個曾經為蜀漢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可以說,直到諸葛亮去世,他也沒想過取代劉禪,即便是當年劉備曾親口告訴過他,若劉禪無能可以”自取之“,但諸葛亮依舊還是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盡到了一個臣子的本分,若是他真有異心,那蜀漢早就不姓劉了。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首先,先來說說這個所謂的“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朝”一說,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需要說明的是,記載這件事的史料,並非是《三國志》,而是出自於《晉書》,更準確地說,是出自於《晉書》中的”桓溫傳“。

桓溫是東晉時期有名的一個權臣,在他掌權期間,曾幹出晉朝開國以來,首次廢立皇帝的事情,而在他廢立皇帝前夕,還有這麼一段記載。

“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晉書。桓溫傳》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桓溫決定效仿諸葛亮,給自己來一個包括“甲仗百人入殿”以及各種賞賜的高規格待遇。

具體桓溫是如何操作的暫且不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整段話下來,說的是桓溫以及他所做的事情,並沒有說諸葛亮有過類似的舉動。

說得簡單點,就是這件事是桓溫乾的,而這與諸葛亮本人上殿直接帶一百人,完全是兩碼事。

而再去看《三國志》,至少在這其中,並沒有記載過諸葛亮曾經也帶著“甲仗百人入殿”,更沒有記載諸葛亮被賞賜過“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要知道,上述這些賞賜,那已經是規格極高的賞賜了,如果真有,《三國志》中沒有理由不進行記載。

別的不說,單說這其中的“錢五千萬”,諸葛亮臨死時的全部身家加在一起,估計都沒這麼多。

諸葛亮在晚年之際,曾向劉禪報備過自己的遺產情況,說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另外,《三國志》中也提到過諸葛亮的年薪,是“錢72萬,糧食6500石”。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這個年薪,說實話在當時並不算高,要知道諸葛亮可是蜀漢的丞相,是除君主之外,地位最高的一個人,但他的年薪與三國當時其他的人相比,著實有些寒酸。

遠的不說,就說東吳的呂蒙,在他因病去世後,他的兒子呂霸繼承了其爵位,而孫權為了表彰呂蒙曾經的功績,大手一揮,就賞賜給了呂家五十頃的良田。

呂蒙在東吳的地位,有沒有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高呢?當然沒有,但他僅僅是得到的賞賜,就已經遠超諸葛亮的家產。

再反過來講,即便是劉禪有心想賞賜給諸葛亮這些財物,但按照當時蜀漢的國力來講,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之所以這麼說,是在整個三國時期,能一次性賞賜這麼多財物的,幾乎沒有,包括實力相對強盛的曹魏,賞賜大臣最多也不過是幾萬錢而已。

要是蜀漢真有賞賜五千萬錢的實力,也不至於讓諸葛亮在數次北伐時,因此糧草的問題而去發愁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個人不僅沒什麼財產,也更沒有獲得過什麼“錢五千萬”之類的高額賞賜。

至於所謂的“甲仗百人入殿”,更是一句無稽之談,首先,依照諸葛亮當時在蜀漢的地位,他沒有這個顯示自己權威的必要。

劉備臨終時,把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並且還親口告訴他,如果劉禪無能的話,諸葛亮可以“自取之”,意思就是可以取代劉禪。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

劉備說這句話,有想把諸葛亮拴在蜀漢這輛戰車上的嫌疑,但同時也可以說明,他對諸葛亮是一百個放心,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會這麼做。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而在劉禪登基後,諸葛亮繼續擔任丞相,並被劉禪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成為了蜀漢除劉禪之外,地位最高的一個人。

既然地位已經這麼高,那麼他還有什麼必要彰顯自己的權威呢?

這就好比,一個已經有著千萬身家的人,是不會再靠著光鮮的衣著,以及豪車之類這種外在的東西,去顯示自己是多麼有錢的,因為人家已經擁有了,也沒有顯擺的必要了。

舉個更恰當的例子,在春節時的農村裡,那些張口閉口大買賣,見人就發華子的人,通常都是一般人,而那些真正有實力的,往往都是以低調示人。

再說回來諸葛亮,道理也同樣如此,他的地位和權勢,沒有必要再幹這種事。

所以,所謂“諸葛亮上殿帶甲士百名”的說法,基本上可以斷定是站不住腳的,歷史上的他沒有這麼做過,也不需要這麼做。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接下來,再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到底有沒有不臣之心,或者說他有沒有不肯還政給劉禪的想法。

有部分觀點認為,諸葛亮有不肯還政給劉禪的想法,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諸葛亮在活著的時候,大事小事都親自過問,根本不放權給下面的人。

