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你說古代歷史更迭的本質是什麼,權力的下放?社會蛋糕的再分配?還是階級矛盾的堆積?也許都不是。

眾多的百姓跟著一起造反,並不是他們真的有心想要成就一番事業,而是大多數時候,他們被逼到了絕境,歸根結底,古代的農民想要的不過是一碗飯吃。

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社會,人奮鬥一年所圖不過一日三餐,奮鬥一生所圖不過家人溫飽,大多數家庭可以做到溫飽,那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太平盛世了。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今天看起來如此簡單的要求,居然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為何在古代吃飽就會這麼難?其中的原因究竟為何?

農業生產

中國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耕種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上下5000年,可以說,幾乎每次王朝的起義與更迭都是因為民眾吃不飽飯引起的,國與國之間在戰鬥的過程中,糧食危機造成的戰果往往要比戰場上來的更高效。

這也是為何古代戰爭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戰國末期,秦國為了統一六國橫掃天下,對六國陸續發起兼併戰爭,然而一場戰爭所耗十分巨大,所取得的戰果有些不盡如人意。

況且戰爭無常勝,敗者無常弱,誰又能保證發起戰爭一定就能勝利,由此,秦始皇經過決定,用了一種新的打法。

秦國首先提高冶金價格,就讓關中地區的農民大鍊鋼鐵,眾多本應在田地裡稼穡的農民在叮叮噹噹地敲打著鐵器,由於打鐵收入要遠遠高於種植,於是百姓幹勁十足,尤其是三晉地區,舉國上下竟然無人種田,而這正好中了秦國的下懷。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在東方六國大鍊鋼鐵的時刻,秦國則在傾盡全國之力修建鄭國渠,世人都以為這是一場愚蠢的決定,秦國修建完渠道之後勢必再無國力對東方六國發洩兼併戰爭,而此時的謀劃人韓國國主還不由沾沾自喜。

然而他卻想不到,是他親手將秦國統一六國的物質基礎以及關鍵性人才送到了秦國手裡。鄭國渠修建完成之後,沿途各處荒蕪之地,全都變成了良田,根據測算秦國直接增加了兩萬畝耕田,由此,秦國獲得了更加多的糧食產量。

一年過去,東方六國的糧食儲備用光了,正打算重新種地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直接讓上百萬人沒有飯吃,一時間餓殍遍地,東方各國紛紛國力衰微。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可以說,秦國用這種方法,兵不血刃地就解決掉了東方六國一大部分國力,同時,他們還在災後分發糧食,廣泛收買人心,天下人民心向秦者越來越多,鄭國渠附近的兩萬畝田地,也即將由這些人承擔起開墾的重任。

種植技術的革新

說起種植技術,最早的時候人們純粹是靠天靠運氣,種子一撒,愛長不長。

隨著經驗的積累,糧食的生活率越來越高,但是由於生產技術以及工具的問題,人力從事的農業生產無法完全滿足飲食需要,於是,人們將目光轉移向了畜牲。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利用牛拖拽器具耕地,使得效率大大上升,同樣的人可以種更多的地,糧食產量得到一定增加,再加上人們對於水車的利用方便了灌溉,由此,在之後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基本農業生產都是靠著這種方式來保障。

由於生產能力極其有限,所以,古代中國的人口一直數量不多,人口成績維持在3000萬到5000萬左右,這片土地只能承載這麼多人人。

若是想要承擔更多的人力,那必須得帶來農業技術上的變革,要麼是改善生產能力,要麼是種植更高產的農作物,這兩個在古代,無論哪個都是難以奢望的。但凡事沒有絕對,時間來到明朝後期,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現狀。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高產農作物

有一個人叫陳振龍,1543年出生於福建,此人對做官毫無興趣,反而痴迷於經商之道,明朝時期的海禁不太嚴格,於是他就經常去今天的菲律賓等地區。

也就是在此時,他發現了一種可以改變中國命運的食物,這種糧食他在大明從未吃過,軟糯甜香不說,還十分頂飽,這個東西就是大家後來所熟悉的番薯。

經過一番打探之後,他得知這種農作物耐旱高產,易種植,他的腦子瞬間爆炸了。他清楚這種農作物對於中國人意味著什麼,這裡的政府也明白這種農作物的重要性,對其實行嚴格的管控,若是想要偷帶出去一個弄不好就會送命。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腦子飛速運轉,他把目光,看向了船上的繩子。

他冒著巨大的危險,把番薯的藤蔓編在繩子裡,終於把番薯帶回了家鄉,立馬就在田地裡開始種植,很不湊巧,這一年,雨水很少,他本已不報希望,然而,卻不曾想,這種番薯給了他意外的驚喜。

他連忙上報,隨後,在政府的推廣之下,番薯推廣全國,成功地抵擋住了一次大面積的糧食欠收危機,數千萬百姓因他而活。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古代時期的千萬百姓

可以說,他這番功績,在古代足以被修廟供奉享受世代香火,然而十分尷尬的是,在所有人都吃過地瓜的當下,居然有人將陳振龍的名字忘記了,要知道,這是一位絲毫不亞於袁隆平的存在,稱呼他為我國的番薯之父,毫不為過。

歷史不會掩埋英雄,偉大的人不應該被忘懷,所以教科書中記錄著他們所做的一切。因為陳振龍貌似帶回的番薯苗,以及無私傳播的種植技術,給無數瀕臨餓死的災民提供了一條生的希望。

在今天的福建地區,還有為了紀念陳振龍而建造的先薯亭存在,每年有不少遊客前來遊覽祭奠。沒有人會忘記他的名字和奉獻,因為英雄永遠不會死,永遠會活在我們心中。

相關文章

頂部