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孔子說過這麼一句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遇到賢德的、優秀的人,就應該向他看齊,努力成為像他一樣的人;而遇到不賢德的人,則要把這個人當成一面鏡子,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不足,有則改之。

孔子在講學的過程中,經常評價自己的學生,或評價一些當時享譽一時的人物,這些評價都記錄在《論語》中。也許,孔子在評價他人的時候,正把他人當作鏡子,不但自己進行對照反省,而且還以這些人物的事蹟、品行來教導自己的學生,透過他們的努力建立像那些名人的品行和功業。

下面來看看孔子對一些名人的評價,全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產是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的賢宰相,是治國安邦的傑出人才。

孔子對子產的評價很高,他認為子產有君子的風範,主要表現在四點:嚴於律己,為人端正,溫良謙讓;忠於君主,對君主恭敬謙遜;關心百姓,對老百姓施於恩惠;體恤子民,使用老百姓合情合理。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名叫晏嬰,是大家所熟知的“晏子使楚”雖的晏子,是齊國的賢大夫。

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晏平仲善於與別人交朋友,時間越久,人們越是敬重他。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歷:面對一些很厲害的“牛人”,當我們跟他還不熟的時候,在他面前會感到緊張,不敢亂說話,但隨著認識的時間久了,我們發現“牛人”也是有缺點的,“牛人”也跟平凡人一樣,可以跟人隨便說笑。於是,我們就不再“怕”“牛人”了,在他面前敢開玩笑,甚至有時說出對“牛人”不恭敬的話。

那晏子的厲害在哪裡呢?不管與他相處的時間有多長,不管與他有多熟,你都會一樣敬重他,甚至是越來越敬重,這說明了晏子的人格魅力所在,他的所作所為,始終讓人們不自覺地敬重他。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是孔子的學生,這一段是子張提起令尹子文和陳文子的所作所為,並問孔子對這兩個人的評價如何。

子文是楚國的令尹,令尹是當時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

子文在楚國做了三次令尹,又被罷免了三次,但他每次都沒有怨氣,還每次把自己的主張,制定的政令毫無保留地交接給新的令尹。

子張問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呢?算得上“仁”嗎?

孔子說:

“子文是個忠於君王、忠於國家的人,但算不算得上“仁”,這個我不清楚,所以不能說他仁不仁。”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張接著問起齊國的大夫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崔杼殺了齊莊公,也就是“弒君”,這在當時來說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發生這件事以後,陳文子趕緊離開了齊國,把自己的豐厚的家產全都拋下不要了。陳文子的家產豐厚到什麼程度?”

有馬十乘”,

也就是有十輛馬車,約四十匹馬,他統統不要了,因為不想跟崔杼這樣的人呆在同一個國家。他到了別的國家,卻發現別的國家也有跟崔杼一樣壞的人,於是他又跑到另一個國家。但只要他發現哪裡有像崔杼一樣壞的人,他就趕緊逃離那個地方。

子張問孔子,怎麼評價陳文子?他算得上“仁”嗎?

孔子說:“陳文子是個清白自守的人,但算不算得上“仁”,這個我不清楚,所以不能說他仁不仁。”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我前面分享的文章中也說過,孔子對“仁”定的標準不是一般的高,所以他不會輕易評價一個人是否達到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正卿是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上卿兼執政卿於一身,是一個權力很大的官。

季文子是一個以清廉節儉出名的官員,節儉到妻妾不穿綢緞衣服,家裡的馬不喂糧食。

季文子有個特點,就是做事特別謹慎,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斟酌再三、反覆考慮。孔子認為,如果遇事總是想得太多,就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境地,特別是遇到重大的事情或緊急的事情,不但會錯過處理事情的最佳時機,還會影響做事的效率。所以孔子說:

“凡事都要有個度,想多無益,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孔子之所以評價他,是因為他有一個能力,很少有人比得上他,

這個能力就是善於裝傻。

孔子對甯武子的評價帶著讚賞的意味,他說:

“甯武子這個人,在國家安定,政治清明時,他就毫不掩飾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國家政治混亂時,他就假裝愚笨,什麼也不做。他的聰明才幹,一般人都能達到,但是他大智若愚卻不是般人能做到的。”

這句話引申出一個成語,

愚不可及

,原指假裝愚笨,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現指愚蠢到了極點。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時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兄弟倆感情很好。

孤竹國國君去世前立下遺囑,立小兒子叔齊為孤竹國新的國君。

叔齊認為理應要立哥哥伯夷為王,就不願意接受王位。伯夷為了能讓弟弟安心做國君,離開了孤竹國。

叔齊聽說伯夷離開了,就出去尋找伯夷。

兄弟兩人見面後, 聽說文王很仁義,就去投奔周。

到了周,正好文王去世了,而周武王率大軍討伐紂王。兄弟倆認為武王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勸諫武王。

武王很生氣,下令殺了他們。幸好姜太公替他們說話,武王才放過他們。

武王滅掉商朝後,兄弟二人認為周武王不仁不義,堅決不同周朝的人來往,也不吃周朝地裡長的糧食,每天僅靠野果、野菜充飢。不久,兄弟倆都活活餓死了。

孔子對兄弟倆的評價是:

“伯夷、叔齊兩個人不會對那些得罪過他們的人耿耿於懷,所以怨恨他們的人也很少。”

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釋:

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舊怨,所以他們心中的怨恨會少很多。

孔子對成功人士的評價總是一針見血,並且恰如其分

結語:任何人包括成功或不成功的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值得人們學習。但不管是再成功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我們要學習他人好的一面,也要摒棄不好的一面。

那要怎麼分辨好壞呢?除了靠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還可以結合別人的客觀評價。而對於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的評價是最有參考意義的,因為他對人的評價總是依據客觀事實,以事論事,不摻雜個人喜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