“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資治通鑑》

初一看,似乎是鐵證如山,如果諸葛亮不是想獨攬大權,又怎麼會事無鉅細地親自處理呢?但實際上,諸葛亮還真不是獨攬大權,他事無鉅細地親自過問,也是他在當時的一種無奈。

我們都知道,劉禪是一個相對平庸的人,他沒什麼能力,但至少他的思維水平,還是一個標標準準的正常人。

既然是正常人,他就知道自己在繼位之後,他和他的蜀國所面臨的處境是什麼。

先說劉禪自己,劉禪出生時,父親劉備已經是近五十歲的人了,而在他出生後,劉備又忙於戰事,缺乏對劉禪的照顧,因此,劉禪幼年時,基本上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而在劉禪成長的過程中,蜀漢的重要時刻基本沒怎麼參與,也就沒有什麼處理政務上的經驗,更別提上馬殺敵,征戰四方了。

所以,劉禪這個二代,與三國其他的二代不同,他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普通人。

這樣一個普通人,某一天突然成了君主,他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束手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所謂那些一登基就知道怎麼當皇帝,並且處理起朝政遊刃有餘的人,統一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之前有過類似的經驗和經歷。

而劉禪沒有,所以他手足無措,也是十分正常的,一點都不意外。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而當時的蜀漢對外是什麼情況呢?曹魏是死敵,並且其實力日漸龐大,另一面的東吳,剛讓蜀漢吃了一場敗仗,劉備也是因這場敗仗而死。

並且,蜀漢內部也不太平,且不說那些聽聞劉備去世的訊息,就蠢蠢欲動的南中地區,單是益州就暗流湧動,幾大勢力集團,個個都是功臣老將,還有家族勢力,這些人,又有多少會把16歲的劉禪放在眼裡呢?

一句話,就是當時的蜀漢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可謂是焦頭爛額,這樣的局勢,劉禪如何處理?怎麼處理?又拿什麼處理?

而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出現了,他用一己之力,攬下了所有的重擔。

遣派鄧芝與東吳修好,又設計逼退曹魏大軍,之後親自帶兵前去南中,恩威並施之下,穩定了南中的局勢,還為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麼一個人,帶給當時十幾歲的劉禪是一種什麼感覺,很簡單,就是無與倫比的安全感。

對於劉禪而言,他知道自己沒什麼能力,如果非要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對蜀國就是一場災難,但如果把權力完全交給臣子,他又有可能成為一個傀儡,所以,怎麼辦才好呢?

所幸,劉禪不用做這個艱難的選擇題,因為他有相父,一個能處理好所有問題,但又不會奪位的臣子。

而諸葛亮事無鉅細,也是因為如此,同時,他也在用這種方式向劉禪和其他人證明,自己不會有不臣之心。

為什麼呢?想象一下,在一個什麼事情都過問,都要插手管一管的領導手下幹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自然是對這個領導極為不滿,認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所以才不放權下來。

既然對其不滿,自然也就會厭惡他,遠離他,更不會追隨他。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諸葛亮手下有個主薄,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起草文書,而他所起草的每一份文書,諸葛亮都要親自稽核,時間一長,該主薄十分不滿,就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大堆意見。

意見的核心思想就一個,那就是要諸葛亮信任下屬,適當放權,不要連校對文書的事都要管。

諸葛亮的迴應僅僅是表示知道了,然後該管照樣管,因此,這個主薄只要提到諸葛亮,就對他是滿肚子怨言。

之所以要說這個例子,是因為在當時的蜀漢內部,這種現象屬於常態,很多人對諸葛亮這種事無鉅細相當不滿意,甚至是怨聲載道。

而在這種情緒下,這些對諸葛亮不滿的大臣們,會成為諸葛亮的追隨者嗎?

答案是肯定不會,這就意味著,即便是諸葛亮有心乾點什麼,這些人也不會成為他的黨羽,而諸葛亮沒有黨羽,他又拿什麼去取代劉禪呢?

歷史上權臣奪位,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積極培養自己的嫡系和黨羽,並且,透過某種利益交易,把這些人與自己牢牢綁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諸葛亮有心培植黨羽,那麼就應該放任手下的人,並適當給他們好處,甚至允許他們以權謀私,同時在出簍子時,來充當他們的保護傘。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人死心塌地地跟著諸葛亮,繼而才有取代劉禪的可能。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而諸葛亮事無鉅細的方式,顯然不可能會讓人願意跟隨他,誰會喜歡這麼一個領導呢?更何況諸葛亮在當時是出了名的“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願意當諸葛亮的黨羽,併為之賣命呢?

所以,諸葛亮這種事無鉅細,並非是他想專權擅政,而是他在“自廢武功”,他用這種方式,斷絕了培植黨羽的可能。

所以,劉禪才會十分安心和放心地把權力交給諸葛亮,因為他知道,他的相父絕對會百分百履行當年和父親劉備之間的那個承諾。

如果非要說諸葛亮這種事無鉅細有什麼不對的話,那只有一點,就是太容易“過勞死”了。

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

綜上

,在劉禪登基後,諸葛亮

從來沒想過要專權擅政

,他倒是想把權力交給劉禪,問題是劉禪不具備這個能力,非要交給他的話,恐怕蜀漢早就沒了,至於說他“帶百名甲士上殿”,

因為無從考證,所以當不得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